●肖 嘯 (湖南科技大學 湖南湘潭 411201)
濫觴于唐的學田制度,是書院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基礎。自陳氏東佳書堂置“田二十頃,以為游學之資”[1],學田便逐步成為維持書院士子學業(yè)與生活的經(jīng)濟保障。宋代官方借鑒這一源于民間捐置的制度,以此為“嘉惠學校之道”[2],官賜儒學學田漸成慣例。自元明以至于清,學田制度日趨完善。順治年間,朝廷便在各省廣置學田,規(guī)定:“凡學田,專供修學及贍給貧士?!盵3]雍正時設立省會書院,并頒賜學資,“各賜帑金一千兩。將來士子群聚讀書,須預為籌畫,資其膏火,以垂永久”[4]。保障士子膏火的主要方式即購置學田?;仡欉@一歷程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田制度開始乃由民間發(fā)起而為官學所借鑒,最終又在書院官學化的過程中反饋到書院,成為官方維系書院控制的重要手段。這一歷程頗為復雜,但可以確定的是,學田始終都直接關涉到書院士子的核心利益。
目前學界對學田的探討日益廣泛,從經(jīng)濟史、社會文化史,到地方史志層面的解讀頗為豐富,都推進了對學田多重面向的認識,但涉及書院學田的部分極為有限。相關研究中通論性的敘述又較多,生動的人與事則少見,且罕有較為細致的個案剖析。這主要是囿于集中性資料的不足,才導致對書院學田缺乏深層次探究,而通過對書院志的挖掘,可以極大地緩解這一壓力。書院志主要指記載書院歷史沿革、教學活動、規(guī)章制度、學術傳承等內(nèi)容的綜合性文獻,其中所記錄的知識流傳、士人心態(tài)等內(nèi)容,是反映地方社會教育、學術、經(jīng)濟等歷史信息最為直觀的史料。因此,書院志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方志、族譜等地方文獻的缺陷,是呈現(xiàn)全面、真實、立體的“地方”必不可少的文獻[5]。筆者在整理《蔚文書院志》時有幸發(fā)現(xiàn)數(shù)萬字的學田糾紛材料,包括學田來源、案由公文、田畝清丈情況及其管理規(guī)條,所涉及的時間長、問題多、矛盾大,在書院志中極其罕見,極大地拓展了對地方書院學田管理的認知。本文即試圖以清嘉慶朝所刊《蔚文書院志》為中心,探討海南文昌縣書院學田糾紛中的官紳博弈。
蔚文書院位于海南文昌,始建于明,原名玉陽書院。萬歷二十三年(1595),知縣賀沚倡議,邑紳林有鶚、林有鳴等捐資,創(chuàng)建書院于文昌城北鎮(zhèn)恬山之麓,名曰“玉陽”。林氏昆弟多次捐置田產(chǎn),以供祭祀、科舉和濟貧等費用。明代的玉陽書院規(guī)制嚴整,講學會文,課試諸生,頗為興盛。書院于春秋兩季崇祀心學名儒陳獻章與王時槐,還定期在每月十七日召開體仁堂講會,地方名宿王弘誨、許子偉等皆應邀參加,“蔬粥相對,累日不輟”[6]70-71,一時人文丕振。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縣令何斌設義學于文昌閣??滴跛氖迥?1706),紳士云載青捐資改建書院于城內(nèi)西北隅文昌閣前,更名“至公”,將書院、義學合二為一。嘉慶九年(1804),闔邑移建學宮,書院再次更建并改名,遷于縣治北,是為“蔚文書院”①。
《蔚文書院志》記載,蔚文書院共有學田143坵,其中部分田產(chǎn)自明代創(chuàng)立玉陽書院之時就已設立,并于清代重建書院時被接管。院志中保留了十條明萬歷、天啟、崇禎年林氏置辦學田的記錄,如表1所示。
表1 明士紳捐置學田數(shù)量概況
如表1所示,玉陽書院的學田來源有二:由士紳自行捐銀購置和士紳支書院義谷銀購買而來。林氏昆弟前后捐銀125兩5錢,添置田畝27坵,而二人支出義谷銀100兩5錢,添置田畝69坵,總計96坵。值得注意的是,利用義谷銀而購買的學田數(shù)遠遠超過了士紳的捐贈。義谷銀來自縣之義倉。萬歷二十四年(1596),文昌縣出現(xiàn)饑荒,知縣賀沚遂建義倉以賑濟,萬歷二十七年(1599)因饑荒又擴充義倉,并歸書院管。文昌縣原有官辦預備倉,義倉卻是由鄉(xiāng)民士夫捐贈而來。賀沚認為,“義學、義倉原相須,學以克己,倉以濟人”[6]184-185,遂將義倉歸入玉陽書院管理。義谷銀也多用于購置學田,而學田所入之租銀,則皆用作書院祭祀膏火及贍養(yǎng)貧士。義倉雖為士紳捐贈而來,但設立之初是為了賑濟饑荒。對于如何同時處理救濟饑民和贍養(yǎng)貧士的問題,文昌縣官紳的態(tài)度是一切以求學士人為主。
明萬歷天啟年間,文昌縣曾發(fā)生義田銀被侵騙案件,在案件處理過程中,署縣陳宏月認為,義谷銀“相沿已久,經(jīng)借人多,中間多有市井棍徒、衙門猾役,或昔存今亡、或貧無抵措者,日久不無淹沒,化為烏有”,遂將所追繳之義谷銀全部征收,交付玉陽書院買置學田,而所入租銀“一分為生員會文之需,二分積為科舉遺才盤費,永為遵守”[6]187-189。從萬歷到天啟,陸續(xù)追回義倉谷銀91兩4錢8分5厘。表1中所列舉的萬歷四十四年(1616)、萬歷四十五年(1617)、天啟元年(1621)林有鶚、趙光先所購置之學田便是由此而來。
此后,原為通縣濟貧的義倉變成了書院的學田,其收入也僅為生員專用,而其設立之初的濟荒功用被逐漸推到了次要地位。對于這一明顯偏差,天啟初提學姚若水卻大為贊賞:“以義助之資移置學田,深得育才實惠?!盵6]191隨后,書院士紳為避免學田再起糾紛,決定設專人管理。林有鶚、林有鳴等經(jīng)過公議,認為挑選“志行端方、家事殷實者”[6]195掌管學田收支,最為妥當。此時,士紳重新規(guī)定了學田的用途,其具體數(shù)量及使用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明書院學田類別及數(shù)量
如表2所示,書院祭膏火田40坵、科舉卷價田45坵(清丈量時算作59坵)、濟貧田(學衙田)11坵②。濟貧田數(shù)量極少,約占學田總額的一成。官紳認為,義谷銀“出于鄉(xiāng)民者十之一二,出于士夫者十之八九……當先助士人,然后濟貧窮”[6]196。雖說不再是“生員專用”,但資助士人的支出也還是遠遠超過了濟荒,留一契田作濟貧窮,僅僅是為了“不失濟饑初意”[6]199。至此,義田案的處理才算告一段落,義谷銀收歸書院以購置學田,租銀收支由書院士紳管理,并且用以贍養(yǎng)貧士和賑濟災荒。
綜上可知,關于書院學田經(jīng)費使用之矛盾,始終與兩個核心要素相牽連,即學田之源與用的雙重糾葛。若循名責實重新對此進行審視,即可發(fā)現(xiàn)其中大有可議之處。士紳強調(diào)義谷銀“出之士夫”,但無論來源為何,義倉設置之目的與功能都在于救濟,“學以克己,倉以濟人”,濟饑乃其“初意”。所謂士紳之捐贈理應濟助士人為先,實質(zhì)上是混淆了其“源”與“用”的關系,而這一話語之所以能夠形成,關鍵則在學田“紳管”這一穩(wěn)固事實已獲官方認可。由此管窺,可見“紳管”將導致的一系列隱患。以自身群體利益為本,必然造成“士用”與“公用”不分,而“志行端方”與“家事殷實”之紳管條件并無固定標準,也使其處理學田經(jīng)費之公正性大打折扣。這些隱患一旦爆發(fā),學田“紳管”這一既定事實也將受到動搖。因此,明代的玉陽書院留下了一筆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結(jié)遺產(chǎn)。
到了清代,書院經(jīng)過了兩次更名重建,從玉陽到至公,再到蔚文,歷經(jīng)兩百余年。清廷將書院納入學校體系,因此學田置辦的途徑也較明代為多,除了紳士捐贈和書院自行購置以外,還有官府撥充的部分。蔚文書院在清代的學田置辦具體情況如表3所示。
表3 清書院學田捐置概況
如表3所示,至公時期,先是紳士馮震捐置學田12坵,而后文昌縣令梁繼世、彭錫璜又數(shù)次為書院置辦學田。梁氏將無主荒田22坵撥入書院,充作學田。彭氏則不僅撥入4坵荒田,還捐贈銀兩充作書院錢資。此外,蔚文書院又繼承了明代玉陽書院學田71坵③,加上清代新置的72坵,總計擁有學田143坵。
清代蔚文書院不僅繼承了明代玉陽的部分學田產(chǎn)業(yè),明代紳士管理學田的制度也得以延續(xù)。康熙年間紳士馮震捐田之后,以防侵蝕學田之事再度滋生,便依照明制,“公舉紳士輪流管理”。紳管并無固定標準可循,因而必然難以維持其公正性。盡管書院士紳認為“輪流管理”可以避免個人徇私舞弊,但“事久弊生,輪值分肥”[6]220,至雍正九年(1731)甚至發(fā)生了師生因?qū)W租不清而互相訐控之丑聞,知縣梁繼世遂而做出裁決,“將貢生馮震所捐義學之田與玉陽書院舊有之業(yè),仝歸官管”[6]341。學田租銀由紳士輪流掌管轉(zhuǎn)而變?yōu)楣俑芾?,并且勒碑立案,?guī)定每年租銀除用作延師課讀等膏火費與春秋兩季祭祀之外,還可用于書院修葺,以及士子鄉(xiāng)試卷價資費[7]。而蔚文書院后期的學田糾紛焦點就是這筆卷價經(jīng)費,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則是士紳對于學田官管的不滿及其抗爭。
自乾隆十五年(1750)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連續(xù)發(fā)生三起士紳控告縣衙挪用學田租銀案件。十五年八月,生員林其柳、鄧大秀等聯(lián)名,先后上告瓊州知府和兩廣總督,稱前任知縣伍佺“將書院貯存銀兩影借棚場冒銷”,挪用學田租銀100兩,以致此次鄉(xiāng)試卷價無可支給[6]342-343。此案引起了兩廣總督和瓊州知府的關注,文昌縣衙查實后責令伍氏歸還所欠租銀,但卻并未追究其挪用學租的原因。乾隆二十七年(1762),林其柳等又狀告署縣伊益炘“假借賞課節(jié)儀名色”,侵騙二十五、二十六(1760、1761)兩年所存科舉銀兩,冒銷學田租銀46兩2錢[6]354。兩廣總督勒令府縣徹查,文昌縣則依照伍氏案件的處理方式,僅讓伊氏補還所欠銀兩,但挪用經(jīng)費一事并未得以解決。乾隆二十九年二月,貢生陳際時、生員林其柳等再次上書,呈文控告前任知縣蘇登瀛挪用學田租銀,“為府道行臺之故,于義學內(nèi)用板敷地,蓋棚彩飾,并與義學支用條例無涉,亦冒銷銀一十三兩零”[6]358。陳、林強調(diào),學租銀雖歸官管,但除去每年束金膏火之外,所剩經(jīng)費應存為生員科舉經(jīng)費,不得挪作他用,蘇氏此舉是重蹈伍、伊二人覆轍??h衙批準生員找蘇登瀛索取被挪用經(jīng)費。此案亦可看作是乾隆二十七年伊氏案件的延續(xù),在文昌縣內(nèi)得以簡單解決,而生員權(quán)益也再次得以重申,每年結(jié)余學租銀只可用作士子科舉盤費。
三起學田糾紛案件皆以紳士追回學田租銀而告終,看似雖是紳士取得了勝利,但學田租銀屢遭挪用侵蝕的原因卻并未得以詳查。府縣之間是否存在相互包庇、徇私舞弊之處,同樣值得深究。同時,這也暴露了文昌縣衙經(jīng)費管理不當?shù)膯栴}。每年剩余學田租銀用作士子科舉盤費這一規(guī)定在雍正九年(1731)就已被知縣梁繼世勒碑立案,但縣衙顯然沒有予以重視,后任知縣屢屢將此項費用挪作他用。而對于這類經(jīng)費挪用案件,文昌縣衙似乎也無法給出定性。若是挪用為公,縣衙應該直接發(fā)放科舉盤費,以滿足生員要求;若是為私,縣衙則應該追究當事者的罪責。然而,縣衙只是向挪用者追討資金,并無任何追責處罰。
回顧這些案件可知,文昌縣衙存在嚴重的經(jīng)費管理問題。就書院學田而言,矛盾根源在于府縣官吏和書院士紳對其功能認識的遺留性分歧,即應該“以公辦公”,還是以生員之利益為本。官紳之間的考慮不一致,因而在學田官管下,這一日益凸顯的矛盾最終演變成訟案。生員雖屢屢上告,但根本問題依舊得不到解決,以至愈演愈烈,直到最后學田管理主權(quán)重歸于士紳手中,矛盾才得以平息。
乾隆四十九年(1784),貢生韓坤素、廩生林邦輝、貢生朱傳明、生員李振蕃等聯(lián)名上呈署縣謝氏,控告前任知縣趙晉基與禮房互相包庇,吞蝕學田租銀,以致“士子觀光無路,寒儒課讀無資”[6]361,生員因此要求縣衙厘清學銀,調(diào)出禮房賬簿并按數(shù)查清,依例發(fā)給士子科舉盤費。此案前后持續(xù)半年時間,生員接連四次續(xù)呈,縣衙才給出調(diào)查結(jié)果,認定前任趙氏并無罪責,而學田租銀被侵吞乃禮房書辦私下舞弊所致。最后,縣衙不僅下令追繳侵吞銀錢,還敦促書院士紳“公舉首事領回管理”[6]374-375,令其自行掌管學田經(jīng)費:義學田租,自應公舉紳士辨理,一經(jīng)歸官,則吏胥侵那之弊,必不能免。本縣意欲仍照往例,歸與紳士辦理,不許吏胥干涉,但應如何設法催收,如何建議清查,俾垂永久之處,須與諸生詳晰議定條款,斟酌辦理[6]381-382。
在借助微課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結(jié)合傳統(tǒng)的教學思維開展教學,針對文本素材中的文字展開分析,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往例”便是指雍正九年(1731)以前之慣例,紳士管理學田,吏胥不可干涉。至此,在書院學田被判歸官管半個多世紀以后,其全部管理主權(quán)又重新回到紳士手里。同時,為了避免紳管無固定標準和公正性不足的弊端,縣衙要求紳士推舉首士,并制定相關規(guī)條。
因此,生員、儒師等于乾隆五十年(1785)十一月齊集明倫堂面商詳議,勘定《會議催收清查書院田租條款》三則和《經(jīng)定條規(guī)》十則。田租條款分為催收、清查和延師。催收之法在于選舉家境殷實者充當?shù)栝L,催管各莊佃戶如期交租,若有誤限抗租,則另換佃耕。清查之法有二:設立學田賬簿,一式三份,“一交學師處存案、一交首事登記、一交該年紳士輪流稽查”;制定收支清單,各紳士于春秋祭祀之期齊集之時,首士要將租銀征收支銷情況逐一列單,張貼書院廳墻,當眾清結(jié)。延師掌教則要求“文行兼優(yōu)、足為士子矜式”者,亦需生徒聚集,永年攻讀,才送全年束金,以防無聚讀之實而影借開銷之弊[6]384-386。條規(guī)十則,除再次明確有關催收清查和延師的具體細則外,還包括首士推選、賓興、祭祀費用、納糧、度支、添置膳產(chǎn)、租佃、香燈等條規(guī)。其中,推舉首士必“先期通知眾紳齊集酌妥,公舉身家殷實、品行端方、才力堪充者為之”,一般以三年為限,但是若能使“眾心悅服,則不必以年限為拘,亦不必曲為固辭”[6]333-334。此后,收支有法,書院學田的每項收入和開銷都記錄在案。佃戶拖欠之弊不生,而紳士染指之端亦得以杜絕。
縱觀上述四次學田糾紛案及其處理,生員經(jīng)過持續(xù)的抗爭,最終實現(xiàn)了自己的訴求,但士紳之實際政治權(quán)力畢竟極其有限,而且無法得到制度保障。因此,通過文化話語權(quán),以維護其利益,是士紳的著重考慮方向。修志,便成為轉(zhuǎn)化文化權(quán)力的可操作手段,《蔚文書院志》即為此種運思之下的產(chǎn)物。
書院志除了記錄書院的歷史沿革、規(guī)章制度、學術淵源以外,還體現(xiàn)了編纂者的個人意志,其編纂目的因而也具有多樣性。已有論者提出,多數(shù)編纂者是出于對書院興廢無常、經(jīng)營不易等現(xiàn)實考量,將關乎書院發(fā)展的產(chǎn)業(yè)、規(guī)章等內(nèi)容記錄下來,為后來者提供依據(jù)或者借鑒,能夠使書院長存不衰,并借此指出記錄書院產(chǎn)業(yè)是《蔚文書院志》纂修的現(xiàn)實目的[5]。
《蔚文書院志》六卷首一卷,分十五部,由林邦輝編輯而成,刻于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卷一、卷二主要收錄明代賀沚所編《玉陽會紀》,分為圖式、崇祀、會文、會詩、敘案和義助六部,體現(xiàn)了明代玉陽書院時期體仁堂講會之盛況。卷三至卷六為清代蔚文書院紀略,分為圖式、敘文、田畝、地圖、官糧、條規(guī)、案由、奉祀和義助九部,詳載清代蔚文書院發(fā)展歷史和有關田產(chǎn)的各類細目。林邦輝曾參與控告乾隆四十九年(1784)禮房吞蝕學租銀一案,出力奪回了紳士對學田的全部管理主權(quán),其后便制定條規(guī)、丈量田地、編纂院志。因此,書院志絕非僅為記錄產(chǎn)業(yè)而作,其最大作用莫過于爭奪話語主權(quán),將紳士管理權(quán)固定化,讓生員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蔚文書院志》開篇便點出編纂目的,即“為書院產(chǎn)業(yè)而設,案由以防弊竇,條規(guī)以杜紛競”[6]13-14,且林氏在編纂院志的過程中,刻意收錄了諸多士紳與學田的相關材料。前兩卷選取《玉陽會紀》篇目,“朽爛則闕之,繁蕪則刪之”[6]15-16,以紳士林有鶚、林有鳴等捐資創(chuàng)建玉陽書院為主,使后之學子“思創(chuàng)始之不易”[6]13。卷四為學田簿,記錄學田由明至清的置辦與擴充過程,林氏按照康熙四十四年(1705)所清丈之弓口字號流水苗畝糧米,一一核對,并將當前143坵學田之弓口圖形等信息詳載于冊,突出紳士對書院學田捐置的貢獻。卷五為學田管理條規(guī)與乾隆年間四次學田糾紛之案由公文,條規(guī)以“培植學校、興利絕弊為首務”[6]15,案由則強調(diào)了紳士對書院學田租銀的正當維護。卷六則記載了嘉慶九年(1804)為重建書院慷慨捐資的文昌縣士紳名單,詳列其人名、身份和具體捐助金額,“按名付梓,以垂不朽”[6]16??v觀《蔚文書院志》的編排及其史料來源,不難發(fā)現(xiàn),與書院產(chǎn)業(yè)有關的部分占了整部院志一半的篇幅。其目的絕非僅僅以“存史”一條便可概括之。林氏所謂“三、四、五、六卷據(jù)后來利弊備錄,冀其慎今,桑田滄海,常凜善后之維艱,鑒戒前車,貽謀遠慮久大之業(yè)”[6]13,實皆有為而發(fā)。見之于行事,林邦輝則通過其所擇取的相關文錄,申明書院由紳士主管及士子優(yōu)先之正當合理性,以此來維護并固定士紳的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林邦輝在記錄學田糾紛案件時,先是親自撰寫《書院紀略》一篇,重點在于簡述學田管理主權(quán)從紳管到官管、再回歸紳管的變遷過程。為了詳載這一歷程,林氏又收錄案發(fā)時紳士與官府往來之公文材料,以體現(xiàn)客觀性與公正性,但在公文的擇取過程中,林氏卻認為:“前后案由,無甚關緊要者、置之繁贅者,刪之;有關廢興宿弊者,詳錄備參,以圖善后。”[6]15因此,林邦輝并未收錄所有的公文材料,而是選取于其有利的部分“以圖善后”。其刪減的內(nèi)容已無從知曉,但可以確定的是,其中必然包括雍正九年(1731)前后的案由公文。彼時,學田在紳管之下矛盾叢生,縣衙遂將其斷為官管,但對于這一重大變故的因果緣由,院志中僅有“事久弊生,輪值分肥”[6]220八個字,而官管下的矛盾與糾紛卻留下八千言的公文材料。在這看似客觀的背后,實則是紳士對管理主權(quán)的鞏固及其話語主權(quán)的滲透。
嘉慶二十四年(1819),文昌知縣觀瑞為書院志作序,稱:“地經(jīng)數(shù)遷,名凡幾易,而田畝視前有加。茍非有人整頓其間,不幾視為利藪,覬覦叢生,以滋廢墜乎?語云:‘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后,雖盛弗傳?!x等有見于此,慮其久而就湮也。自乾隆五十年來,厘清宿弊,留心三十余年。茲復將新舊田畝訪采原丈弓口字號,親自履丈,呈請核對符合,繪圖付梓,公之通縣,以垂永久。使肄業(yè)有齋,科舉有資,朝考有助,由是濟濟彬彬,文風丕振,豈不蔚然太平之盛事哉!”[6]5-6
顯然,林氏書院志纂修的文化話語之運用是成功的?!段滴臅褐尽分畾v史書寫雖然提供了與學田糾紛相關的客觀材料,但同時也處處體現(xiàn)出編撰者建構(gòu)其利益合理性的主觀訴求,實有爭取話語權(quán)力,鞏固紳士權(quán)益的思慮所在。
書院源于民間的文化教育需求和官府的文化學術傳統(tǒng)[8],其歷經(jīng)千余年弦歌不絕,得以螺旋式地上升長盛,離不開民間興學的推廣及官學化的推動這雙重動力。因此,在官民之間,如何協(xié)調(diào)好兩者關系,成為書院發(fā)展延續(xù)中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課題。蔚文書院學田經(jīng)費從紳管到官管再到紳管的歷程,恰好體現(xiàn)了書院在面對官民矛盾時執(zhí)其兩端,積極尋求解決之道的文化智慧。
注釋:
①蔚文書院前后使用了玉陽、至公、蔚文三個名稱,明萬歷年曾修《玉陽會紀》,清嘉慶年又修《蔚文書院志》,詳載由明入清之歷史沿革、產(chǎn)業(yè)置辦和辦學始末,而至公書院時期并未修志。雖然本文所討論之學田糾紛案發(fā)生在至公書院時期,但卻均載于《蔚文書院志》中,因此為敘述方便,明代時期仍沿用玉陽書院之稱,清代則一律使用“蔚文書院”之名,必要時以“至公時期”加以區(qū)別。
②明代的96坵學田在清代算作了110坵。學衙田即上文所提之濟貧田,明士紳為不失義倉濟荒本意置辦而來,清歸之學衙,康熙年間又丈為學衙莊,故名。
③明代玉陽書院置辦的96坵學田并未被蔚文書院全部繼承,部分田產(chǎn)因明清鼎革、年代久遠而發(fā)生變動,實際上蔚文只接管了71坵明所置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