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概念2014年首次被上海市高校提出,到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課程思政已經由點到面全面推進,成為高校高質量培養(yǎng)人才的關鍵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倍糜涡枰∏∈侨藗儗γ篮蒙钚枰械囊粋€重要的組成部分。一部旅游發(fā)展史就是一個國家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奮斗史,且在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呈現不同的內容和方式。作為新時代旅游行業(yè)的接班人,理解理論知識背后的國家意義、民族精神和紅色基因,對于更好弄懂貫通理論知識是非常重要且是必要的。旅游管理本科專業(yè)的教學內容與歷史發(fā)展、國內外環(huán)境和社會經濟發(fā)展聯系緊密,教學內容與思政教育具有天然的適應性。但依然存在旅游管理專業(yè)課程與思政融合欠佳,融合效果不明顯的問題。旅游管理專業(yè)的課程思政研究始于2020年,多是針對課程的建設機制、融合路徑、課程建設等方面的研究,課程思政效果的研究尚不多見。鑒于此,本文以河北省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教學名師、教學團隊) —“旅游學概論”為例,對其課程思政實踐效果進行研究,以期對后續(xù)課程形成傳導,促進旅游管理專業(yè)課程與思政的深度融合,助力新時代旅游管理人才的高質量培養(yǎng)。
“旅游學概論”作為入門課程,肩負著塑造學生行業(yè)歸屬,傳遞行業(yè)價值,明確行業(yè)發(fā)展與國家意義、民族價值等關聯,實現價值重塑的重任?!奥糜螌W概論”課程與思政的融合具有時代緊迫性。
“旅游學概論”因其教學內容與國家發(fā)展形勢、紅色資源、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結合相當緊密,一直在進行課程思政的教學。系統(tǒng)性思政始于2018年秋季學期,申報省級在線精品課程,并成為省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在這個過程中明確課程思政方向,梳理課程思政目標,細化思政元素,設計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模式,最終建設成融“理論學習+思政融合+專業(yè)能力拓展”課程思政模式。
采取問卷調查法對學生的課程思政需求和效果進行深入調查。
采用問卷調查法對旅游管理專業(yè)的本科生進行調查,調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學生對“旅游學概論”課程思政的需求與效果評價,為“旅游學概論”的未來發(fā)展方向提供參考與借鑒。調查表采用5級李克特量表,“5”表示程度最高,“1”表示程度最低。
調查對象為河北地質大學旅游管理專業(yè)二、三年級本科生。調查內容為5個方面:一是個人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和所在年級;二是教學內容的思政元素興趣、認知與感受,包括教學資源、教學素材及核心章節(jié)的思政元素;三是教學方式,包括授課方式和教學實踐活動;四是教學平臺或場所;五是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即思政元素在價值觀、社會責任感和行業(yè)歸屬感等“立德樹人”效果。
在調查問卷發(fā)放之前,邀請專業(yè)教師進行測試和評價,對問卷修改之后進行調查?;诰W上問卷星進行調查,問卷回收110份,剔除掉8個答題時間短且有明顯答題敷衍的問卷,得到有效問卷102份,有效率達到92.73%。
運用SPSS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信度與效度檢驗,具體結果見表1,可知問卷的整體科隆巴赫Alpha 系數是0.870,且各個維度的檢驗均大于0.8,具有較高的信度水平,且問卷內部的一致性較高,測量結果穩(wěn)定,達到了問卷編制要求。KMO (Kaiser-Meyer-O1kin )和巴特利特(Bartlett)球形假設檢驗顯示,KMO值為0.774,有效性較為明顯,顯著性水平sig<0.05,說明變量之間具有較好的關聯效度。
表1 信度與效度檢驗Table 1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est
從調查問卷的最后兩題中可以發(fā)現,在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興趣程度的平均得分4.30,樹立良好的價值觀有無作用平均得分為4.39分,“立德樹人”有無作用得分為4.4分,行業(yè)歸屬感有無提升得分為4.38分,與滿分的比值均在86%之上,總體效果良好。
由于問卷所建立的指標較多,為了更加精確地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平臺與教學效果4個維度進行測量研究,本文運用SPSS對各維度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法降維,提取出對各維度影響較大的主成分,并得到了各主成分特征值和貢獻率表,如表2所示。
教學內容維度下,主成分貢獻率為77%,聯系實際研究內容,用9個主成分可以代替全部指標。根據主成分載荷矩陣可以看到,希望教師結合的思政教學資源——時事熱點、行業(yè)熱點、社會熱點,希望教師在課堂上使用的教學素材—人物傳記、典型事跡、故事、案例、新聞報道等指標對第一主成分影響大;行業(yè)發(fā)展歷史、了解旅游活動的歷史發(fā)展、增強歷史責任感和國家歸屬感、旅游行業(yè)先輩們的貢獻等指標對第二主成分影響大;行業(yè)發(fā)展實踐、踐行旅游文明公約,培養(yǎng)社會公德意識、學習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態(tài)旅游資源,踐行綠色發(fā)展等指標對第三主成分影響大;了解旅游對經濟、文化、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程度對第四主成分影響大;國家政策中涉及到旅游的相關內容、兩山理論等指標對第五主成分影響大;旅游的本質與塑造人們美好生活的關聯性學習、感受到生態(tài)文明的責任程度等指標對第六主成分的影響大;了解知名旅行社、旅游飯店民族品牌的發(fā)展歷程、感受到民族情懷程度對第七主成分的影響大;學習紅色旅游資源知識,了解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歷史、紅色旅游中的革命文化和歷史記憶的認知程度等指標對第八主成分影響大;旅游資源開發(fā)內容,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對第九主成分影響大。得到9個主成分的指標:教學思政資源與素材、行業(yè)發(fā)展歷史、行業(yè)發(fā)展實踐與文明、旅游業(yè)對社會的影響、國家旅游相關政策、旅游與美好生活關聯度、民族情懷、紅色旅游資源和旅游資源開發(fā)與創(chuàng)新。
教學方式維度下,主成分貢獻率為69.925%,聯系實際研究內容,用3個主成分可以代替全部指標。根據主成分載荷矩陣可以看到,案例分析、情景模擬、小組討論、主題答辯、線上線下翻轉課堂對第一主成分影響大,課堂上觀看精選旅游類視頻等對第二主成分影響大,希望課程舉辦的思政教育實踐活動——紅色旅游路線設計、當一天導游等指標對第三主成分影響大。得到3個主成分的指標:課堂活動、視頻教學和實踐活動。
教學平臺維度下,主成分貢獻率為64.199%,聯系實際研究內容,用2個主成分可以代替全部指標。根據主成分載荷矩陣可以看到,慕課、雨課堂、學習通、QQ、微信、釘釘對第一主成分影響大,旅游實驗室、教室、實地對第二主成分影響大。得到2個主成分的指標: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
表2 各維度解釋的總方差Table 2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by each dimension
教學效果維度下,主成分貢獻率為84.331%,聯系實際研究內容,用1個主成分可以代替全部指標,得到主要指標:教學效果。
通過主成分分析計算出教學效果與教學內容、教學平臺和教學方式的綜合得分,將四者進行相關性分析。由表3可知,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教學平臺、教學效果的皮爾遜相關性分析均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皮爾遜檢驗,相關性系數分別為0.744、0.247、0.759,說明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和教學效果的相關度較高,與教學平臺相關度較低。教學方式與教學平臺、教學效果均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皮爾遜檢驗,相關系數分別為0.418、0.555,說明教學方式與教學平臺、教學效果表現為中度相關。教學效果與教學平臺未通過皮爾遜顯著性檢驗,說明教學平臺的形式并不會對教學效果產生明顯影響。
表3 4個維度綜合指數的皮爾遜相關分析Table 3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4-dimension composite index
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平臺中的各主成分進行相關性分析。教學思政資源素材、行業(yè)發(fā)展實踐與文明、民族情懷相關度較高;行業(yè)發(fā)展歷史、行業(yè)發(fā)展實踐與文明呈現中度相關性;行業(yè)發(fā)展實踐與文明、民族情懷較高;旅游業(yè)對社會的影響與國家旅游相關政策、旅游與美好生活關聯度、民族情懷、紅色旅游資源、旅游資源開發(fā)與創(chuàng)新均相關程度很高;國家旅游相關政策旅游與美好生活關聯度、民族情懷、紅色旅游資源、旅游資源開發(fā)與創(chuàng)新相關程度較高;旅游和美好生活關聯度與民族情懷、紅色旅游資源、旅游資源開發(fā)與創(chuàng)新相關程度很高;民族情懷與紅色旅游資源、旅游資源開發(fā)與創(chuàng)新相關程度很高;紅色旅游資源、旅游資源開發(fā)與創(chuàng)新相關程度很高;綜合來看教學內容各主成分之間的相關程度較高。
教學方式維度包含3個主成分:課堂活動、視頻教學和實踐活動,且三者之間的相關性均通過了皮爾遜顯著性檢驗,相關程度非常高,說明教學不同方式的使用之間存在較大的關聯性。課堂活動中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翻轉課堂興趣分值較高,小組討論和主題辯論分值較低。對視頻教學方式最感興趣,學生對實踐活動的興趣度低于前兩者。
教學平臺維度包含兩個主成分,分別為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兩者之間的相關性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相關性系數呈現出較高的關聯度。學生對慕課、雨課堂、學習通、QQ、微信等的興趣分值為3.5~3.9,均低于學生對實驗室、釘釘、教室、實地教學的興趣。
為了深入研究“旅游學概論”課程思政效果的影響因素和影響程度,本文以教學效果作為因變量,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平臺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如表4所示,本次調查的R2值為0.975,回歸模型擬合度較高,F值為950.888,P值為0.000,小于0.01,則該回歸方程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平臺可以解釋教學效果評價。從該回歸方程的回歸系數顯著性檢驗T值和伴隨概率值,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教學平臺通過了10%的顯著性檢驗,所以該回歸方程的回歸系數都達到了統(tǒng)計學意義,且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影響較大。
表4 課程思政效果評價回歸分析結果Table 4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ffect evaluation
從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可得知,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平臺和教學效果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關系,在這4個維度下各項指標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且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平臺可以解釋教學效果的變化,其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606和0.282,影響較大。
課程思政要堅持內容為王。一是進一步系統(tǒng)化教學內容,在繼續(xù)梳理教學思政與資源、旅游資源開發(fā)與創(chuàng)新和行業(yè)發(fā)展歷史等內容的基礎上,加強對行業(yè)發(fā)展實踐與文明、旅游業(yè)對社會的影響、國家旅游相關政策、旅游與美好生活關聯度、民族情懷、紅色旅游資源等方面的思政內容梳理。二是與時俱進,結合國家戰(zhàn)略,不斷豐富內容,尤其社會焦點和發(fā)展熱點,結合國家政策,增強學生的認知。三是結合學校特色和專業(yè)定位,挖掘地學文化內涵,對山水林田湖草沙中所蘊含的精神價值、時代特色進行梳理,形成課程思政特色專題。
教學方式是課程思政效果達成的保障。一是在課堂活動增加學生興趣分值比較高的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翻轉課堂,改善小組討論和主題辯論等方式,提升學生的興趣度。二是學生對視頻教學方式最感興趣,可以適當增加該部分內容比重。三是學生對實踐活動的興趣度低于前兩者,可以適當設計相關內容,增加趣味性和互動體驗,優(yōu)化教學方式。
網上教學平臺是一個鏈接教師和學生的橋梁和工具。一是優(yōu)化慕課、雨課堂、學習通、QQ、微信等的線上教學資源,增加線上的思政內容,包括視頻或短文,提升教學效果。二是增加教學中實地、實踐授課的比重,增加學生動手參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