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越
當一個人睡覺時,他的大腦在想些什么?這個問題似乎很難回答,除非把他叫醒。可一旦他醒了,他的回答就和睡眠無關了。
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技術的出現(xiàn)部分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這項技術可以在不打擾受試者的情況下,通過測量大腦各個部位血氧含量的變化,間接測出到底是哪部分腦組織正處于活躍狀態(tài),從而大致知道這個人此時此刻正在想什么。
在FMRI技術的幫助下,腦科學家們基本達成了共識。目前的主流意見認為,一個人在睡覺時,他的大腦會把白天接收到的各種信息重新過一遍,其中重要的信息會被強化,進入記憶的范疇,其余不重要的信息則會被忘掉,以便騰出空間,迎接新的一天。
瑞士日內(nèi)瓦大學的神經(jīng)生物學家弗吉尼亞·斯特彭尼奇想知道什么樣的信息會被記住,什么樣的信息會被忘掉,于是她和同事們設計了一個精巧的實驗。
科學家們招募了18名年輕志愿者,他們被要求在睡覺前先玩兩個電腦游戲,其中一個游戲是“看臉猜人”,考查的是志愿者的面部識別能力,另一個游戲是“三維迷宮”,測量的是志愿者的空間感知能力。之所以選擇這兩個游戲,是因為它們涉及兩種完全不同的能力,玩家的大腦活躍區(qū)非常不一樣,很容易在FMRI設備上區(qū)分出來。
科學家們還在游戲后臺做了點手腳,讓玩家永遠贏不了。受試者被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是第一個游戲贏不了,第二個游戲可以贏;另一組是第二個游戲贏不了,第一個游戲可以贏。之后,志愿者們被要求躺在核磁共振儀里睡覺,科學家們則通過腦電圖(EEG)來判斷他們進入了哪種睡眠階段。
眾所周知,人類睡眠可分為快速眼動(REM)和非快速眼動(NREM)兩個階段,后者又可稱為深度睡眠,此時大腦不再接收任何外部刺激,而是集中精力處理白天接收到的信息,對其進行分類整理,而這也正是斯特彭尼奇最感興趣的階段。研究結(jié)果顯示,當志愿者們進入NREM階段時,其腦組織會重復出現(xiàn) 睡前玩游戲時的活躍模式,這說明處于深度睡眠的大腦并沒有閑著,而是一直在回味剛才玩的游戲。
不同的是,負責處理 白天接收到的信息的海馬區(qū)(Hippo campus)此時會把和游戲相關的信息傳遞給大腦皮質(zhì),由后者負責儲存起來,成為長期記憶的一部分。如果用電腦來比喻的話,海馬區(qū)相當于隨機存取存儲器(RAM),而大腦皮質(zhì)相當于硬盤,前者只是暫時儲存一下信息,電腦關了就沒了。只有把信息儲存到后者那里,才會永久保留下來,這項任務正是在NREM階段完成的。
更有意思的是,志愿者在深度睡眠時回味的大都是他贏的那個游戲,這個結(jié)果并不出人意料,而是完全符合進化論的預期。
按照這個理論,凡是能夠提高個體生存率的行為都會被保存下來,大腦依靠一套獎懲機制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比如覓食、避險或者繁殖等行為都是好的,都屬于應該被獎賞的行為。這樣的行為會讓動物產(chǎn)生愉悅感,因此也就更容易成為長期記憶,以便下次遇到類似情況時能夠繼續(xù)這么做。
斯特彭尼奇將研究結(jié)果寫成論文,發(fā)表在2021年7月6日出版的《自然通訊》期刊上。文章還指出,志愿者們確實對贏的那個游戲的記憶更深刻,說明FMRI的測量結(jié)果是對的。那天晚上他們的大腦光顧著整理美好回憶了,其他不愉快的經(jīng)歷都忘記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