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 劉美斯 石博文 王玉瑤 趙仕博 王力葦 趙永烈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腦病科,北京 100029
緊張型頭痛(tension-type headache,TTH)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原發(fā)性頭痛類型[1]。部位可涉及單側或雙側枕頸部、額顳部甚或全頭部,以壓迫性或緊縮性疼痛為特征[2],常伴有焦慮、抑郁等精神及全身癥狀,給患者身心帶來了極大痛苦[3]。普通人群的患病率為42%~78%,且逐年遞增[4]。西藥治療有效率<38%,常伴發(fā)多種副作用[5]。相比之下,中藥從多靶點起效,具有不良反應少、療效持久等優(yōu)勢,應用前景廣闊[6]。然而,由于方劑數量龐雜,核心組方及配伍規(guī)律未明。因此,本研究擬通過數據挖掘技術探究中藥治療TTH 的用藥規(guī)律,為科研及臨床用藥提供參考。
以(“緊張型頭痛”或“肌收縮性頭痛”或“TTH”)和(“中藥”或“中醫(yī)”或“中醫(yī)藥”或“中西醫(yī)結合”或“方劑”或“草藥”或“復方”或“湯藥”)為主題詞檢索數據庫:中國知網、維普網、萬方數據庫、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服務系統(tǒng)及PubMed。時間從建庫起至2021 年1 月31 日。
納入標準:中醫(yī)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TTH 的效果分析或病例對照研究;患者均被明確診斷為TTH;中藥治療組病例數≥20 例;中藥或中成藥處方服用方法為口服且用藥后癥狀改善;藥物組成明確,同一文獻中不同證型的處方分別記載。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疾病或并發(fā)癥的患者所用處方;基礎方帶有的辨證加減藥物;重復發(fā)表的處方。
由兩人單獨重復提取方劑并錄入Excel 2013 表格,參照2020 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7]和《中醫(yī)藥高級叢書·中藥學》[8]規(guī)范化處理中藥名稱、分類及性味歸經信息,并對中藥及其性味歸經進行頻次頻率統(tǒng)計及分類,分別運用SPSS Statistics 26.0、SPSS Modeler 18.0 軟件對高頻中藥進行系統(tǒng)聚類及關聯規(guī)則分析。
檢索共得到1 763 篇文獻,經篩選得到150 篇文獻,最終納入方劑157 首。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
對納入的157 首方劑進行頻次統(tǒng)計發(fā)現涉及中藥175 味,累計使用頻次1 643。其中有35 味中藥的使用頻次≥15,定義為高頻藥物,累計使用頻次1 206(73.40%),解表藥使用頻次最高。見表1、圖2。
圖2 藥物分類分析(使用頻次≥15)
表1 藥物頻次分析(n=157)
35 味高頻中藥中累計出現35 次藥性,53 次藥味,91 次歸經,藥性以溫、寒、平為主;藥味以辛、甘、苦居多;歸經以肝、肺、脾最為常見。見圖3。
圖3 性味歸經統(tǒng)計
將高頻中藥進行系統(tǒng)聚類分析,總結共得到4 組藥物組合。見表2、圖4。
圖4 聚類分析樹狀圖
表2 系統(tǒng)聚類分析
將高頻中藥進行關聯規(guī)則分析,設置“支持度20%,置信度80%,最大前項數5,提升度≥1”,得到關聯藥物組合見表3~4,網絡圖見圖5。
圖5 關聯規(guī)則網絡圖
表3 兩味藥物組合的關聯規(guī)則統(tǒng)計
TTH 屬中醫(yī)學“頭風”“頭痛”范疇,常從外感和內傷兩方面辨治。外感以風邪為要[9],常兼夾他邪為患;內傷則以情志因素最為關鍵,與肝密切相關[10],故治療重視調肝止痛。另外,痰濁、瘀血等病理因素同樣參與TTH 的發(fā)生發(fā)展,進而發(fā)為痰濁頭痛、瘀血頭痛等。值得一提的是,古代醫(yī)家根據頭部經絡分布提出頭痛引經藥理論,認為頭痛引經藥藥專力宏,可引藥入經,直達病所。如《丹溪心法》曰“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術,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太陽頭痛引經藥除川芎外,藁本、蔓荊子、羌活皆有相關記載,另外,川芎除用作太陽頭痛引經藥外,也有用作少陽及厥陰頭痛引經藥的論述,太陰頭痛引經藥半夏、蒼術較為多見,吳茱萸、川芎、藁本則皆可用作厥陰頭痛引經藥[11]。
表4 三味藥物組合的關聯規(guī)則統(tǒng)計
對157 首方劑進行頻次統(tǒng)計發(fā)現川芎、白芍、甘草、柴胡、當歸、白芷等為最常用中藥。共有35 味中藥使用頻次≥15,且以解表藥、補虛藥、活血化瘀藥和平肝熄風藥最為多見。以風邪為首的外感六淫在TTH的發(fā)病中占有重要地位,解表藥多有祛風解表之效;“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內虛也常導致虛性TTH的發(fā)生,補虛藥可補益氣血;瘀阻腦絡是TTH 的重要病機,活血化瘀藥可疏通腦絡之瘀阻;TTH 辨證臟腑多與肝相關,藥物歸經結果也以肝經最多,平肝息風藥擅長平肝潛陽、息風止痙,使肝陽、肝風不得上擾清陽。藥性以溫、寒、平最為常見。藥味以辛、甘、苦使用最多。辛味藥以發(fā)散邪氣、行氣行血見長,適用于TTH常見的外邪襲表、氣血郁滯等證;甘味藥多具有補益作用,擅長緩急止痛,可明顯緩解TTH 癥狀;苦味藥通常以清熱瀉火、燥濕堅陰為主要功效,適用于TTH有濕濁、火熱等邪氣內擾者。
高頻中藥的系統(tǒng)聚類結果得到4 組藥物組合,結合臨床經驗,第一類組合又可以分為兩組,聚一類為紅花、桃仁、赤芍、當歸、黃芪、生地黃,聚二類為僵蠶、薄荷、羌活、防風、細辛、白芷、川芎。聚一類頗有桃紅四物湯合當歸補血湯之意,適用于氣虛血瘀頭痛;聚二類有川芎茶調散之意,適用于風邪夾雜寒、濕、熱之頭痛;第二類組合除葛根外均歸于肝經,含柴胡疏肝散之意,是疏肝理氣之關鍵組合,適用于肝郁頭痛;第三類組合為天麻鉤藤飲保留原方中清熱平肝藥物加減而成,適用于肝陽頭痛;第四類組合為二陳湯與半夏白術天麻湯化裁而成,適用于痰濁頭痛。綜上可知,中醫(yī)治療TTH 多從祛風止痛、活血通絡、疏肝平肝、健脾化痰等方面著手,常用方劑有川芎茶調散、桃紅四物湯、天麻鉤藤飲、柴胡疏肝散、半夏白術天麻湯、二陳湯等,與文獻研究結果一致[12]。
高頻中藥的關聯規(guī)則分析發(fā)現,大多數藥物均與川芎相關聯,提示川芎在頭痛的治療中占有主導地位,可與他藥配伍治療寒、熱、虛、實等多種原因引起的頭痛。如與酸斂之白芍配伍,兩者協同可加強緩急止痛功效[13]。與當歸相伍,兩藥一為氣中血藥,一為血中氣藥,氣血同調[14];另外,當歸之辛散溫潤可解川芎之辛燥同時不至過膩[15]。川芎還可與太陽經、少陽經、陽明經、少陰經頭痛引經藥羌活、柴胡、白芷、細辛配伍使用,有“分經論治”頭痛之功。其中川芎配伍白芷組成“都梁丸”,鎮(zhèn)痛作用顯著[16-17],是治療風寒瘀阻脈絡所致頭痛的經典方劑,可降低腦組織中前列腺素E2的含量,增加5-羥色胺及多巴胺蛋白表達水平[18]。川芎-柴胡配伍可緩解焦慮、抑郁等伴發(fā)癥狀[19]。川芎與長于抗炎、鎮(zhèn)痛、清肝經風熱之蔓荊子相伍[20],可加強祛風止痛功效。川芎配伍解肌之要藥葛根,除解頸項部肌肉緊張外,還可抗氧化、改善血液循環(huán)及保護腦神經[21-24]。柔肝緩急之白芍配伍疏肝之柴胡,兩藥協同抗炎[25],擅長疏肝調血,常用于抑郁癥、痛癥的治療[26]。白芍配伍甘草,酸甘化陰,緩急止痛效佳,常用于治療痙攣、疼痛性疾病[27-28]。
本研究初步總結了中藥治療TTH 的處方用藥規(guī)律,統(tǒng)計了高頻藥物及其性味歸經情況、聚類組方和配伍規(guī)律,期望能為科研及臨床用藥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