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振偉
(虞城縣人民醫(yī)院 急診內科,河南 商丘 476300)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常見的危急重癥,嚴重者于短時間內大量嘔血,抗休克療法、補充血容量是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常用措施[1]。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情進展迅速且臨床病理特征多樣,部分患者治療效果不理想,出現(xiàn)休克、病死等不良結局[2]。因此,及早明確急性上消化道患者不良預后的相關因素十分必要。已有研究指出,早期干預措施、密切監(jiān)護以及嚴密隨訪對降低患者病死風險及改善預后具有積極意義[3]。本研究旨在探析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特征,并探討其預后的相關影響因素。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虞城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24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1)納入標準:①上消化出血符合《急性非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出血診治指南》[4]中的診斷標準,且經體格檢查、內鏡檢查確診;②初次發(fā)??;③及時接受治療,且進程順利;④臨床資料完整。(2)排除標準:①存在胃腸道創(chuàng)傷史、手術史;②合并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③存在藥物濫用史、吸毒史;④妊娠、哺乳期女性;⑤合并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⑥于外院接受治療,后轉運至本院;⑦合并凝血功能障礙。
1.2 治療方法參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診診治流程專家共識》[5]對患者實施補充血容量、監(jiān)測生命體征、艾司奧美拉唑泵入等相關治療。入院后2 d內完成內鏡檢查并明確病因,基于病因及出血點選擇對應的治療方法。將內鏡下病灶出血停止且5~10 min內無再次出血發(fā)生,臨床癥狀得到緩解,心律、血壓等基本生命體征穩(wěn)定判定為初次治療成功。
1.3 預后判定標準患者接受治療后再出血、入住重癥監(jiān)護室或病死,判定為預后不良,納入預后不良組;成功治愈后出院患者被納入預后良好組。
1.4 患者一般資料收集設計一般資料調查表,收集患者相關資料,主要包括:性別、年齡、發(fā)病至救治時間、吸煙史(每日至少吸煙1支)、飲酒史(每周至少飲酒1次,持續(xù)1 a及以上)、高血壓[6]、糖尿病[7]、輸入新鮮冰凍血漿、肝硬化[8]、胃腸道腫瘤。
2.1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特征及用藥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嘔血50例(38.46%)、黑糞癥63例(26.25%)、便血57例(23.75%)、糞便隱血陽性40例(16.67%)。既往用藥情況,抗凝劑133例(55.42%)、抗血小板藥物61例(25.42%)、非阿司匹林非甾體抗炎藥46例(19.17%)。
2.2 不同預后情況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一般資料預后不良組患者輸注新鮮冰凍血漿、肝硬化以及胃腸道腫瘤占比與預后良好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其他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預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2.3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預后不良相關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將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預后情況作為因變量,預后不良賦值為“1”,未發(fā)生賦值為“0”,并將表1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輸注新鮮冰凍血漿、肝硬化、胃腸道腫瘤)作為自變量(變量賦值說明見表2),后經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輸注新鮮冰凍血漿、肝硬化、胃腸道腫瘤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預后不良的相關因素(OR>1,P<0.05)。見表3。
表2 自變量賦值情況
表3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預后不良的logistic回歸分析
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內科的危急重癥,患者易發(fā)失血性休克,累及心、腎等重要器官,患者病死風險較大[9]。因此,及早明確影響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預后情況的相關因素,對改善患者預后情況、降低病死風險十分必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臨床特征多樣,以嘔血、黑糞癥占比最高,提示臨床醫(yī)生需充分了解患者病情情況,避免發(fā)生漏診[10]。經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輸注新鮮冰凍血漿、肝硬化、胃腸道腫瘤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預后不良的相關因素。分析原因,新鮮冰凍血漿進入患者機體內2 h后,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酶、凝血酶原時間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糾正凝血功能障礙[12]。但患者新陳代謝循環(huán)負荷也隨之增加[13],敗血癥、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發(fā)病風險也隨之增加,不利于患者預后[14]。對此,建議臨床基于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臨床癥狀,確定是否限制輸注新鮮冰凍血漿。合并肝硬化的患者門脈內血壓較高,抑制前列腺分泌,降低黏膜通透性,加重患者出血風險,不利于預后[15-16]。對此,建議臨床需完善對急性上消化道患者的檢測力度,并給予抗病毒藥物緩解肝纖維化,進而降低患者預后不良風險。合并胃腸道腫瘤的患者,腫瘤組織的持續(xù)生長可侵犯血管,增加胃腸道血管的再出血風險[17-18]。對此,臨床需對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及早實施治療措施,并根據(jù)患者病情及早制定個體化診療方案,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臨床特征多樣,以嘔血、黑糞癥較為常見,抗凝劑、抗血小板藥物的使用占比較高,且輸注新鮮冰凍血漿、肝硬化、胃腸道腫瘤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預后不良的相關因素,可作為臨床醫(yī)生評估患者病情,制定干預措施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