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陶瑾
張曦喜歡姑蘇的秀美,懂得并感受著舊時文人的從容心境
“人這一輩子就像一場旅行,不僅僅觀行走的風景,更重要的是去尋回本真的東西。寫生亦是創(chuàng)作,這幾年我的每幅水彩和油畫作品大都是在大自然的畫室里,憑現場深深的感悟而即興完成。”采訪中,張曦吐露心聲。
張曦是蘇州市第六中學校(江蘇省蘇州藝術高級中學校)美術教師、蘇州六中有原美術館館長,多年來,他在教學之余,孜孜不倦地堅持美術創(chuàng)作,無論油畫或水彩。他沉浸在姑蘇清雅的江南氛圍中,以自己情感豐富的感懷與認知,解讀十年來眼中的姑蘇風情、詩意園林和畫里畫外。
張曦出生在云南,1973年隨父母工作的調動,他從云南來到蘇州。他的母親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建筑系,曾經是梁思成的學生。主修建筑專業(yè),自然也對水彩、素描很是精通。受母親的影響,張曦從初中開始學習水彩和素描,并在業(yè)余美?!俺潆姟薄?/p>
1990年起張曦在蘇州市第六中學校任教,一路主持并參與見證了蘇州六中美術班的創(chuàng)辦,轉眼已有30多年。他深耕于高中藝術教育,有著獨到的教學思路和扎實深厚的專業(yè)功底。他認為,美術老師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好每一個學生,畫好每一張創(chuàng)作。“藝術教師,要做審美教育的先行者,藝術素質教育的踐行者。”這么多年,張曦貫通課內課外,不論酷暑寒冷,筆耕不輟,堅持寫生創(chuàng)作。每年他還帶著學生去明月灣、沙家浜等地采風創(chuàng)作。
在他看來,水彩畫,無需打底稿,寫生就是創(chuàng)作。張曦一般上午上課,下午創(chuàng)作。一天最少完成一幅畫,甚至三幅。今年2月至8月期間,張曦斷斷續(xù)續(xù)創(chuàng)作了300張水彩畫。他對待繪畫,勤奮之至,也無比酷愛。
水彩畫上手不難,但要達到一定的藝術高度卻不易。水彩特性最適合表現江南風景。張曦的水彩風格一直以寫意的方式表達寫實的內容,他通過西方水彩的表現語言,將深厚的江南人文意蘊賦予其中,實現了完美表達。此外,他將水作為媒介的表現力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從作品中展現的變化可以看出他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以及對江南深刻的情感、對故土的眷戀之意。
《半潭秋水一房山》
這些年,他的繪畫主題,多與江南題材有關,私家園林、古橋舊巷、太湖漁帆和近物花卉等。去年11月“戲水舞彩”——張曦水彩畫個展舉辦,展出130多件水彩畫精品。今年,他創(chuàng)作的水彩作品《半潭秋水一房山》,又獲得第四屆蘇州市藝術展演季文華美術獎(最高獎)。
縱觀張曦的水彩作品,意象豐富優(yōu)美,個性鮮明活潑,蘊藏濃郁的江南文化氣息。讓人從中品味姑蘇城中古巷的往昔與今朝,尋訪江南園林的素雅與淡然。由于六中所處位置得天獨厚,學校靠近拙政園、獅子林、耦園、平江路,這些景點自然就成為六中師生的寫生課程基地。
平江路,是張曦這么多年樂此不疲的創(chuàng)作天地。一條平江路,半個姑蘇城。百年后的今天,平江路依舊河街并行、水陸相鄰、縱橫阡陌。幽靜的河道與粉墻黛瓦的房屋、小橋、花木之間彼此借景,讓人覺著歲月靜好。在這條街上,張曦看到了古城十年來的諸多變化,讓他感觸最深的是,平江路上的樹木多了,房屋整潔美觀了,街道也更整齊劃一,更環(huán)保了。而且平江路的巷子很幽美,增加了許多年輕人喜歡的潮流元素,來此打卡的攝影家、美術家眾多。伴隨著古城保護建設的層層推進,平江古巷在保持原有肌理和風貌的同時,也彰顯出了更深刻的歷史內涵和古城特色。
“小巷是市井生活的表現,平江路對于蘇州人來說,不是歷史的遺留,而是生生不息、延續(xù)不斷的江南生活,是值得我們精心呵護的歷史寶物。盡管隨著時代變革,每一條小巷的面貌都在發(fā)生著變化,而我更希望它如舊修舊,順著其最自然的態(tài)勢發(fā)展。”張曦坦言。
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他游走于古巷,也靜坐于園林?;赝∠笾械墓锰K,洞察當下生活的古城,用一支畫筆不斷詮釋著心中的詩意園林。
“園林是蘇州的,更是世界的,詩意的園林是蘇州人的精神家園,也是我重要的繪畫題材。這些年蘇州園林的保護修繕做得非常好,這是需要花很大心力的?!畧@’是栩栩如生的象形,對古人而言,是呼之欲出的日常生活,對當代人而言,更像是一種內心生活。架上繪畫,并不在于其內容表現的實與虛、甜與咸,重要的是給觀者引出震撼與思考。生活的審美,是一種主觀的物質欲求,更是一種客觀的情感需求。人對美的感知,其實是回歸本真的過程,它需要自身的修養(yǎng)和環(huán)境的熏陶。畫園林,實則畫一種心境,是在尋覓心中理想的田園之境?!睆堦氐暮芏鄨@林畫作,都是根據贊頌園林的詩詞來進行闡述描繪。在他看來,園林本身是一個詩意體,美術老師除了畫畫之外,更要引導學生去感受園林的意境,提高其鑒賞能力,眼界和審美水平。
《暖陽下的園林》
張曦筆下的江南圖景,無論是斑駁的園景,還是靜謐的巷景,或是城外煙波浩渺之湖景,皆用一個畫家個性化的語言,去表達一種迷離沖突的精神狀態(tài)和沉著詩意的敘述方式。我們可以通過他的畫面,聚焦某個建筑,從某個角度,自某個焦點,去感悟,去懷想,在穿越中領略姑蘇韻味。
在姑蘇生活了幾十年,張曦越來越懂得并感受著舊時文人的那份從容的心境。他置身于古木清流之間,或觀察、或漫步、或寫生作畫,這已成為他每日的必修課。他在水彩寫生中,漸漸地發(fā)現眼前的景物隨季節(jié)與時間的變換而產生如此豐富的變化。畫面中承載的不僅有現實的草木亭臺,亦有對生活的哲思與心聲之吐露。
張曦說,從心到心有多遠,天地之間。從迷到悟有多遠,一念之間。從你到我有多遠,善解之間。世間人情世故如此,繪畫上也同樣如此。“我的繪畫里有很多偶然性,我只是在搭建圖像的自然形成和繪畫之間的關系和紐帶?!睆堦貞{著敏銳直覺和熱情去創(chuàng)作,他認為繪畫創(chuàng)作不能太理智,否則就變成了摹。繪畫要引起美感,引起人的思考。如果繪畫完全與照片一樣,便失去了詩意江南的意境。
寫意超乎寫實,有繪畫技法以外的知識底蘊及悟性。張曦始終覺得,寫意的畫,不是對“意”的放任、縱容,相反的,是對“意”的歸納和集中。畫家要特別挑剔,特別講究意境之所在,寫生既是寫“生疏”和“生動”,同時是做“減法”,做取舍。也是面對自然,心靈的所感和所動。
他喜歡江南的秀美,喜歡姑蘇的繁華。而蘇州文化的精髓,便藏在姑蘇。這十年來,姑蘇區(qū)在文物保護與古城更新上一再“發(fā)力”,留下了傳統,也發(fā)展繼承了傳統。這些在張曦眼里是彌足珍貴的風景,因為自然的、樸實的城市面貌,永遠是畫家所向往和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