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青云
王一品齋筆莊是中國最老的一家生產(chǎn)和經(jīng)營湖筆的專業(yè)筆莊,始創(chuàng)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距今已有280多年的歷史。1973年2月,啟功先生為王一品齋筆莊新研制的“鹿毛筆”進(jìn)行了品賞和鑒定,稱“鹿羊毫比狼羊兼毫更調(diào)和舒適”,由此開啟了兩者間的情緣。
1992年5月,筆莊第16代掌門人許阿喬應(yīng)邀前往北京師范大學(xué)參加中國“文房四寶”名品鑒賞暨北師大“四寶齋”慶賀活動。時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的啟功,得知鄰座是王一品齋的經(jīng)理時,非常高興,乘興說道:“北有四寶齋,南有一品齋?!敝形缇筒蜁r,許阿喬就坐在啟功先生旁邊,兩人談得十分融洽。席間,啟功先生向許阿喬提起了失傳已久的宋代麻毛筆一事。這種麻毛筆是用羊毫和麻摻和而成的兼毫筆,工藝難度遠(yuǎn)高于其他筆類。啟功先生非常想再次目睹麻毛筆的風(fēng)采。他說,“如果該筆能試制成功,堪稱毛筆世界一絕”。用麻制筆,古已有之,古代有捆草為筆的說法,但這種最早的制筆工藝已經(jīng)失傳,因為麻草干澀,不適合大量書寫,所以后來用紫毫、羊毫、狼毫替代。盡管如此,制筆人卻仍需要不斷嘗試各種不同的材料,后來有人在獸毫中加入麻絲,制出了宋代的麻毛筆。對此,北宋時期隱居在湖州弁山的石林居士葉夢得講到過。但他只講到四個字——“摻之以麻”,并未說什么麻,也沒講麻的比例是多少。實際上,啟功是把這一失傳工藝的復(fù)原任務(wù)交給了王一品齋,說著從包里拿出一本自著的《書法概論》贈送給許阿喬。對啟老先生的信任和鼓勵,許阿喬十分感動。
《為王一品齋筆莊題詩》啟功
《蘭竹圖配詩》啟功
回到湖州之后,王一品齋筆莊馬上成立了以總經(jīng)理許阿喬、技術(shù)科長朱亞琴等為首的攻關(guān)小組開始研制,反復(fù)實驗,最終選擇了一種與古法相近的方法——以苧麻作原料。苧麻很硬,多了會戳破宣紙,少了又不出效果。因為這款筆的最終目的是筆鋒尖銳,筆心抱攏不散,筆腰健,彈性強,而且吸墨量要大,吐墨要均勻,還需適合啟功那類似于“瘦金體”的書法創(chuàng)作。
苧麻的單纖維細(xì)長,制作毛筆要用其莖稈纖維。光取料這一道工序就很繁雜:待苧麻莖稈長成黃色時收割,去根摘葉,漚于水中,剝皮曬干,捆扎成把,再次浸入水中,除去殘留在纖維上的表皮,用骨梳將纖維梳順梳直,越梳越細(xì),直至如獸毛尾毫那樣細(xì),才能作筆毫料備用。做筆的干作師傅在擇筆時還要把多余的麻去掉,以保持麻毛白而長的特性。這看似干兩遍活耗損工時,卻又無法代替,其中辛苦是外人所無法體會的。擇筆實際上起到了質(zhì)檢的作用。這款麻毛筆是用高檔細(xì)光鋒羊毫作披,內(nèi)設(shè)白苧麻,經(jīng)過浸、撥、梳、并、連等百道工序,歷時三個月精制而成的一種用動物毛與植物纖維合成的毛筆。制作過程中,許阿喬幾次北上,親自請啟功先生試筆,聽取意見,然后再加工改進(jìn)。
當(dāng)許阿喬第三次千里迢迢趕到北京啟老家里時,80歲高齡的啟先生高興地連聲說:“我太激動!我太激動!”隨即鋪展宣紙,慢研徽墨,拿起麻毛筆,思索片刻后揮毫落筆,寫下一首詩:
湖州自古筆之鄉(xiāng),妙制群推一品王。
馳譽年經(jīng)二百載,書林武庫最堂堂。
隨后,落款、鈐印,贈送許阿喬。啟功先生號“元白”,經(jīng)他同意,許阿喬將這款麻毛筆命名為“元白鋒”。
自此,許阿喬與啟功先生成了忘年之交,他們以筆傳情,常來常往。有一次,許阿喬出差北京順道拜訪啟老,帶去了湖州“明前茶”和一把湖州羽毛扇。啟功先生拿著湖州諸葛孔明羽毛扇,當(dāng)即坐在沙發(fā)上扇了起來,邊扇邊說:“今年夏天有了這把羽毛扇,空調(diào)也可以不開了,真好,真好!”啟功先生知識淵博、平易近人,他親切可掬的音容笑貌,使許阿喬久久不能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