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
有兩位古人的故事,常??M繞于心。一位是戰(zhàn)國時期的趙括,自幼熟讀兵書,用兵之道爛熟于心,就連他的父親、久經(jīng)沙場的大將軍趙奢都曾被他懟得啞口無言。長平之戰(zhàn),趙孝成王急于求勝,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結果導致趙國慘敗。趙括不僅毀了趙國,還留下一個成語叫作“紙上談兵”。另一位是清朝末年的左宗棠,他20 歲上即參加鄉(xiāng)試中舉,但接下來的會試卻屢試不中。左宗棠干脆不考了。他拜訪名師,刻苦自學,不僅攻讀儒家經(jīng)典,而且廣泛涉獵歷史、地理、軍事、經(jīng)濟、水利等“經(jīng)世致用之學”,終于成為上馬能打仗,下馬能治國的一代名臣。雖然在“晚清四重臣”中,他是科舉功名最差的一位,但是,僅憑其收復新疆的豐功偉業(yè),即足以名垂青史。
這兩位古人的生平實踐,至少給我們兩點啟示:
首先,要讀有用的書。毛澤東有一句名言:“讀書的目的,全在于應用?!蹦敲矗沃^有用的書?一是實用的書。當著千年不變的科舉制度和八股文,讓人們思想窒息的時候,左宗棠的選擇是明智的。其實認識到這一點的,不止左宗棠一個人。如果說左宗棠認識到這一點,還和他的科舉受挫有關,那么張之洞則完全沒有這種經(jīng)歷和感受。他是“晚清四重臣”當中科舉道路走得最順利的一個,也是功名最輝煌的一個——“一甲探花”。是興辦現(xiàn)代工業(yè)的實踐,讓他認識到中國讀書人的知識局限。中國的科舉制度曾經(jīng)是最先進的文官選拔制度,但它有一個缺陷,就是基本上沒有理工科教育。而發(fā)展現(xiàn)代工業(yè),光有技術還不行,還得有基礎科學知識。于是通過張之洞的操辦,自強學堂(武漢大學)、三江師范學堂(南京大學)、湖北工藝學堂、湖北農(nóng)務學堂等紛紛誕生,中國教育的形態(tài)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開始有了理工農(nóng)醫(yī)這些學科的教育。張之洞在《勸學篇》中疾呼:“今欲強中國,存中學,則不得不講西學?!眹@發(fā)展現(xiàn)代工業(yè)、農(nóng)業(yè)和其他行業(yè),突破傳統(tǒng)的知識局限,讓讀書人讀一些實用的書,掌握一些應對新變化、新業(yè)態(tài)的知識。這樣做是非常必要的。二是可以開闊視野的書。真正的讀書人無一不是博覽群書,因為所有的知識都是相互關聯(lián)的,讀書多了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互相驗證?!耙怀咧?,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边@是《莊子·天下篇》中的話,體現(xiàn)了事物無限可分的哲學思想。毛澤東根據(jù)莊子的這一思想,認定物理學家所說基本粒子可以繼續(xù)分割的觀點是對的。當然,基本粒子可以繼續(xù)分割的實驗,也證實了莊子的思想是正確的。同時,博覽群書可以開闊眼界。眼界開闊了,想問題、做決策的思路自然開闊。左宗棠、張之洞雖然提倡“經(jīng)世致用之學”,但他們都有深厚的國學基礎,用張之洞的話說:“必先通經(jīng)以明我中國先圣先師立教之旨,考史以識我中國歷代之治亂、九州之風土,涉獵子、集以通我中國之學術文章,然后擇西學之可以補吾闕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斯有其益而無其害。”恰恰是他們寬廣的視野、淵博的知識,讓他們或大刀闊斧,除舊布新,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博覽群書的表率,他說:“我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讀書已經(jīng)成為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讀各種書?!闭且驗閺V泛涉獵,學貫古今,才能做到引經(jīng)據(jù)典,信手拈來。他用清朝萬斯大的話“利民之事,絲發(fā)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來說明群眾利益無小事;他用孔子的話“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說明領導干部一定要率先垂范,干干凈凈干事。十分經(jīng)典,十分生動。這些都反復說明,博覽群書是必要的。朱熹說過:“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币虼?,博覽群書的目的依然在于應用。
閱微草堂筆記
其次,不能讀成趙括那樣的書呆子。《孫子·虛實篇》中說:“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壁w括一生飽讀兵書,恰恰忘記了兵無常勢,水無常態(tài),忘記了一切都是不斷變化的,從而墨守成規(guī),按照書本去打仗。而所有按照書本打仗的,沒有不打敗仗的。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襄樊戰(zhàn)役,開始我軍采取前人“先奪山后攻城”的戰(zhàn)法,結果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在攻城受挫之后,認真總結了教訓,不拘泥于前人的經(jīng)驗,果斷地采取了“猛虎掏心”戰(zhàn)術,經(jīng)過一天一夜激戰(zhàn),終于全殲守敵,活捉了敵軍司令康澤。
不僅僅是用兵打仗這樣的軍國大事不可只會紙上談兵,任何時候、任何事情都必須從實際出發(fā)。一味拘泥于書本或概念,不懂變通或者不肯變通,這樣的“書癡”下場都很悲催。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述著他父親的話:“子弟讀書之余,應當懂得家事、世事,方才可以治家,可以涉世。”他父親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紀家自己就有過慘痛教訓。那年在河間,大兵將至,眾人趕緊逃命。就因為鄰居老先生瞅著門神感慨了一句:“倘若尉遲敬德和秦瓊有一人在世,也不至于出現(xiàn)今天這樣的局面??!”紀曉嵐的兩位先人景星、景辰本來已穿好衣服準備出發(fā)了,聞聽此言,馬上上前糾正:門神乃神荼、郁壘象,和敬德、秦瓊無關。鄰居老漢不服,找出《西游記》為證。景星、景辰兄弟反駁:小說不足為憑。于是又到書房找出東方朔的《神異經(jīng)》來支持自己的觀點……本來天已經(jīng)晚了,找書費時,辯論又費時,待到想要出城,城門已經(jīng)關閉。第二天城破,景星、景辰兄弟全家遇難。到了生命攸關、刻不容緩的地步,還在那里考證古書真?zhèn)?,讀書讀到這般地步與傻瓜何異!紀曉嵐不僅絲毫沒有調侃的味道,而且心情十分沉重。他特別申明因為這件事涉及自己的兩位前輩,多次想寫入筆記而沒有動筆,深思熟慮之后,覺得古往今來這樣的“書癡”絕非一個,還是決定寫入書中,立此存照,以戒后人。
鄧小平同志說:“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fā),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鄙羁陶f明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應用,而不是用來束縛自己的手腳?!氨M信書,則不如無書?!绷暯酵驹凇吨抡Z》中倡導“求知善讀,貴耳重目”,“聯(lián)系實際,知行合一”,這才是讀書的正確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