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虹斌,水慶云,趙 欣,常 雁
(1.蚌埠市第四人民醫(yī)院康復科;2.蚌埠市第四人民醫(yī)院內科;3.蚌埠市第四人民醫(yī)院婦科;4.蚌埠市第四人民醫(yī)院超聲科,安徽蚌埠 233000)
女 性 壓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是女性常見的盆底肌功能障礙性疾病,在咳嗽、打噴嚏、跑步、大笑等增加腹壓的情況下,逼尿肌無法有效收縮,導致漏尿[1]。也有部分患者存在膀胱逼尿肌持續(xù)性張力升高,尿道括約肌明顯松弛,導致尿液不自主從膀胱溢出。SUI以中老年女性較為多見,臨床統計顯示,50%~65%的中老年女性受到SUI的困擾[2]。SUI對女性患者的生理、心理、日常生活等均造成明顯影響,而多數患者因不重視或羞于啟齒而延誤治療,導致病情加重,引發(fā)一系列生理、心理問題[3]。因此,早期治療女性SUI至關重要。盆底肌訓練是常用的物理治療方法,通過增強盆底肌力,提高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約肌的控制力,有助于減少SUI的發(fā)生[4]。針刺是中醫(yī)特色治療手段,能夠疏通經絡、改善膀胱氣化功能,刺激與排尿有關的自主神經,增強逼尿肌收縮力,有助于提高療效,改善生活質量[5]。本研究進一步分析針刺配合盆底肌訓練治療女性SUI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蚌埠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0例女性SUI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患者年齡30~68歲,平均年齡(46.82±9.17)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3.76±1.84)年。對照組患者年齡31~70歲,平均年齡(47.15±9.32)歲;病程1~9年,平均病程(4.01±1.9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蚌埠市第四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對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均符合《女性壓力性尿失禁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6]中SUI的診斷標準;②臨床癥狀主觀分度(Ingelman-Sundberg)屬于輕至中度;③年齡30~70歲;④無疲勞綜合征、急性陰道炎、泌尿系感染、腎臟疾病和盆底手術史等病史。排除標準:①合并泌尿生殖系統炎癥或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腫瘤及精神?。虎谌焉锲谂?;③有活動性出血傾向、對本研究治療存在禁忌等。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盆底肌訓練治療,進行凱格爾運動,患者自主做收緊陰道及肛門的動作,每次動作持續(xù)3 s,松弛休息2~6 s,連續(xù)15~30 min,3次/d;或每天做150~200次縮肛運動。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患者加用針刺治療,取腰骶部華佗夾脊穴,單側2穴/次,共2針;骶尾部特定穴,2穴/次,共2針;恥骨聯合上緣,1穴/次,共1針,每次治療共計針刺5針;選取直徑0.4 mm、長度2寸的針灸毫針,斜刺或直刺,深度約25 mm,提插致相應部位肌肉抽動3次左右,留針5 min,行針3次,2次/周。4周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均治療3個療程。治療后12周評價療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根據盆底肌力及尿失禁問卷簡表(ICI-Q-SF)評分評價療效。治愈:SUI癥狀消失,盆底肌肌力增加≥3級,ICIQ-SF評分為0分;有效:SUI癥狀明顯減輕,盆底肌肌力增加1~2級,ICI-Q-SF評分在1~10分;無效:SUI癥狀仍明顯,盆底肌肌力無明顯增強,ICIQ-SF評分>10分[7]??傆行?(治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尿失禁相關指標。采用ICI-Q-SF評估病情嚴重程度,分為漏尿次數(5分)、漏尿量(6分)、漏尿對日常生活的影響(10分)3項內容,得分越高,尿失禁程度越嚴重[8];記錄患者1 h尿墊試驗漏尿量、72 h尿失禁次數。③比較兩組患者盆底肌力。治療后采用盆底肌刺激治療儀(南京麥瀾德醫(y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號:MLD-B6T)測定患者盆底肌力,以振幅表示肌電位,分為4級。Ⅰ級:收縮顫動;Ⅱ級:收縮不完全;Ⅲ級:收縮基本完全;Ⅳ級:收縮完全。④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采用尿失禁生活質量量表(I-QOL)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分為20個條目,每個條目0~5分,總分0~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9]。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多時間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尿失禁相關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ICI-Q-SF評分、1 h尿墊試驗漏尿量、72 h尿失禁次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ICI-Q-SF評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1 h尿墊試驗漏尿量、72 h尿失禁次數均明顯少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ICI-Q-SF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1 h尿墊試驗漏尿量、72 h尿失禁次數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尿失禁相關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尿失禁相關指標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ICI-Q-SF:尿失禁問卷簡表。
組別 例數 ICI-Q-SF評分(分) 1 h尿墊試驗漏尿量(g) 72 h尿失禁次數(次)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13.53±2.04 6.31±1.76* 9.07±2.41 3.01±1.80* 6.07±2.34 2.16±1.24*對照組 30 13.67±2.11 9.78±1.94* 8.92±2.65 5.89±2.39* 5.92±2.65 4.08±1.79*t值 0.243 4.471 0.235 4.582 0.255 4.20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種患者治療后盆底肌力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Ⅰ類肌纖維、Ⅱ類肌纖維的Ⅱ級、Ⅲ級、Ⅳ級肌力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盆底肌力比較(μV,)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盆底肌力比較(μV,)
Ⅱ類肌纖維Ⅱ級肌力 Ⅲ級肌力 Ⅳ級肌力 Ⅱ級肌力 Ⅲ級肌力 Ⅳ級肌力觀察組 30 21.25±1.54 26.57±4.75 29.83±4.47 26.23±3.18 31.25±4.03 35.72±5.13對照組 30 15.64±1.49 19.37±3.31 23.24±4.36 18.58±2.11 24.10±2.83 28.09±4.24 t值 5.814 7.201 6.594 7.652 7.154 7.63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Ⅰ類肌纖維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QOL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I-QO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8周、12周的I-QOL評分明顯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QOL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I-QOL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I-QOL:尿失禁生活質量量表。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8周 治療后12周觀察組 30 65.82±5.75 75.27±4.31*87.26±4.68*對照組 30 66.14±6.03 69.85±4.12*75.69±4.32*F時間,P時間 17.639,<0.05 F組間,P組間 11.528,<0.05 F交互,P交互 14.096,<0.05
SUI是影響女性健康的常見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類型,給患者的生理、心理、家庭等造成較大負擔。正常情況下,調控排尿的神經系統、膀胱、尿道、盆底肌肉系統等共同協同完成對排尿的控制,而一旦發(fā)生盆底肌結構松弛、盆底肌肉失神經支配等情況,引起腹壓升高,尿道固有括約肌肌力下降,尿液不自主流出,即可引發(fā)SUI。特別是盆底Ⅰ類、Ⅱ類纖維可參與內臟支持與腹壓增加時尿道的關閉,盆底肌松弛或功能障礙是引發(fā)SUI的重要原因。
早期干預對病情控制、減少復發(fā)等至關重要。目前,臨床治療女性SUI以保守治療為主,盆底肌訓練最早由美國婦產科醫(yī)生應用于臨床,是SUI的基礎治療方法,通過凱格爾運動治療,指導患者自主的、反復的盆底肌肉群的收縮和舒張,能訓練特定盆底肌,誘導肌肉增厚和肌肉力量提升,從而提高盆底肌肌力,促進盆底受損肌肉及神經的修復,改善盆底肌功能,増加尿道阻力,增強對盆底臟器及尿道的控制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SUI發(fā)病。但單純盆底肌訓練的治療效果有限,需要進一步聯合治療。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尿失禁相關指標、盆底肌力、生活質量等均優(yōu)于對照組。這充分證明針刺配合盆底肌訓練可明顯改善盆底肌功能,減少尿失禁癥狀,提高盆底肌的控尿能力,明顯提升SUI治療效果,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治療方式。中醫(yī)認為,SUI屬“尿不禁”“遺溺”等范疇,發(fā)病與機體陽氣不足、膀胱虛冷、膀胱失約有關。該病病位在膀胱,是膀胱經和督脈循行之處,通過循經取穴,能夠激發(fā)經氣,疏通經絡,調整膀胱汽化功能[10]。本研究選取腰骶部華佗夾脊穴、骶尾部特定穴等穴位,這些穴位均位于腰骶周圍,屬于膀胱經與督脈經交會之處,具有疏調腰膂、益腎固攝、溫陽利水等功效[11]。而骶后神經孔位于骶尾部,針刺該部位能調節(jié)與排尿功能相關的骶后神經功能,提高對尿道外括約肌、膀胱逼尿肌、膀胱肌的支配能力,從而抑制盆底肌張力增大或痙攣,改善盆底和膀胱功能[12]?,F代研究顯示,針刺膀胱局部穴位,能提高尿道括約肌張力,增加尿道周圍組織緊張度,有助于膀胱功能的恢復[13]。針刺聯合盆底肌訓練能協同發(fā)揮作用,恢復盆底神經的調控能力,改善盆底肌控尿能力,并使患者有意識地進行盆底功能鍛煉,刺激神經系統及泌尿系統功能,從而恢復盆底結構對膀胱頸、尿道等組織的支撐和調控能力,增加尿道阻力,增強控尿能力,提高患者的康復質量,提升遠期生活質量[14]。
綜上所述,針刺配合盆底肌訓練治療女性SUI的臨床價值確切,能有效調整盆底功能,改善尿動力學,減少尿失禁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