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中,曹世雄,黃 河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廣東廣州 511300)
急重癥呼吸衰竭是急診、呼吸科常見急重癥疾病,該病病情進展迅速,死亡率較高,其主要治療措施包括控制感染、維持呼吸道通暢、糾正二氧化碳潴留等,早期予以有效的呼吸支持對緩解患者病情、改善氧合通氣功能至關重要[1-2]。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是急重癥呼吸衰竭患者最常用的給氧方案之一,但有研究顯示,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不利于患者排痰,部分患者耐受度較低[3]。經(jīng)鼻高流量加溫濕化氧療是一種新型氧療法,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治療低氧血癥、呼吸衰竭等疾病[4],但該呼吸支持方式是否具有更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尚需開展更多的臨床研究。故本研究探討急重癥呼吸衰竭患者采取經(jīng)鼻高流量濕化氧療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發(fā)將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yī)院收治的53例急重癥呼吸衰竭患者分為觀察組(27例)與對照組(26例)。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5、12例;年齡34~78歲,平均年齡(68.24±8.24)歲;氧合指數(shù)115~178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氧合指數(shù)(148.67± 20.57)mmHg;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APACHEⅡ)7~18分,平均APACHEⅡ評分(12.57±4.65)分。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6、10例;年齡37~76歲,平均年齡(69.20±8.53)歲;氧合指數(shù)128~169 mmHg,平均氧合指數(shù)(146.46±17.80)mmHg;APACHEⅡ評分8~18分,平均APACHEⅡ評分(13.24±4.85)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嚴重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急診治療專家共識》[5]中呼吸衰竭的診斷標準,且經(jīng)檢查確診;②年齡≥18歲;③呼吸頻率>35次/min;100 mmHg<氧合指數(shù)<300 mmHg;④治療依從性較好。排除標準:①合并氣胸或縱隔氣腫者;②重要器臟異常;③口面部創(chuàng)傷;④具有氣管插管指征(呼吸或心跳停止;呼吸停止伴有意識喪失;不能耐受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或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失敗等)。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治療,包括應用抗炎解痙、舒張支氣管、化痰等。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予以經(jīng)鼻高流量加溫濕化吸氧,采用高流量氧療儀(新西蘭費雪派克公司,型號:RT040型),氧流速及濃度分別為30 L/min、30%~50%,濕度100%,溫度37 ℃,經(jīng)皮血氧飽和度在90%左右,期間動態(tài)調(diào)節(jié)氣體溫度及流量,給氧時間>16 h/d。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對照組患者加用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采用美國FLEXO無創(chuàng)呼吸機(美國飛利浦公司,型號:V60型)進行正壓通氣,吸氣壓為 10~12 cmH2O(1 cmH2O=0.098 kPa), 呼 氣壓4~6 cmH2O,潮氣量為7~10 mL/kg,吸氧分數(shù)(FiO2) 60%~80%,吸呼比為1∶2.0~1∶1.5,壓力上升時,0.5~1.0 s,同時用加熱濕化器進行濕化。給氧時注意根據(jù)患者耐受情況進行調(diào)節(jié),經(jīng)皮血氧飽和度在90%左右,給氧時間>16 h/d。兩組患者均持續(xù)治療6 d。
1.3 觀察指標 ①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48 h血氣指標比較。采用全自動血氣分析儀(丹麥雷度公司,型號:ABL90FLEX)檢測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pH值、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及氧合指數(shù)水平。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24 h、48 h心率、呼吸頻率和平均動脈壓。采用飛利浦心電監(jiān)護儀(美國飛利浦公司,型號:M20)監(jiān)測并記錄患者心率、呼吸頻率及平均動脈壓。③比較兩組患者舒適度情況。參考舒適狀況量表(GCQ)[6]自制調(diào)查問卷,于患者出院時評估患者整體舒適度,問卷共覆蓋臨床癥狀緩解程度、通氣舒適度等10個方面,總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舒適度越好。量表經(jīng)檢驗具有較好的信效度,效標關聯(lián)效度測得總相關系數(shù)r=0.927。④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不良反應包含鼻部干燥、鼻出血、腹脹和進食困難。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不同時間點結果比較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行LSD-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48 h血氣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48 h后SpO2、PaO2、氧合指數(shù)均顯著高于治療前,PaCO2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后兩組患者pH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48 h后PaCO2顯著低于對照組,氧合指數(shù)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SpO2、pH值、PaO2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48 h血氣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48 h血氣指標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SpO2:脈搏血氧飽和度;PaO2:動脈血氧分壓;PaC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1 mmHg=0.133 kPa。
組別 例數(shù) SpO2(%) pH值 PaO2(mmHg)治療前 治療48 h 治療前 治療48 h 治療前 治療48 h觀察組 27 79.54±4.12 91.76±3.86* 7.33±0.31 7.39±0.42 48.92±3.75 76.04±10.21*對照組 26 80.09±4.23 92.20±3.51* 7.38±0.32 7.37±0.36 49.24±3.59 73.56±11.22*t值 0.535 1.019 1.122 1.085 0.425 1.91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hù) PaCO2(mmHg) 氧合指數(shù)(mmHg)治療前 治療48 h 治療前 治療48 h觀察組 27 52.44±3.62 43.88±2.78* 148.67±20.57 203.52±20.53*對照組 26 51.24±3.54 48.75±2.56* 146.46±17.80 191.42±21.54*t值 1.810 6.627 0.153 2.142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24 h、48 h心率、呼吸頻率、平均動脈壓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48 h心率、呼吸頻率、平均動脈壓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治療24 h時心率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治療48 h心率、呼吸頻率均顯著低于治療前,治療24 h時呼吸頻率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8 h時,觀察組患者呼吸頻率、平均動脈壓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24 h、48 h心率、呼吸頻率、平均動脈壓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24 h、48 h心率、呼吸頻率、平均動脈壓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1 mmHg=0.133 kPa。
組別 例數(shù)心率(次/min) 呼吸頻率(次/min)治療前 治療24 h 治療48 h 治療前 治療24 h 治療48 h觀察組 27 92.95±8.36 88.38±7.54* 84.46±6.75* 28.28±4.35 25.33±3.44 17.35±1.51*對照組 26 93.22±8.42 89.50±7.61 85.52±6.63* 27.65±4.51 26.15±3.42* 19.28±1.56*F組間,P組間 23.521,<0.05 35.254,<0.05 F時間,P時間 46.823,<0.05 46.325,<0.05 F組間×時間,P組間×時間 58.651,<0.05 65.321,<0.05平均動脈壓(mmHg)治療前 治療24 h 治療48 h觀察組 27 87.62±9.23 85.65±8.65 78.35±7.02*對照組 26 87.50±9.55 86.54±8.42 84.68±7.68 F組間,P組間 12.365,<0.05 F時間,P時間 22.652,<0.05 F組間×時間,P組間×時間 38.932,<0.05組別 例數(shù)
2.3 兩組患者舒適度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舒適度評分為(88.96±4.23)分,對照組患者舒適度評分為(77.84±4.80)分,觀察組舒適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957,P<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呼吸衰竭是一種嚴重通氣功能障礙,常伴有換氣功能障礙,繼而造成缺氧等一系列臨床癥狀,急重癥呼吸衰竭病情危急,進展快,預后一般較差,早期給予有效的呼吸支持,予以氧療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預后的關鍵措施[7-8]。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是既往呼吸衰竭患者常用的給氧方式,可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而其舒適和穩(wěn)定的特點可提高治療效果和患者耐受性[9]。經(jīng)鼻高流量加溫濕化氧療是一種新型呼吸裝置,由氧氣源、高流量發(fā)生器、主動空氣加熱加濕系統(tǒng)及特制鼻導管組成,其在適應人體生理機制上有諸多獨特優(yōu)勢[10]。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48 h后SpO2、PaO2、氧合指數(shù)均比治療前高,PaCO2均比治療前低,而觀察組患者治療48 h后PaCO2比對照組低,氧合指數(shù)比對照組高,表明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和經(jīng)鼻高流量加溫濕化吸氧兩種氧療方式均能明顯改善患者缺氧狀況,且經(jīng)鼻高流量濕化吸氧對減輕患者二氧化碳潴留、提升通氣功能效果更佳。曾小英等[11]研究顯示,經(jīng)鼻高流量氧療可提供吸氣相壓力支持,使患者肺泡通氣量增加,減少無效腔,有效改善二氧化碳潴留。常濤等[12]研究顯示,呼氣末正壓可有效對抗內(nèi)源性壓力,促進吸氣觸發(fā)、減輕吸氣做功,有效緩解患者呼吸肌疲勞,改善通氣功能。有研究顯示,采取經(jīng)鼻高流量氧療患者痰液比常規(guī)氧療患者更稀釋,經(jīng)鼻高流量氧療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肺部纖毛系統(tǒng)的清理[13]。經(jīng)鼻高流量氧療通過導管經(jīng)鼻輸入經(jīng)加溫濕化處理的高流量混合氣體,可實現(xiàn)與體溫接近的溫度,且保障適宜的濕度,因溫度適宜可最大程度降低炎癥反應,可有效濕化氣道,使痰液排出,從而降低氣道阻塞風險[14]。另外,經(jīng)鼻高流量氧療有足夠的氧氣供給,使肺部氣體交換改善,加快排出二氧化碳,降低PaCO2水平,改善患者的通氣功能。
本研究顯示,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心率、呼吸頻率均有改善,治療48 h時,觀察組患者呼吸頻率、平均動脈壓水平均比對照組低,提示經(jīng)鼻高流量濕化吸氧能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此外,觀察組患者舒適度評分比對照組高,分析原因,經(jīng)鼻高流量濕化吸氧提供患者適宜的溫濕度氣流,避免干冷的氧氣刺激呼吸道,加重患者臨床癥狀。另一方面,人體呼吸道黏液需在一定溫度和濕度環(huán)境下發(fā)揮重要屏障功能,研究顯示,黏液纖毛轉運運動與氣道濕化呈正相關,即氣道濕化程度越高,黏液纖毛轉運運動情況越好[15]。高流量濕化氧療裝置可提供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提高黏膜纖毛運輸能力,從而有效清除氣道中的細菌等致病源,避免肺部感染的發(fā)生,減輕患者臨床癥狀,并提高舒適度[16]。本研究顯示,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對照組低,提示經(jīng)鼻高流量加溫濕化吸氧具有較好的安全性。經(jīng)鼻高流量加溫濕化吸氧可減少患者呼吸做功,降低死腔通氣,避免因無創(chuàng)呼吸機面罩漏氣、貼合度不高等導致的鼻部干燥等問題。
綜上,經(jīng)鼻高流量濕化氧療可有效改善急重癥呼吸衰竭患者缺氧狀態(tài),提升肺通氣功能,且具有良好的舒適度和安全性,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