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心怡,陳欣然,吳月娥,王云,徐鋒,馬蘭
(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心電診斷科,合肥 230601)
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為集中于下背部、腰骶部及臀部區(qū)域的疼痛,是骨科患者常見的就診原因。外傷、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退行性骨關節(jié)病等均是常見可手術治療的引起下腰痛的疾病。下腰痛患者慢性病期的焦慮情緒,圍手術期的疼痛、出血、麻醉藥品的應用等因素,均有可能對患者的心血管系統造成影響。因此,患者心血管系統的評估是術前準備、保障手術成功率及術后康復順利進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本研究旨在分析下腰痛患者術前心電圖特點,并分析其相關因素,為臨床提供參考,以期減少手術并發(fā)癥、促進預后。
隨機選取自2019~2022年因下腰痛入住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并接受手術治療的102例中老年患者為病例組,男57例,女45例,平均年齡(62.9±7.1)歲。入院后,患者遵醫(yī)囑進行術前準備,行十二通道常規(guī)心電圖檢查,統計患者主要心電圖診斷及心率、QTd等指標。另納入53例于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進行中老年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其中男31例,女22例,平均年齡(63.2±5.8)歲。納入標準:①病例組均為中老年下腰痛接受手術治療者;②兩組均配合臨床治療、病史采集及相關輔助檢查。排除標準:①不能配合臨床檢查與治療者;②患有急性冠脈綜合征、心肌病、心臟瓣膜病、起搏器植入、嚴重感染、惡性腫瘤、肝腎功能不全、嚴重血液系統疾病者。
1.2.1 常規(guī)檢查
病例組均于術前完成十二通道常規(guī)心電圖檢查,對照組于健康體檢期間采集十二通道常規(guī)心電圖。
1.2.2 觀察指標
統計平均心率(heart rate,HR)、心律失常及ST-T改變;心電圖測量最大及最小QT間期數據,并計算QT離散度(QT dispersion,QTd)。
1.2.3 心電圖診斷標準及間期測量、計算方法
參照《臨床實用心電圖學》[1]及《浙江省數字化常規(guī)心電圖診斷書寫規(guī)范(試用版)》[2]。兩組十二通道常規(guī)心電圖采集設備為北京麥迪克斯心電工作站;圖形采集參數標準:濾波0.15~100 Hz,走紙速度25 mm/s,標準電壓10 mm/mV。測量時,將QRS-T波群放大10倍,定Q波或R波起始點為QT間期起始,T波終末部與等電位線交點為QT間期終點,QTd為十二導聯中最大QT間期與最小QT間期差值。測量選取QRS波起始與終止點的清晰導聯,各間期均連續(xù)測量3組心動周期,取平均值。
病例組與對照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吸煙、飲酒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研究對象比較,心動過緩及心動過速的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P>0.05);病例組平均心率增快,且心律失常及ST-T改變發(fā)生率顯著增加,QTd數值顯著增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3。
表2 兩組心電圖診斷比較
表3 兩組心電圖各指標比較
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心臟疾病的患病率增加,對手術及麻醉的耐受程度下降,下腰痛術后康復的難度增大,術前對患者心血管系統的嚴密監(jiān)測,及時發(fā)現異常心電情況,分析可能原因并處理是手術成功及術后加速康復的重要保障。本研究發(fā)現,病例組與健康對照組人群比較,其下腰痛術前的心電圖異常率明顯增高,考慮其原因,試作如下分析。
適當的體育運動可以提升心臟功能,增加心肌供血。一項動物試驗證實:恰當的運動處方可降低基礎心率,并通過調控核轉錄因子-kappaB活性抑制心肌細胞凋亡,在多種心血管疾病中發(fā)揮作用[3]。運動對于冠脈血管的良性作用,還體現在誘導冠狀動脈毛細血管增生以及促進血管內皮損傷的修復、缺血組織血管的再生,從而維護血管內皮的完整性[4]。適當的體育運功對于改善冠心病危險因素具有積極作用,如:調節(jié)血脂、降低血壓與血糖、減輕體重等。相關預防指南中提出,成年人體育鍛煉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措施;體力活動缺乏是引發(fā)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主要原因之一[5]。中老年下腰痛人群在手術治療前,常因疼痛和/或治療的需求,存在活動受限甚至長期臥床。正常體育運動的缺乏,可能帶來血壓、血脂、血糖的異常,又成為新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在多種因素的相互推動作用下,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明顯增加。心肌細胞的缺血缺氧會直接造成電活動異常,ST段與T波代表心肌細胞的復極過程,對缺血缺氧的敏感度較高,在冠狀動脈病變的早期即可出現ST段壓低、延長以及T波的高尖、平坦或倒置等改變[6]。而冠狀動脈病變造成的心肌細胞供血不足,造成房室結、左右束支傳導功能障礙,是造成房室傳導阻滯及左右束支傳導阻滯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中,中老年下腰痛人群ST-T改變與心臟內傳導阻滯,考慮與該群體長時間體育運動不足,造成患者冠狀動脈病變、心肌細胞缺血缺氧有關。
中老年下腰痛患者病程長、疼痛持續(xù),且對疾病相關信息的了解較為困難,導致較多患者存在焦慮狀態(tài)。同時,圍手術期對手術治療的恐懼可進一步加重其焦慮心理。長期焦慮狀態(tài)會造成患者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一項meta分析得出結論:與正常人群比較,焦慮、抑郁狀態(tài)者的交感神經過度活躍,QTd數值顯著增大,且與焦慮嚴重程度呈正相關[7]。QTd是心電圖中QTmax與QTmin的差值,反映心肌細胞復極異質性;QTd的增大與心律失常及猝死的發(fā)生率密切相關。本研究中,雖然兩組竇性心動過速及竇性心動過緩發(fā)生率無差異,但病例組平均心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期前收縮發(fā)生率明顯增加,也考慮與病例組患者長期焦慮狀態(tài)引發(fā)的心肌細胞電活動穩(wěn)定性下降、交感神經張力增加、心臟起搏點興奮性增加相關。
由此可見,中老年慢性腰痛患者術前心電圖異常率明顯高于健康中老年人群,及時行常規(guī)心電圖評估并分析造成異常的可能因素,采取相應的心臟保護措施,對于提升患者對手術應激的耐受、加速術后康復,具有重要意義。針對中老年下腰痛患者心電圖異常的可能原因:適度體育鍛煉的缺乏、焦慮恐懼心理等,也給臨床治療帶來思考。
近年來,中老年下腰痛逐漸演變成一種多學科聯合診療過程,制定個體化的運動方案,對患者進行疾病知識的科普、手術治療過程的詳細介紹,及時關注患者的身體機能及心理狀態(tài)改變,也將成為臨床治療及術前準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未來可以在本研究基礎上,納入更多病例及延長心電監(jiān)測時間,如利用24 h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進一步提升心電監(jiān)測在下腰痛患者圍手術期的應用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