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彤
摘要:文章從理論邏輯、現實邏輯、實踐邏輯三個維度探討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價值與途徑。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價值目標、教育目標和育人主體上是高度契合、互相促進的;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增強做中國人志氣、骨氣、底氣的現實需要。最后提出構建貫通三大課堂,形成教學相長—實踐育人—文化浸潤—制度保障的黨史鑄魂育人體系。
關鍵詞:黨史學習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邏輯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29-0029-04
基金項目:本文系蘇州大學2021年“慶祝建黨100周年”專項黨建研究校級科研項目一般項目課題“高?;鶎狱h組織主題黨日活動創(chuàng)新路徑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號:DF147004)
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寄語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對新時代中國青年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引導中國青年從黨的百年光輝歷史中感悟真理的味道,汲取成長智慧和奮進力量,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高校作為立德樹人的主陣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培養(yǎng)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的現實需要,也是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關鍵之舉。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論邏輯上的可行性、現實需求的必要性和實踐路徑的可操作性。
1.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在契合
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價值取向、教育目標、育人主體上是高度契合的。在價值層面,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機統(tǒng)一的。黨的百年歷史集中體現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價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蘊含著引導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為實現民族復興和為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而永久奮斗理想的價值意蘊。在教育目標層面,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標趨同。大學生黨史學習強調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培養(yǎng)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思想政治教育是通過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等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育人主體層面,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都是青年學生。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要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當前部分大學生仍不同程度存在理想信念缺失、責任意識淡薄、價值觀念扭曲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是讓學生從黨史學習中汲取思想偉力,培根鑄魂。
2.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進
一方面,黨的百年歷史蘊含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豐富資源,能夠為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筑牢理想信念提供生動教材,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將黨史學習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培根鑄魂意義。通過學習黨的百年歷史,大學生能汲取思想偉力、堅定理想信念、塑造高尚品德,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時代新人。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能夠使百年黨史轉化為激勵大學生的前進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提高認知、激發(fā)情感、確立價值、指導實踐的過程。通過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建設、網絡新媒體宣傳等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傳播黨史知識,傳遞黨的聲音,發(fā)揮黨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能夠讓大學生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從黨的偉大精神譜系中汲取前行力量,幫助大學生錨定正確的人生航向,激勵大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做紅色基因的傳承者。
1.國家層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舉馬克思主義思想火炬,在風雨如晦的中國苦苦探尋民族復興的前途。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下,一代代中國青年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事業(yè),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边@精準的闡述指明了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的主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站在建黨百年的新起點,當代青年生逢其時,重任在肩。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了解黨的百年奮斗歷史,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自覺將個人前途命運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相結合,增強矢志不渝“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堅定信念,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貢獻青春力量成為題中應有之義。
2.高校層面: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
高校肩負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其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同時,高校也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陣地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對于高校來說,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yǎng)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的有效途徑。第一,能夠增進大學生政治認同。通過學習黨史,讓大學生了解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在國家蒙辱、人民蒙辱、文明蒙塵的艱難歲月中不懼流血犧牲,為爭取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而前赴后繼的偉大信仰,有利于大學生堅定政治立場,筑牢理想信念,強化政治擔當,心懷“國之大者”。第二,能夠增進大學生道德認同。百年黨史中涌現出的一大批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對黨忠誠、為民服務的道德品質,為新時代大學生樹立了人生標桿,引導大學生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第三,能夠增進大學生價值認同。心有所信,方能行遠。通過學習黨史,大學生能夠讀懂馬克思主義是指導黨和國家取得一切勝利的思想旗幟,從而用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指導實踐;能夠讀懂中國共產黨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歷史必然性,從而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能夠讀懂為什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從而堅定道路自信,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力量。
3.個體層面:是增強做中國人志氣、骨氣、底氣的有力舉措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既是一部持續(xù)依靠青年、武裝青年、贏得青年、締造青年的發(fā)展史,又是一部不斷砥礪青年志氣、淬煉青年骨氣、固牢青年底氣的建設史。時代召喚青年,青年擁抱時代,是時代與青年的內在邏輯關系。一百年來,一代代中國青年堅持馬克思主義真理,堅定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中國革命勝利而拼搏、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進,增強了中國人的志氣。一百年來,一代代革命先烈和先進模范沖鋒在前、擔當在前、奉獻在前,用生命和熱血澆鑄了一系列革命精神,如紅船精神、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載人航天精神、脫貧攻堅精神、偉大抗疫精神等,增強了做中國人的骨氣。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開辟偉大道路、創(chuàng)造偉大事業(yè)、取得偉大成就,增強了中華兒女做中國人的強大底氣。新時代青年面臨著新的時代課題,應如何應對外部嚴峻復雜的風險挑戰(zhàn)?應如何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應如何增長專業(yè)知識,鍛造過硬本領,服務國家和人民?黨史則是最好的教科書、最好的營養(yǎng)劑,黨史學習可以讓青年學生從中尋求經驗借鑒和啟迪思考,激發(fā)其思想認同和情感共鳴,賡續(xù)黨的精神血脈,涵養(yǎng)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堅定“四個自信”,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最佳時間節(jié)點。高校要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把學黨史和育新人進行有機結合,充分激發(fā)黨史學習教育鑄魂育人的最大動能。要通過構建貫通三大課堂,形成教學相長—實踐育人—文化浸潤—制度保障的育人體系,用黨的偉大成就激勵大學生,用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教育大學生,用黨的成功經驗啟迪大學生,用黨的歷史教訓警示大學生。
1.創(chuàng)新“黨史+思政”教育課程體系———培根鑄魂
高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課程建設是主戰(zhàn)場,課堂教學是主渠道。建設“黨史+思政”教育課程體系,一是創(chuàng)新課程思政體系,把黨史學習有機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yè)課、通識教育課、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課。要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作用,引導大學生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準確把握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要把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專業(yè)課程體系,挖掘專業(yè)課程中理想信念、家國情懷、法治意識、社會責任、科學家精神等課程思政元素,引導專任教師立足專業(yè)講黨史,引導學生利用專業(yè)知識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要把握好開學、畢業(yè)等關鍵時間節(jié)點,把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新生“開學第一課”和“畢業(yè)最后一課”。要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課程中增加“挑戰(zhàn)杯”紅色專項、“互聯網+”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紅旅賽道等項目。二是創(chuàng)新思政課程教學。思政課教師首先要深刻認識自身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的職責使命,在教學內容上把黨史知識寓于課程講授,注重宣傳闡釋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其次,要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了解大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和知識層次,以沉浸式體驗、小組合作研討為主,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創(chuàng)設具有真實性、思考性、開放性的情境,在知識講授和互動中調動大學生學習黨史的熱情,進而增強大學生對黨的政治認同和情感認同。
2.搭建“黨史+思政”教育實踐平臺———熔爐鍛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學習黨史同總結經驗、觀照現實、推動工作結合起來,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工作動力和成效?!睂嵺`是認識之源,脫離實踐的理論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把黨史學習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傳道授業(yè)解惑,它的本質特征是育人,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tǒng)一,將學習歷史與了解現實相結合,讓校園小課堂連接社會大課堂,引導大學生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指導實踐。黨的百年史是一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生動實踐史,其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實踐資源和實踐陣地。搭建“黨史+思政”教育實踐平臺,一要制定“黨史+思政”研學實踐制度。研學實踐制度要明確實踐意義、實踐目標和實踐方案,并給予政策支持、導師指導、經費保障,使專題研學實踐活動能夠規(guī)范化、制度化、常態(tài)化開展。二要建立“黨史+思政”教育實踐陣地。黨的重大事件紀念地、會議舊址、名人故居等紅色資源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高校要發(fā)掘好、整合好、運用好當地紅色資源,建立大學生思政教育實踐基地,在清明、七一、八一、國慶等重要時間節(jié)點,到紅色教育基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在紅色實踐中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三要建立“黨史+思政”教育宣講團隊。組建一支由黨史專家、英雄模范、行業(yè)先進、優(yōu)秀黨員、輔導員、大學生年度人物等組成的宣講團隊,以黨支部“三會一課”、信仰公開課、專題輔導報告會、青馬工程培訓等形式進課堂、進宿舍、進網絡,開展專題宣講。同時,要立足本地本校特色黨史紅色資源,挖掘宣講素材,豐富宣講的內容和形式。
3.營造“黨史學習+思政教育”宣傳氛圍———文化浸潤
習近平總書記說,“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這就要求高校在校園營造黨史學習的文化氛圍,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于文化浸潤中強信念。一要因時而進,充分發(fā)揮第三課堂網絡新媒體的宣傳優(yōu)勢。在當前全媒體時代,網絡空間已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新空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高校要主動出擊、搶先占領。可以利用AR、VR、H5等技術,用好學習強國、青年大學習、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網絡直播等網絡學習平臺,以原創(chuàng)視頻微黨課、歌曲、動漫等形式講述黨史故事、黨史知識,構建可視化、個性化、互動化的黨史學習聯動格局,讓大學生在優(yōu)秀網絡文化作品的沉浸式體驗中深刻感悟中國共產黨來路之艱辛、前路之光明,立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接續(xù)奮斗。二要因勢而新,創(chuàng)新黨史學習教育話語體系。當前的“00后”大學生是網絡原住民,他們有青年獨有的話語體系,這對思想政治工作的交互性、趣味性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善于用一個個小故事講活黨史,這為高校創(chuàng)新黨史學習教育話語體系提供了借鑒。思想政治話語要用可視、可親、可感的方式講清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用青年的話語、網絡的話語講好中國共產黨百年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把“想講”和“想聽”結合起來,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走心。
4.形成“黨史學習+思政教育”長效機制———制度保障
黨史學習教育是事關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全局性、長期性、系統(tǒng)性工程,要充分發(fā)揮黨史資政育人的作用,必須要把黨史學習教育貫穿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過程,要在頂層設計、整合資源、統(tǒng)籌協(xié)調上下功夫,通過聯動課內與課外、融通理論與實踐、貫通網上與網下,形成長效機制。一要保證黨史學習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各環(huán)節(jié)全覆蓋。高校要出臺能夠保證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融入黨史學習的政策文件,加強組織領導,健全體制機制,強化配套支持和工作要求,從制度層面把黨史學習融入課程思政、思政課程、主題教育活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校園文化氛圍營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建設等方面,讓思想政治教育各環(huán)節(jié)都突出黨史學習,并保證各環(huán)節(jié)連接順暢,實現同向同行。二要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全員參與黨史學習教育。要面向全校師生,集合教學、管理、服務等各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量在一線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讓高校思政工作者人人都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宣傳員。同時,還要充分發(fā)揮家庭、社會的教育引導作用,挖掘、整合校內外教育資源和育人元素,形成協(xié)同效應,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黨史學習教育工作生態(tài)。
總而言之,黨史學習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價值取向、教育目標、育人主體等方面高度契合,二者互相促進,互為補充,共同助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將黨史學習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是高校把鑄魂育人和立德樹人有機融合的創(chuàng)新實踐,對于教育引導大學生用黨史中的紅色資源滋養(yǎng)初心、淬煉靈魂、賡續(xù)紅色血脈、汲取奮進偉力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高校要以黨史學習教育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以黨史學習教育厚植大學生家國情懷,以黨史學習教育激發(fā)大學生奮斗精神,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細無聲”的作用,讓大學生在學、思、踐、悟中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爭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共產黨員,2021(13).
[2]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先鋒,2021(03).
[3]方躍平,宗鈺.紅色文化育人功能簡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21(11).
[4]朱丹.論青少年黨史學習教育的邏輯理路和路徑向度[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6).
[5]楊希燕.以黨史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有效提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2).
[6]張麗,肖盈.紅色資源有效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6).
Exploration of the Triple Logic of Integrating the Study and Education of Party History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Zhou Tong
(Soochow University, Jiangsu Province, Suzhou 215000,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value and way of integrating the study and education of party history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theoretical logic, prac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logic. The study and education of party histor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highly consistent and mutually reinforcing in terms of value objectives,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nd educational subjects; integrating the study and education of party history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realistic need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and enhance the ambition, backbone and confidence of being Chinese people; finally, it is proposed to build an education system that runs through the three major classes and forms a party history casting soul education system that combines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practice, cultural infiltration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Key words: studyand education ofpartyhistory;universitystudent;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 log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