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周末開車從浦東到浦西的淮海西路,舍棄了往常走的高架,選擇地面路徑——橫穿復興路、折入淮海路,迎著午后的太陽一路向西。
正是上海最適宜的初秋季節(jié),不冷不熱,梧桐樹葉依舊茂密。這些年網(wǎng)上興起說“梧桐區(qū)”,我們開過的正是社交平臺上亮相最多的典型“梧桐區(qū)”,人行道上或是軋馬路或是駐足拍照的,人不少,大家交談著,臉上帶著笑。我提醒車里的小朋友,快看看窗外最生動的城市景象。
人和人在一起,才是城市的意義。
上期我們的封面專題“風情最濃小菜場”,聚焦的是城市中最平凡卻又不可或缺的場景——菜場,和其他買賣、交易的環(huán)境不同,小菜場除了買賣,還有人和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空氣里有人情。
報道發(fā)表后,沒想到來和我討論小菜場的、點贊的,是我印象中根本不會去菜場買菜的人:醫(yī)學專家、文藝女青年、藝術家、金融業(yè)職員……他們大概真的不太去菜場,所以更想看看菜場如今變成了什么樣;他們可能太久沒去菜場,這樣的報道,也許勾起了久遠記憶里花花綠綠的蔬菜,以及這些食材最后變成的家常味。而這些視覺、味覺的記憶就是我們對小時候、對家的記憶。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覺得鬧猛的城市才是真的城市。
本組專題還寫到了老早的上海小菜場以及“菜籃子工程”,回顧了物資匱乏時代菜場的重要性,當時的菜場直接關系著大家肚子會不會挨餓,營養(yǎng)攝入夠不夠。當然,疫情背景之下,我們也對菜場有了特殊的感情。
新民周刊官方微信號“彈幕”
Susan2891:我覺得是衣服款式的問題,三角泳褲區(qū)域開叉過高,導致包裹面積有限,有走光風險,我作為女生看了稍有不適。一個舞蹈比賽中金星也曾批評過女選手比賽服裝不得體的問題,我想是一個意思。
眼睛:保護好這些古樹,也是保護好我們的文化。太珍貴了!
ccx:正是童年時看了《洋蔥頭歷險記》這類連環(huán)畫讀物,讓我有了終身讀書的興趣。中國文壇太需要任溶溶這樣的作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