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越越,田露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天津 301617
“火郁發(fā)之”出自唐代王冰補遺運氣七篇中的《素問·六元正紀大論》[1],該篇論述了六十紀年的運氣變化規(guī)律、五郁五發(fā)的氣候、物候變化及其與人體發(fā)病的關系,并確立了人體五郁的治療原則[2]。言“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達之,火郁發(fā)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盎鹩舭l(fā)之”為五郁治法之一,《黃帝內經(jīng)》首創(chuàng)了“火郁發(fā)之”的治療原則,是“火郁發(fā)之”的理論源頭,也是后世在該理論上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立論基礎[3]。
“火”,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本義是指物體燃燒所發(fā)的光、焰和熱。凡具有溫熱、上升性質的事物,均具有火的屬性[4]。《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火郁發(fā)之”之“火”在五運描述的是五行之火行在天地間的運動變化,在六氣是指少陰君火和少陽相火兩種氣候,二者主掌風、寒、暑(熱)、濕、燥、火六氣中的火熱之氣[5],在人體代表心之陽氣。
在古代早期“郁”字寫作“鬱”,《說文解字》曰:“鬱,木叢生者?!薄秴问洗呵铩吩疲骸熬珰怍d也?!弊⒃唬骸棒d,不通也?!本鶎ⅰ坝簟崩斫鉃橥⒆枞煌ǖ臓顟B(tài)。另外,從“鬱”字本身的結構形態(tài)來看,“鬱”字上部為雙“木”之間夾一“缶”字,雙木為林,表示叢聚的樹木,“缶”為古代盛酒和蓄水之器。二者相合,有樹木繁茂、聚續(xù)雨露之意;中部部首“冖”表示蒙蓋,貯藏;下左“鬯”,通“暢”,《漢書·郊祀志》云:“草木鬯茂?!毙稳萆锷L舒肆旺盛;右邊“彡”指動物的毛長。因此“鬱”字形本身蘊含著樹木過分繁茂,蒙蓋或抑制了其他生物正常生長之意。
“發(fā)”,即宣發(fā)、透達?!墩f文解字》中意為“射發(fā)”,指弓箭武器的放出,后引申為向外、向上的動作,如發(fā)泄、啟發(fā)、發(fā)動等。
2.1 運氣原理通過對《黃帝內經(jīng)》原文的梳理,發(fā)現(xiàn)火郁現(xiàn)象的產生可歸因于以下情況:從歲運來看,火郁現(xiàn)象發(fā)生在水運太過或火運不及之年[6]。水運太過之年,寒氣流行,火氣受乘;火運不及之年,“長氣”不足,水氣來乘。從歲氣來看,“火郁”多發(fā)生于主氣二、三之氣逢太陽寒水或太陰濕土加臨之時。二之氣為少陰君火主氣,逢寒、濕之氣易導致氣候應溫不溫、應熱不熱,氣候反涼[7];三之氣為少陽相火主氣,天氣本應炎熱,逢太陽寒水相加,人們容易在此時感受風寒邪氣。
可見《黃帝內經(jīng)》中火郁與寒濕之邪的盛行密切相關[8]。寒濕皆屬陰邪,其寧靜、重濁、趨下的特點與火的炎上之性相反,故陽為陰郁,陰氣挫火之性而引起火郁。
2.2 病候表現(xiàn)根據(jù)對火郁情況下的病候整理發(fā)現(xiàn):在火郁現(xiàn)象發(fā)生時,人們所罹患的病候主要以局部的熱證、痛證和心神上的病變?yōu)橹鳌8鶕?jù)表1可分析出其病候具有以下特點:其一,全身病候較少,局部病候較多。在太陽寒水和厥陰風木司天時甚至沒有出現(xiàn)全身病候,皆為局部病候。其二,經(jīng)絡病候較少,臟腑病候較多。經(jīng)絡病只涉及“膺背肩胛間及兩臂內”,其位置與心經(jīng)和小腸經(jīng)循行部位非常接近。其三,當寒邪盛行程度較為強烈時(水太過的情況),“陰厥”“上下中寒”“癰疽注下”等局部寒證伴隨熱證出現(xiàn),呈現(xiàn)寒熱錯雜的現(xiàn)象;當寒邪盛行程度一般時(火不及的情況),“脅支滿”“兩脅痛”等氣郁證相對突顯。其四,痛證主要與心和心經(jīng)循行部位相關,說明存在對心的抑制作用。如“心痛”“胸中痛”“膺背肩胛間及兩臂內痛”。其五,涉及心神方面的病變,說明邪氣內迫。輕證如“煩心”“躁悸”,重證如“譫妄”“郁冒朦昧”“心熱瞀悶”等。
綜上分析,《黃帝內經(jīng)》火郁的病候特點可以概括為:火郁具有局部性,其病位以心為主,可兼見心神及其他臟腑的病變,其病性在心多見熱證,且熱勢具有收斂、壓抑的特性,常伴有氣郁的出現(xiàn)。在其他臟腑可見寒證,整體上呈現(xiàn)寒熱錯雜的屬性。
為明晰“火郁發(fā)之”的真正內涵,筆者試聯(lián)系原文對其進行解讀。
3.1 “折其郁氣,資其化源”“折其郁氣,資其化源”在《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共出現(xiàn)6次,分別見于六氣司天之政的論述中,是針對五郁提出的總的治療原則和指導思想[9]?!坝魵狻睘橹掠糁畾?、偏勝之氣,如火郁之時偏勝之氣為太陽寒水。“折其郁氣”即是針對偏勝的水寒之氣提出的方法,目的是使表寒得散。這種偏勝之氣得到糾正以后,所勝之氣才不致被郁,轉而恢復正?;顒覽10]?!盎础?,即生化之源。張介賓[11]注曰:“化源者,化生之源,如木年火失其養(yǎng)則當資木,金失其養(yǎng)則當資土,皆自其母氣資養(yǎng)之,則被制者可以無傷,亦化源之謂?!庇肿ⅲ骸百Y其化源,補不足也?!币鉃楫斔鶆僦畾獠蛔銜r,可借助補充本氣或母氣支持其恢復至正常狀態(tài),則不易被偏勝之氣所傷。如火郁之時通過扶助心火來間接幫助發(fā)散寒邪,適用于火不足的情況。
3.2 “火郁發(fā)之”原文曰:“木郁達之,火郁發(fā)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此句指出了五郁的現(xiàn)象以及對應的具體治則,卻在此省略了產生五郁現(xiàn)象的根源:即木郁是因金的肅殺之氣偏勝,火郁是因水的寒冷之氣偏勝,土郁是因木的橫恣之氣偏勝,金郁是因火的炎熱之氣偏勝,水郁是因土的壅塞之氣偏勝(如表2所示)。而《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涉及六氣司天之政的內容都圍繞運氣的勝復進行闡述。基于此,筆者推測其對應的五郁治則是為調節(jié)致郁之氣與被郁之氣之間的關系而提出的,其目的是使二者恢復平衡。因此可進行推論,五郁的每一條具體治則都具有兩個方面的作用:“達”能增強木氣條達的特性,抑制金氣肅殺的特性;“發(fā)”能增強火氣炎上的特性,抑制寒氣收引的特性;“奪”能增強土氣承載的特性,抑制木氣橫恣的特性;“泄”能增強金氣斂降的特性,抑制火氣炎熱的特性;“折”能增強水氣趨下的特性,抑制濕氣壅塞的特性??偟膩碚f,即增強被郁之氣的特性,抑制致郁之氣的特性。
表2 五郁的根源、現(xiàn)象及具體治則
由以上分析可知,“木郁達之,火郁發(fā)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符合“折其郁氣,資其化源”這一總的治療原則。而“火郁發(fā)之”為五郁治法之一,可知“發(fā)之”的關鍵在于發(fā)散心火和發(fā)散外寒兩個方面。正如王冰[12]在《重廣補注黃帝內經(jīng)素問》中注:“發(fā)者,逐之于外也……所謂發(fā)者,開其外之固也?!闭J為“發(fā)”既可以散郁火,又可以散表寒。
4.1 臨床應用通過對“火郁發(fā)之”與“折其郁氣,資其化源”治則的分析,可推出相應的具體治法。筆者將其歸納為制水以“發(fā)”與益火助“發(fā)”(如表3所示)。
表3 “發(fā)之”的具體應用
制水以“發(fā)”:制水,即散其表邪,如解表散寒法;培土,利用復氣制約水氣偏勝,如補脾益氣法[13-14]。如李士懋[15]曾治療一26歲男性,冒雨感寒后出現(xiàn)胸悶憋氣、心慌等癥狀,心電圖顯示ST段抬高,診斷為心肌炎,證屬寒痹胸陽,處以辛溫解表散寒之法,以麻黃湯2劑令3 h服一煎,溫覆令汗。癥狀減輕后繼投以苓桂術甘湯加附子加減21劑,諸癥悉除。鄭梅生曾治療一38歲女性,患有“病毒性心肌炎”3年余,1個月前感冒后現(xiàn)胸悶、氣短,嚴重時出現(xiàn)心前區(qū)刺痛,伴有面色萎黃、畏寒怕冷、四肢稍冷等癥狀,心電圖顯示ST段明顯壓低,弓背向下,T波倒置。舌質淡胖有齒痕,苔白滑,脈象沉細,辨為胸痹,屬氣血虧虛,痰濕痹阻心脈之證,以補脾益氣為主要治法,處以參苓白術散加減,共服28劑,隨診知其藥后痊愈[16]。
益火助“發(fā)”:益火,即扶助心火,采用溫通心脈、宣透郁火之法;或補其所生,即資木,如疏肝理氣法[17]。一項納入2 050例心血管疾病并發(fā)焦慮抑郁癥狀患者的研究表明,焦慮抑郁可增加交感神經(jīng)張力,釋放過多兒茶酚胺,導致心臟自主神經(jīng)功能不良,容易誘發(fā)急性冠狀動脈事件[18]。研究結果顯示,采取心理干預治療并結合抗焦慮抑郁藥物療效優(yōu)于單純使用心血管藥物治療。李士懋[19]治一59歲女性,于5日前突然心慌、大汗出,診為竇性心動過速,現(xiàn)有胸憋悶、心慌、右脅脹、寐則憋醒等癥狀,脈象沉緊數(shù),舌苔厚膩。證屬寒濕痹阻,熱郁于內,以五積散疏肝理氣活血通絡,合梔子豉湯宣透郁熱,共2劑,每2 h服一煎,令取微汗。藥后汗出不徹,原方加葛根3劑,服如前法。取暢汗后諸癥好轉,仍有脅稍脹、口干苦、無力、氣短之感,予甘露飲消毒清透濕熱,共服30劑,諸癥漸除。
4.2 用藥指導運氣七篇相關論述強調以苦溫為發(fā),如在五運逢丑未之歲、辰戌之年,或六氣輪到太陰濕土或太陽寒水司天,皆用苦溫之品。
以苦發(fā)之散郁火?!端貑枴ちo大論》云:“以苦發(fā)之?!薄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唬骸盎鹕?,苦生心?!笨酁樾闹谩!端貑枴そ饏T真言論》曰:“其味苦,其類火,是分五行之味,苦從火化也?!睆埥橘e[11]釋道:“以苦燥之溫之及以苦發(fā)之者,皆用苦之陽也。苦發(fā)之,可以散火?!庇每嘀?,可理解為以苦之微、輕、薄者發(fā)散火氣之聚。此類藥物諸如梔子、連翹、黃芩、黃連、郁金、夏枯草、薄荷、茜草、金銀花、柴胡、青蒿、升麻、牡丹皮、紫花地丁等。
以溫發(fā)之散表寒。張介賓謂:“漬之發(fā)之,所以去腠理之邪也?!蓖醣岢觯骸昂霸诒?,非溫熱之氣不能散?!薄端貑枴ちo大論》云:“天氣反時,則可依時,及勝其主,則可犯,以平為期?!睔夂蚍闯?刹捎锰厥獾闹委煼椒?,如炎夏氣候反涼,感寒而致病,雖為火熱之氣主令,但仍可用辛溫之品以發(fā)其汗,去其寒邪[10]。此類藥物諸如麻黃、桂枝、防風、荊芥、羌活、細辛、蒼術、生姜等。
《黃帝內經(jīng)》以“天人相應”為理論基礎,將運氣變化和人體發(fā)病規(guī)律二者有機統(tǒng)一,運用取類比象的認識方法,研究自然界運氣變化產生的“火郁”之氣與人體產生的“火郁”疾病之間的對應關系[20],為“火郁發(fā)之”理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火郁發(fā)之”,一則開發(fā)水寒之氣的收斂、閉藏、凝滯之性,二則順從心火炎上的特性,使聚斂之心陽向外布散[21]?!鞍l(fā)”為向外疏散,“郁”為向內聚攏,方向相反。“發(fā)之”指向了“火郁”的根源,即水寒之氣相對偏勝,水盛乘火——自然界水寒之氣戕害人體心火,使心陽受損,郁結于內。此亦闡釋為何不是“火郁清之”或“泄之”,而冠以“發(fā)之”之原委[22]。若風寒太過,心陽充盛,當先治風寒,表解火熄;若火氣不足,寒邪來湊,當以心陽為本、風寒為標,先補益心火,再發(fā)散風寒?!端貑枴嵴摗吩疲骸敖穹驘岵≌?,皆傷寒之類也?!币嚓U明寒為熱病之因[23],符合“火郁發(fā)之”本義,而后世張仲景在此基礎上有所繼承和發(fā)揮,豐富和發(fā)展了“火郁發(fā)之”理論的應用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