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孟華
臺積電的日子難過了!
昨晚佩洛西專機降落后,解放軍就隨即宣布將于8月4日開始在臺灣周邊六個區(qū)域進行軍事演習。
作為全球最大芯片供應商的臺積電,正因此受到重大的影響,而隨之全球芯片供應鏈也將處于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
趕在國會暑期休會之前3天,美國眾議院通過了總值2800億美元的《芯片和科學法案》。其中,核心是撥款520億美元,對芯片制造企業(yè)進行補貼和減稅支持。
不用說,神通廣大的各個委員會又塞進去不少私貨,導致法案預算膨脹了好幾倍。
法案核心條款里,不出意外地有反市場的排他性條件。
所有資助必須用在美國本土,不能用在海外,也不能用在股票回購;受資助公司10年內不得在中國等“受關注國家”建立28nm以內芯片項目;現(xiàn)存在中國大陸的項目,凡是28nm以內的不許擴建;“28nm”的尺度,由商務部長、國防部長和國家情報總監(jiān)的總和意見來調整。
該法案與其說是促進本土芯片制造業(yè),不如說是防止中國獲得先進制程生產能力。這些條款意在切斷中國作為生產者的技術升級路線,而非作為消費者使用相關產品。
不過,在過去的4年中,中國一些IT、ICT企業(yè)作為中間用戶,已經感受到先進制程芯片“被限購”的痛苦。
這幾年國內芯片產業(yè)的投資熱潮,并非由于政府補貼推動,它首先來自企業(yè)瘋狂的國產替代運動。
以前進口芯片又便宜質量又好,誰也不愛用國產?,F(xiàn)在國產有啥問題,企業(yè)也都表示理解,畢竟誰也不想在關鍵時刻被卡脖子,哪怕后者只是理論上的可能。
美眾議院的法案條款充分表明,中企以最大的惡意揣測美國人,似乎也不過分。
現(xiàn)在的市場局面很詭異。車企仍然喊著缺貨,但是臺積電卻聲稱遭到大客戶“砍單”。美國一些模擬芯片廠家,在二季度以此前1/10的價格兜售功率芯片。
觀察芯片市場的庫存、企業(yè)用戶的存活周轉期,都表明下游市場發(fā)生了芯片企業(yè)最擔心的變化,即“半導體周期”進入下半區(qū)。
引發(fā)這一切的原因先放在一邊,反正終端需求正在減弱。手機為代表的消費電子、PC、平板、可穿戴設備的裝機量都在下滑。這就是蘋果對臺積電砍單的原因。手機出貨量連續(xù)4年下跌,蘋果意識到這一次終于輪到自己。
影響一路傳導至晶圓代工和更上游的半導體制造設備,整條產業(yè)鏈最晚在第二季度末期,不再踩產能擴充的“油門”。但“剎車”目前還談不上,目前只是短缺時代的超級利潤沒了而已。
惟一堅挺的是新能源車的需求,今年爭論的焦點,是車用芯片需求漲60%還是80%。光是新能源車,不足以扛起整個芯片產業(yè)對抗即將到來的周期低谷。
新能源車主要集中于成熟制程(當然有例外),車規(guī)芯片、射頻芯片、電源管理芯片的需求依舊大幅拉升。這樣,市場就可能由結構性短缺,轉為局部短缺。
臺積電作為全球代工龍頭(今年在全球代工市場的份額有望提升到63%),其做法有典型性。
臺積電今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在440億美元左右(2974.7億人民幣)。這筆錢主要用來擴充先進制程產能(臺積電定義“先進制程”的門檻為7nm)。
看上去,臺積電有信心穿越景氣周期,剛宣布在中國臺灣建設4座晶圓廠,又補充宣布再建4座。8座晶圓廠都是為了生產3nm芯片,每座都耗資100億美元左右(投資規(guī)劃執(zhí)行周期不止一年)。
而去年底,臺積電擁有12座晶圓廠。其中,臺灣9座(12英寸4座、8英寸4座、6英寸1座)、南京1座(12英寸)、美國2座(8英寸)。
看出什么端倪來了嗎?臺積電的未來計劃中,居然不包含美國產能。
特朗普執(zhí)政時期,臺積電受邀赴美建設5nm代工廠。臺積電為此投資120億美元,2021年4月,才開工建設。剛過去的7月31日,臺積電為該廠舉辦“上梁儀式”,這意味著基建結束,該安裝調試設備了。
剛剛公布的法案,其實已經發(fā)放了第一批補貼,沒有臺積電的份兒。有人說是因為英特爾表示,補貼應該給那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本土企業(yè);也有人說,補貼包含的“毒丸”條款,讓臺積電主動放棄申領補貼;還有人說,因為美國將臺積電列入“不安全名單”。
不管原因如何,520億美元的盤子看著不小,但是晶圓廠固投和運營費用都很高。臺積電創(chuàng)始人張忠謀說,美國的芯片生產成本,比臺灣高50%。
臺積電另一元老孫又文稱,美國芯片法案的補貼,就算到位,也不會給產業(yè)帶來太大改變,不如去投資研發(fā)或者材料創(chuàng)新。
他們的言論,可以總結為不看好美國芯片法案給臺積電帶來利益。錢少、難拿,還一大堆麻煩。
因此,臺積電將多達800億美元的投資仍放在臺灣,是吃了美國的虧之后做出的戰(zhàn)略決定。
一個是不指望美國,另一個是臺積電打算以先進制程為業(yè)務護城河。因為它顯然觀察到,大陸在成熟制程上的努力,早晚會拿走產業(yè)優(yōu)勢,不如先把主陣地放在大陸無法企及的位置。
當然,這么做的前提,是兩岸關系長久穩(wěn)定,中美關系也要大體穩(wěn)定。但是我們看到,隨著佩洛西竄訪臺灣事件發(fā)酵,中美戰(zhàn)略互信已經蕩然無存。美國有媒體已經在預言第四次臺海危機。
是否現(xiàn)在就轉向大國前沿軍事對抗,我們并不認同這個猜測。但是8月2日晚上,幾十萬人在線關注佩洛西專機在東南亞的航線實時軌跡,就知道此事必難善終。
山雨欲來,戰(zhàn)略資產集中于臺灣的臺積電高層,雖然已經做出抉擇,但恐怕仍然非常緊張。
去年臺積電已經量產的先進制程(5nm和7nm),占據(jù)總收入剛好50%;而28nm和16nm制程業(yè)務,則分別占據(jù)13%和17%;和汽車有關的芯片業(yè)務(主要是28nm),增長了11.3%,是臺積電增長最快速的業(yè)務板塊。臺積電總裁魏哲家也稱,臺積電還將在日本、中國和中國臺灣等地區(qū)增加28nm產能。
但臺積電仍然把戰(zhàn)略重點放在先進制程上,原因是大陸增長更快。大陸的中芯國際、華虹集團、晶合集成的環(huán)比增速分別為16.6%、20.8%、26.0%。這還是阿斯麥ASML出口DUV(光刻機)擠牙膏的背景下。
到目前為止,就算汽車有關的成熟制程,大陸芯片制造的短板仍是光刻機。
不過,車機芯片已經不屬于成熟制程范圍內。而臺積電的3nm、三星的2nm,以及英特爾吹牛的1.8nm,都還在畫餅階段。我們有理由相信,臺積電仍將在更先進制程的競爭中率先實現(xiàn)量產。
業(yè)內有句調侃稱,臺灣芯片在最終用戶手里,歐洲芯片在企業(yè)用戶手里,美國芯片在實驗室里。
臺積電的大客戶中,蘋果獨占25.93%,一騎絕塵,并直接包了所有5nm產能;剩下聯(lián)發(fā)科(5.8%)、AMD(4.4%)、高通(3.9%)、博通(3.8%)、英偉達(2.8%)、索尼(2.5%)、Marvell(1.4%)、STM(1.4%)、ADI(1.1%)、英特爾(0.8%)分列其后。
這里面,高通、博通、英偉達、AMD都有車機芯片設計業(yè)務,其中以高通占有率更高。所有這些車機算力芯片,統(tǒng)統(tǒng)由臺積電代工,主流制程是7nm(只有英特爾產品是10nm)。
所以,臺積電獨力撐起了汽車算力的硬件制造。如果臺海局勢有變,第一個遭殃的,顯然是蘋果這樣的大客戶,汽車企業(yè)恐怕也會緊隨其后。雖然這些客戶很分散,但供應來源很集中。而車企早就厭倦了搶單、保單、向代工廠和一級供應商頻繁施壓/懇求。
如果發(fā)生危機,考驗庫存深度的時候又到了。惟一的好處是,大家可以躺平。因為不存在搶單問題了,因為生產直接停了。這就是戰(zhàn)略資源集中于臺灣的壞處。
在美國芯片法案中,臺積電淪為“賤民”,早就跡象。早在今年初,臺積電就發(fā)現(xiàn)日本耗材和美國的關鍵設備,遲遲拿不到。一打聽,說是要一年半才可能交貨,還無法保證。
臺積電這種行業(yè)龍頭,一直享有最高供應優(yōu)先權。這表明上游廠商們也很無奈,它們可能被迫聽命于某個聲音。
美國和日本、韓國企業(yè)合作搞2nm,發(fā)補貼給英特爾搞1.8nm,明顯不把臺積電當自己人。而臺積電由退休元老出來說,美國補貼沒意思。兩者結合,能咂摸出一點味道來。
反觀三星,提出投資2000億美元,在美國建設11座新廠(2座在得州奧斯汀,9座在得州泰勒)。成不成另說,這份忠心,不斷抱怨的臺積電就比不了。
美國的法案,沒有把先進制程都抓在手里那份能力,其重點是不要讓中國人摸到邊。臺積電算哪頭的,美國人笑而不語。雖然佩洛西跑來拱火,但產業(yè)上的陣線并不如政治上那樣分明。
中美芯片攻防,已經殃及歐洲芯片供應商。中國大搞國產替代,英飛凌和恩智浦利益受損最大。它們沒能力和三巨頭爭先進制程,其業(yè)務重點是汽車應用。英飛凌早就宣布,產品100%自主可控,不受美國限制,意圖顯然是讓中國客戶放心,大膽選購。
美國的制裁和補貼,都無法改變中國是最大客戶這一事實(無論是什么制程)。一方面,補貼提升本土產能;另一方面,不讓最大客戶買其中一些產品。但該法案的基本邏輯,其實有點問題。
當中國反制后(對高通罰款就是一例),芯片供應鏈將在很大程度上被中美戰(zhàn)略對抗所重塑,最終的走向如何,很難預料。
不過,穿越周期的秘訣,一直是創(chuàng)新。這是臺積電大手筆投資的動因,有技術就能維系話語權。而中國保有的是終端需求和恐怖的潛在產能,早晚將沿著技術升級路線爬到先進制程上。
這中間伴隨著中美關系不斷走向惡化和對抗,臺積電將在這一過程扮演什么角色,是很難把握的。
在不穩(wěn)定的世界線上,汽車產業(yè)對先進制程的需求,也將一直處于供應鏈不安全的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