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殿波
體育是什么?
長期以來,絕大多數(shù)教育工作者包括很多體育教師,面對這一看似簡單的問題,都給出了一個十分一致的答案:強身健體。
誠然,學校體育最基礎的功能當然是強健師生體魄,積極的體育活動可以促進師生用更充沛的體力和精力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然而,如果體育僅僅是強身健體,我們就不會總是為中國女排奪冠歡欣鼓舞,也不會為中國男足連亞洲都沖不出去而捶胸頓足了。
體育是什么?最近兩年先后上映的兩部以反映新中國體育成就為主題的電影——《奪冠》和《攀登者》,或許能讓我們教育工作者更深刻地認識體育的意義和價值。2019年上映的《攀登者》描寫了中國登山人不怕犧牲,第一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故事;2020年上映的電影《奪冠》則是以電影故事的形式描寫了改革開放后中國女排的成長歷程。
《奪冠》從日后成為帶領中國隊再次奪得奧運會冠軍的主教練陳忠和進入中國女排做陪練講起,以第三人視角淋漓盡致地展示了中國女排艱苦的訓練過程。女排姑娘一遍又一遍滾地救球,一次又一次大力扣殺,一聲又一聲撕心裂肺地吶喊……姑娘們忍著傷痛、忍著淚水堅持訓練的鏡頭,不但讓我們看了心疼,連當時年輕的陳忠和都覺得于心不忍。
1981年,中國女排作為最有希望在三大球項目上奪得第一個世界冠軍的球隊,踏上了第三屆女排世界杯的征程,被全體中國人寄予了厚望。那一年,中國改革開放正春風拂面,國人意識到,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體育水平,必須在各個方面奮起追趕世界水平?,F(xiàn)在的年輕人可能不理解為什么那時的中國人如此渴望世界冠軍,那是因為當時國家百廢待興,大家期待著一場體育賽事的勝利來振奮民族精神。
可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不管是中國女排的體能還是訓練條件,都比不上歐美和日本等發(fā)達國家。比如當時美國隊已經用上了計算機,所有女排運動員的數(shù)據都有,訓練逐漸走上科學化軌道,用時任中國女排主教練袁偉民的話說,中國女排能拿什么跟人家拼?只能拿命拼——攔網高度拉高,拉男排來陪練,除夕夜繼續(xù)加練……女排隊員手腳磕破都不算個事兒,很多隊員渾身上下甚至沒有一塊骨頭是好的,這一切為了什么,就是為了贏。1981年,同樣以中國女排姑娘為原型的電影《沙鷗》甫一上映就在全國引起轟動,原因就是生動塑造了沙鷗這一女排姑娘形象。為了贏得冠軍,沙鷗推遲結婚、身體練到幾近癱瘓,但她無怨無悔,因為她終于看到女排姑娘們站到了世界冠軍的最高領獎臺上。
對于中國女排艱辛的成長歷程,電影《奪冠》的體育顧問、跟隨中國女排20多年的隨隊記者孔寧所著《中國女排:一種精神的成長史》有著更為詳盡的描述。這本書的前言中寫道:“比艱難更艱難,比頑強更頑強。有一支隊伍,叫中國女排;有一種熱血,叫中國女排;有一種精神,叫中國女排。永不言敗,是中國女排的光榮傳統(tǒng)。”
永不言敗的堅定意志,正是今天學生最為欠缺的精神品質。意志、毅力這兩種品質,當然也可以在其他學科學習中歷練,但是沒有一個學科比體育來得更直接、更生動、更有力,更讓人感同身受。在體育中鍛煉的堅強毅力,可以遷移到其他學科學習中,甚至成為學生一輩子的寶貴精神財富。然而遺憾的是,雖然絕大多數(shù)教育者能夠認識到學校體育最基礎的功能,但是體育隱含的更高教育價值卻往往被忽略,這也是長期以來很多學校經??车艋驕p少體育課的根本原因。
2021年上映的《徒手攀巖》和《登山家》都是記錄真實登山運動和運動員的紀錄片?!兜巧郊摇酚涗浟思幽么蟮巧竭\動員馬克·安德烈·萊克萊爾無數(shù)次挑戰(zhàn)世界最難的徒手攀巖,可是影片結尾,年輕的馬克突然意外地死在了一次登山運動中,給觀眾留下了深深的遺憾?;蛟S,有人認為這種冒險犧牲沒有價值,但是假如沒有這些勇敢者挑戰(zhàn)人類極限,就不會有人類的不斷進步;沒有《攀登者》中那些當年冒著隨時失去生命的風險的中國運動員從北坡挑戰(zhàn)珠峰,就不會有今天我們偉大祖國把氣象站建在珠峰之巔的又一次壯舉。所以,體育不僅僅是強身健體的需要,也是每一個人挑戰(zhàn)自我、鍛煉意志的需要。
《奪冠》不失為一部生動而優(yōu)秀的影片,也注意了對女排幾代英雄人物的刻畫,但這部影片最大的遺憾是對女排團隊合作與成長的刻畫略顯不足。中國女排作為一個團隊,之所以能夠不斷站上世界最高領獎臺,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象征,除了女排頑強戰(zhàn)斗、勇敢拼搏的精神品質,也在于這個團隊項目所表現(xiàn)出來的同甘共苦、團結戰(zhàn)斗的精神。相比于《奪冠》,同樣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美國電影《光榮歲月》則較好地講述了團隊奮斗和成長的故事,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美國年輕人成長。
《光榮歲月》描寫了1971年美國一所中學在開始招收黑人學生之后,學校如何在黑人教練布恩和白人助理教練比爾的帶領下,共同將一群黑白敵視、脾氣頑劣、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調教成了一支富有活力、團結向上、專打勝仗的橄欖球隊,同時帶動了整個社區(qū)甚至國家民族融合的故事。這部影片好看之處不僅在于展現(xiàn)了體育的魅力和風貌,還在于向我們充分展示了體育運動如何教會一群頑劣的青年遵守紀律和規(guī)則,懂得團結與合作,注重互相鼓勵和幫助,詮釋了體育的精神和價值。
其實,1956年上映的《兩個小足球隊》也從一定程度反映了體育的教育價值,成為我國最早以中學生足球為主題的類型電影。故事從三個好伙伴王力、周斌和李明進入高一后分別組建兩個足球隊開始,講述了青少年如何通過足球運動認識自己和融入團隊,從而健康成長的故事。
郎平說:“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知道有時不會贏,也會竭盡全力;是你一路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塵土,依舊眼中堅定。人生不是一定會贏,而是要努力去贏。”體育精神的本質是什么?體育課的精髓是什么?或許我們都能從體育類型電影或書籍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