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擢英中學 林風珊
以往初中階段歷史課堂教學活動在開展的過程中,其整體的效果并不成功,主要就是因為大多數(shù)的學生只能夠利用所學習的歷史知識應付考試,但是卻很難真正地在實際生活中清楚地了解歷史、感受歷史知識,并且傳承歷史。這些都導致學生的發(fā)展受到阻礙,國家的進步也會由于人才的缺乏而停滯不前,所以,歷史教學工作肩負重任。本文就是在新課改背景下,分析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工作的具體實施方向,希望能夠把思維導圖的教育模式融入其中,讓學生更好地厘清歷史知識發(fā)展的主要脈絡,吸收知識內容,在提高自身綜合能力的同時,為社會培養(yǎng)出越來越多文化和歷史的傳承人。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階段英國記憶力之父提出了思維導圖這個概念,其實主要就是以一個中心的主題進行自然結構散發(fā)的一個過程,通過符號、關鍵詞、顏色、線條等不同的方法,在遵循簡單自然規(guī)律的過程之中,所繪畫出的內容被大腦接收,并且逐步建立出一個具有順序的發(fā)散型樹狀圖。在人類生理學視角出發(fā),思維導圖符合人類大腦的結構和運作的規(guī)律以及特征,能夠讓人們在快速補充信息、組織信息的過程中,把枯燥的知識內容變得更加具有豐富的色彩,也容易被記憶,從而形成一個具有組織性和高度辨識性的圖示,這樣能夠提高人類對于知識記憶的整體效果。由此也能夠看出,思維導圖在提出之后最大程度地改善了人類在記憶過程中難度較高的問題,也提高了整體的教育工作開展效果。思維導圖的制作可以手繪,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利用專業(yè)的繪圖軟件。這一方法一經(jīng)提出就受到了各個國家給予的廣泛重視和應用,在教學的過程中,更是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
在教育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對于教師來說備課是教學活動實施階段最為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良好的備課是準備好一堂課最為前提的基礎性保障,所以,這節(jié)課備課的效果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最終學生知識學習質量的高低。
使用思維導圖對于教師的備課有著非常良好的推動作用,主要就是因為在思維導圖的支撐下,教師能夠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當前備課的狀況,以及備課的深度和廣度,使自己的頭腦變得更加活躍。同時,利用思維導圖教師也能夠更加全方面、廣泛地進行備課,應對課堂上出現(xiàn)的一切可能,避免反復機械性的簡單備課。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思維導圖進行備課,就能夠合理地把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步驟中師生之間的互動進行有效的繪制。教師扮演好引導者的身份,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想象,不受拘束地繪制出思維導圖,這也能夠讓教師提前做好準備,并且隨時隨地解決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這樣的課堂輕松愉悅,教師準備充分,學生的思維能夠更好地受到啟迪。除此之外,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也能夠讓學生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中接受更多的知識,根據(jù)自己學習的能力、學習的現(xiàn)狀、學習的興趣等各方面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更多的知識,讓學生得到全方位的成長。
學生通過思維導圖教育的模式,能夠改變以往在課堂上只是記筆記的習慣,提高了課堂知識學習的效率。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為了方便學生后續(xù)的回顧,往往在課堂上選擇在黑板記上板書的形式,讓學生把關鍵的知識內容進行有效的記錄。大多數(shù)教師習慣性告知學生課堂的筆記是非常重要的復習內容,而很多學生由于自己的原因,可能是寫字比較慢,或者是注意力稍有不集中,就會導致一味地低頭記筆記,無法聽到教師所講解的內容。結合使用思維導圖就能夠利用最為簡單的形式,把更多的知識進行梳理,從而簡化學生記錄筆記的過程,理清思路,這也是思維導圖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所能夠擁有的最佳優(yōu)勢。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之中,結合使用思維導圖的模式,能夠提高學生的記憶效果,有利于學生各方面綜合能力的改善。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目前來看思維導圖并沒有廣泛地得到應用。這樣的情況實際上并不新奇,主要就是因為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之中,一直以來思維導圖的運用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這也導致很多學生和教師并不能夠接受這一先進的知識學習方法。
以教師為核心進行分析能夠看出,很多一線的初中歷史教師其實擁有著較長的教齡,年齡較大,教師所呈現(xiàn)出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擁有著相對比較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他們比較習慣利用自己的經(jīng)驗與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進行知識的講解。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對于最新的方法以及最新教學的理念,接受程度并不高,再加上思維導圖的操作需要教師能夠首先對新鮮的事物有著一定的理解和認知能力,不斷地對最新鮮的事物進行有效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夠達到最終的目標,否則則會適得其反。這樣的課堂給很多年齡較大的教師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
在學生的方面進行分析能夠看出,學生想要靈活有效地使用思維導圖對歷史知識進行學習,就需要大腦能夠充分運轉,完成快速思考,改善學生惰性。同時,思維導圖的繪制也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這也會導致很多學生避重就輕,在思維導圖繪制的過程中也以應付了事為主,這就很難達到最佳的效果。
由于課堂條件的限制,很多學生在思維導圖繪制的過程中,只能夠通過課堂上教師的講解,跟隨著教師的引導,以手部繪畫為主。在后續(xù)的修改補充等過程中,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這也會導致課堂的時間應用并不充分。教師在講解知識結束后,還要帶領學生共同繪制思維導圖,這樣一來就會導致教師能夠講解新知識的時間少之又少,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在歷史課堂教學活動開展和實施的過程中,初中階段教師所講解的歷史概念是非常關鍵的一項內容,學生通過歷史概念相關知識的學習,能夠對課堂上核心的知識有所掌握,更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每一個階段所發(fā)生的歷史事件,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
概念指的就是人們對于歷史事件進行的實質性概括,其中包含著歷史的本質,每一個概念中都包含著相對比較復雜也具有一定綜合性特點的要素,如,時間、地點、背景、人物、整個過程等。所以,初中階段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就需要讓學生能夠清楚地意識到,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既是難點,也是重點。有很多概念性的內容分散到不同的課時里,在不同的段落中呈現(xiàn)出來,這些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很難完全自主地對其進行掌握,加大了學生在概念理解過程中的難度。所以,教師就可以結合使用思維導圖,把整個學習的過程化難為簡,例如,在講解漢武帝的大一統(tǒng)王朝這一課程的時候,針對漢武帝大一統(tǒng)的概念,很多學生掌握并不全面,教師就可以在這一階段指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總結其中所包含的各方面的知識點。這樣就簡化了學生在記憶過程中的難度,也讓學生對“大一統(tǒng)”這個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優(yōu)化了學生學習的質量。
歷史課堂上所包含的很多知識內容,信息量相對比較大,其所涉及到主干的知識一直以來都是歷史學科教學過程中關鍵組成的部分,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能夠學會抓住知識的主干,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快捷地掌握所涉及到的知識內容。各個歷史知識主干之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個體,彼此都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所以,在對單元的內容進行歸納時,教師也需要學會對課時之間所包含內的在聯(lián)系進行整理。這樣的情況下,思維導圖就派上了用場。通過思維導圖之間彼此的點和線的連接,就能夠讓每一個單元所構建的主題進行結合,最終形成一個合理的知識結構。
初中階段歷史學科的主要特點就是,所包含的知識點多,時間的特征、地域的特征相對比較明顯,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的歷史,都包含著橫縱兩個坐標。其中縱坐標指的就是國家不同歷史時期所呈現(xiàn)出的特點,橫坐標指的就是不同的國家地區(qū)領域之間的比較。所以,在最新的課程改革背景下,強調歷史知識講解的過程中,注重其中所包含的系統(tǒng)性特點,這也需要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引導的過程中,能夠橫向和縱向之間有效地進行聯(lián)系,讓學生把握不同歷史時代所呈現(xiàn)出的特征。通過這樣的分析就能夠看出,在坐標軸上對思維導圖進行繪制,能夠真正地把關鍵的知識呈現(xiàn)出來,利用不同的符號、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形式,展現(xiàn)不同時間段的知識內容,這些都能夠在總結分析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歷史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
一方面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在縱向聯(lián)系的過程中深入地進行分析。歷史知識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漸進性,所以,知識的鏈式結構相對比較突出。一般情況下初中的歷史教材就是按照通史體例編排的,每一個單元的主要思路,體現(xiàn)在其中所包含的主干知識內容之上,這樣的情況就會導致學生在整理相關知識時不利于厘清發(fā)展的線索,對時空的觀念把握得并不精準,對歷史階段的認知也并不清晰。結合思維導圖的應用,就可以在可視化的優(yōu)勢下,幫助學生把碎片化的知識進行有效的連接和整理,并且針對歷史發(fā)展的階段進行不同的研究,掌握更多的歷史相關知識內容,把握其中的特征和規(guī)律。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對橫向知識進行有效的整合,根據(jù)不同歷史階段不同地域的范圍,找到具有共性的知識點。在橫向比較的過程中,通過不同的角度構建出全新歷史知識的體系,是幫助學生提高自身概括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的關鍵所在。所以,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使用思維導圖,把不同歷史時期政治、經(jīng)濟、文化、思想等歷史的專題結構內容進行梳理,也可以把相近的知識內容建立專題,通過這樣的方法就能夠更加清晰、更加準確地對具有專題性特點的知識進行比較,也能夠真正地運用思維導圖發(fā)揮出巨大的作用,從而實現(xiàn)學生最佳的學習效果。在思維導圖繪制之后,要求學生能夠保存好思維導圖,以便于后續(xù)的復習變得更加簡潔。這些都能夠凸顯出思維導圖的優(yōu)勢,也能夠使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工作的開展具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和不一樣的特色,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效果。
綜上所述,思維導圖這一教學的模式主要就是以學生的思維為核心,讓學生能夠以一個核心點,對不同分支內容進行研究和分析,從而厘清知識學習的脈絡,使復雜的知識變得更加系統(tǒng)和簡單。這樣的教學方法應用到初中歷史課堂上,能夠把歷史知識和不同時間段發(fā)生的事件進行梳理。這也能夠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重大瓶頸以及關鍵性的問題,在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同時,推動學生的發(fā)展和進步。所以,本文也結合以上的內容,研究初中歷史課堂上思維導圖教育方法的具體應用策略,希望能夠發(fā)揮出教育所具有的特色,從而保證學生在良好的環(huán)境和最佳的氛圍中吸收知識,提高自身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