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仕廷
(華東理工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上海 200030)
Talmy[1]借助Fillmore[2]的認知框架理論,提出事件框架理論(event frame),即在描述主體運動時,應(yīng)具有框架的特征。這一框架具體包括圖形(figure)、背景(ground)、路徑(path)、運動(motion)、方式(manner)和原因(cause)等六個要素。其中,“路徑”因為能將“圖形”“背景”和“運動”連接起來,故被認為是事件框架中最為重要的要素,起到組建框架的功能。按照“路徑”是否能夠在動態(tài)動詞中得以體現(xiàn),Talmy[3]把世界上所有語言分為“動詞框架語言”(verb-framed language)和“衛(wèi)星框架語言”(satelliteframed language)。其中,動詞框架語言中的動詞往往包括“路徑”信息,而衛(wèi)星框架語言的“路徑”則通常不包含在動詞內(nèi),需要額外通過其他句子成分來體現(xiàn)。
英語和德語同屬印歐語系下的日耳曼語族,且在事件框架下均被定義為“衛(wèi)星框架語言”[4-5],即兩種語言的動詞大多數(shù)情況下只能同時體現(xiàn)主體運動的“運動”和“方式”,若想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體現(xiàn)其運動的“路徑”,則需要借助介詞、副詞等其他渠道。然而即便如此,英德兩門語言的動詞在呈現(xiàn)主體運動的事件框架時,仍存在一定差異。
作為衛(wèi)星框架語言,英語動詞和德語動詞必然存在相同之處。但若對二者進行深入分析,則會發(fā)現(xiàn)兩門語言仍能通過不同形式體現(xiàn)“路徑”。為此,本文將對事件框架下英德動詞的異同進行對比。
在英語和德語中,動詞的相同點主要體現(xiàn)為:二者大多數(shù)情況下可以且只能同時攜帶“運動”和“方式”兩層事件框架信息。兩種語言的具體動詞實例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到,英語和德語描述主體運動使用的動詞只表明主體發(fā)生了運動,以及這一運動的具體方式和特征,以與其他運動方式進行區(qū)分。
然而,所有實例中均沒有“路徑”層面的信息,故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體現(xiàn)動作主體的“路徑”,兩種語言均采用了添加介詞的方式。具體實例如表2所示。
表2在表1的基礎(chǔ)上,給已有動詞分別加上了介詞,明確了動作發(fā)生的具體方向或范圍,通過呈現(xiàn)“路徑”細化具體動作,使得語義更為飽滿,呈現(xiàn)的畫面更為生動。
綜合表1和表2可知,在英語和德語中的動作描述中,介詞對于實現(xiàn)兩門語言各自事件框架下“路徑”語義至關(guān)重要。
表1 英德動詞中“運動”與“方式”的體現(xiàn)
表2 英德兩門語言可體現(xiàn)“路徑”的介詞
英語中有少量動詞自帶“路徑”語義,如“enter(進入)”。而在德語中,若想直接在動詞里體現(xiàn)“路徑”,則往往需要借助可分動詞。德語中帶有可分前綴的動詞即可分動詞,由可分前綴和動詞詞干兩部分組成。在單獨記錄可分動詞時,一般用符號“/”將可分前綴和動詞詞干隔開,且在沒有完成時、情態(tài)動詞等構(gòu)成的框型結(jié)構(gòu)時,通常需要將可分前綴置于句末。
根據(jù)實際需要,德語的可分動詞可以體現(xiàn)一層或兩層“路徑”信息。
在德語謂語動詞只體現(xiàn)一層“路徑”信息的情況下,可以按照是否額外需要介詞輔助分為兩類。如表3所示,在體現(xiàn)一層“路徑”信息的德語動詞中,有些仍需要介詞輔助,以使“路徑”信息更為明確。
在表3的兩句德語例句中,動詞“zurück/gehen”和“an/kommen”分別是兩個獨立的動詞。在“zurück/gehen”中,可分前綴“zurück”表示“回來,返回”,而動詞詞干“gehen”表示“走”,故動詞“zurück/gehen”表示“走回來”; 在“an/kommen”中,可分前綴“an”表示“到……去”,而動詞詞干“kommen”表示“來”,故動詞“an/kommen”表示“到達”。
表3 體現(xiàn)“路徑”時需要介詞輔助的德語動詞及對應(yīng)英文釋義
這兩句話分別攜帶兩層“路徑”信息,分別由可分前綴和介詞來實現(xiàn)。由于可分動詞的可分前綴和動詞詞干在以上兩句例句中必須被分開使用,且都需要額外通過介詞使語義更為完整,所以很容易讓人誤以為這兩句話中的謂語動詞無法體現(xiàn)“路徑”,實則不然。
除此之外,有些可分動詞中的可分前綴直接承擔(dān)句中所有“路徑”信息,不需要額外通過介詞來體現(xiàn)“路徑”。這些動詞及與之對應(yīng)的英語詞組如表4所示。
表4中四個德語動詞均為可分動詞。在“ab/fahren”中,可分前綴“ab”表示“離開”,動詞詞干“fahren”表示“駕車”,故動詞“ab/fahren”表示“啟程,出發(fā)”;在“aus/steigen”中,可分前綴“aus”表示“出去”,動詞詞干“steigen”表示“蹬上,跨上”,故動詞“aus/steigen”表示“下車”;在“ein/steigen”中,可分前綴“ein”表示“進入”,動詞詞干“steigen”表示“蹬上,跨上”,故動詞“ein/steigen”表示“上車”;在“auf/stehen”中,可分前綴“auf”表示“起;上”的大致方向,動詞詞干“stehen”表示“站立”,故動詞“auf/stehen”表示“起床;起立”。
表4 體現(xiàn)“路徑”時不需要介詞輔助的德語動詞及對應(yīng)英語詞組
表4所有德語動詞的“路徑”信息均由動詞可分前綴體現(xiàn),而英語則需額外通過介詞來達到同樣的目的。
除上述實例外,德語可分動詞的可分前綴與英語動詞短語的介詞還存在其他對應(yīng)情況[6]。具體表現(xiàn)形式如表5所示。
表5 德語可分前綴與英語介詞對照
在表5中可以看到,英語動詞的所有“路徑”信息都需要額外通過介詞體現(xiàn),而德語動詞則將“路徑”信息作為可分前綴置于動詞詞干之前,與動詞詞干形成一個整體。換言之,在給定動詞詞干(如德語“gehen”,對應(yīng)英語“walk”或“go”),且已體現(xiàn)“運動”和“方式”時,若再想在不改變動詞詞干的基礎(chǔ)上對其疊加“路徑”信息,英語只能使用介詞,而德語則完全可以通過可分前綴達到同樣的目的,對于“路徑”信息的操作性更高。
為對運動主體進行更為詳細的描述,有些德語可分動詞的可分前綴會同時包含兩層“路徑”信息,以使之與英語進行進一步區(qū)分。與表3所述情況不同,這些德語動詞無須通過介詞輔助,動詞本身就可以攜帶兩層“路徑”信息,且均包含在可分前綴內(nèi)。在實際使用中,兩個表示“路徑”信息的詞被視作一個整體,往往位于陳述句句末,不再對其進行拆分,故很容易被誤以為只有一層“路徑”信息。具體動詞和實例如表6所示。
表6 體現(xiàn)兩層“路徑”信息的德語可分動詞
如表6所示,所有動詞均包含兩層“路徑”信息。其中,“hin”表示“到……去”;“her”表示“從……來”;“ein”表示“進入”;“aus”表示“出去”。將這四個詞根進行兩兩組合便可得到四種不同的可分前綴。
與體現(xiàn)一層“路徑”信息的動詞相比,這些體現(xiàn)兩層“路徑”信息的可分動詞把說話人的相對位置納入語境,使得話語背后有一個如影隨形的觀察者,而主體運動的性質(zhì)會隨著觀察者所處位置變化而變化,進而致使對于動作主體的描述更為生動。
表6中德語動詞可分前綴雖然包含兩層“路徑”信息,但在對應(yīng)到英語介詞時,只需一個介詞,如“from”或“to”即可。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德語動詞的可分前綴也體現(xiàn)兩層“路徑”信息,但具體運動路徑與說話人所處位置無關(guān)。這些可分前綴在對應(yīng)到英語介詞時,為表達同樣的“路徑”信息,需要兩個英語介詞來表達相同含義。具體情況如表7所示。
在表7中德語可分前綴所包含兩層“路徑”信息的語素與兩個英語介詞并不存在一一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但將它們組合在一起時,所體現(xiàn)的事件框架信息卻完全相同。具體而言,在動詞“hinab/schauen”中,可分前綴為“hinab”,動詞詞干為“schauen”。其中“hin”表示“到……去”,“ab”表示“從……出發(fā)”,“schauen”則表示“看;瞧”。英語“l(fā)ook down upon”表示目光“從上面到下面去”,而德語“hinab/schauen”則體現(xiàn)為“從……出發(fā)到別的地方去”;在動詞“hinauf/laufen” 中,可分前綴為“hinauf”,動詞詞干為“l(fā)aufen”。其中“hin”表示“到……去”,“auf”表示“在……上面”,“l(fā)aufen”則表示“跑”。英語“run up to”先交代“路徑”信息,再體現(xiàn)與說話人相對位置,德語則恰恰相反。
表7 有兩層“路徑”信息且需要對應(yīng)兩個英語介詞的德語可分前綴
語言不僅是人類進行社交活動的重要工具,更是人們看待世界的外在表現(xiàn)。接觸另一門語言的過程實則是接觸另一種思維方式的過程。英語和德語同屬印歐語系下的日耳曼語族,且均持有衛(wèi)星框架語言的特點,但即便如此,兩種語言的表現(xiàn)形式仍存在一定差異。
相對英語而言,德語動詞具有較為豐富的事件框架含義。英語使用者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更傾向于通過額外添加介詞來體現(xiàn)事件框架中的“路徑”,德語則在保留這一特點的基礎(chǔ)上,在動詞詞干前添加可分前綴,以直接將“路徑”信息包含在謂語動詞內(nèi),而英語有時很難甚至無法找到與德語對應(yīng)的“路徑”表達。德語體現(xiàn)“路徑”的方式則較為豐富,對于“路徑”具有較強的操作性,且事件框架的詞匯化程度較高。德語使用者對于德語動詞更為細致的加工過程也契合了德國人較為嚴謹這一說法。
本文從語言世界觀出發(fā),將事件框架作為理論依據(jù),探究英語動詞和德語動詞的異同。研究發(fā)現(xiàn),兩門語言從語系、語族、事件框架等分類標準來看,均屬于同一類別,但在事件框架下仍可就體現(xiàn)“路徑”的方式做進一步區(qū)分。英語大多使用介詞來體現(xiàn)“路徑”,而德語可以使用介詞和可分前綴體現(xiàn)“路徑”。德語動詞在使用可分前綴時,可直接表達“路徑”,亦可通過介詞使“路徑”信息更為完整。進一步,兩層“路徑”信息可同時包含在同一個可分前綴中,致使其事件框架的詞匯化程度和可操作程度均高于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