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寧晗 張 楠 朱 梅
患者男, 46歲, 因突發(fā)胸悶、胸痛于外院就診, 冠狀動脈造影提示左前降支近段次全閉塞, 左回旋支近段完全閉塞, 右冠狀動脈近段狹窄率70%~80%, 遠段狹窄率50%~60%, 后室間支纖細, 近中段狹窄率60%~70%。為行手術治療于我院就診, 自述既往體?。惑w格檢查:心率82次/min, 血壓123/84 mm Hg(1 mm Hg=0.133 kPa), 心前區(qū)無異常隆起, 心界略大, 心尖波動位置基本正常, 心律規(guī)整, 心音低鈍, 心尖部可聞及Ⅲ期/6級收縮期吹風樣雜音。實驗室檢查:D-二聚體1.95 mg/L, 超敏肌鈣蛋白T 136 pg/ml, 肌紅蛋白33 ng/ml, N末端腦鈉肽前體6134 pg/ml。心電圖提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室性早搏。床旁超聲心動圖檢查:室間隔心尖段探及回聲中斷(圖1A), 大小約1.9 cm, 中斷區(qū)上緣室間隔見夾層回聲(圖1B), 中斷區(qū)及夾層區(qū)范圍約4.0 cm×3.5 cm;左室射血分數(shù)約36%;室間隔中下段、前壁中下段、下壁心尖段、側(cè)壁心尖段心肌明顯變薄, 厚度約0.3 cm, 動度消失;左室心尖部呈瘤樣向外膨出(圖2A), 基底部直徑約4.9 cm, 膨出徑約3.0 cm;左室下壁心尖段心肌呈矛盾運動;CDFI于心室水平探及左向右分流(圖2B), 束寬約1.9 cm, 連續(xù)多普勒測得中斷區(qū)分流峰值血流速度約400 cm/s, 最大壓差64 mm Hg, 夾層內(nèi)可探及血流信號, 破口處束寬分別約1.0 cm、0.5 cm。超聲心動圖提示:廣泛左室前壁心肌梗死, 室間隔穿孔, 室間隔夾層, 左室心尖部室壁瘤形成。術中經(jīng)食管超聲心動圖示室間隔心尖部探及穿孔血流信號(圖3);行冠狀動脈搭橋術+室壁瘤切除修補術+室間隔穿孔修補術, 術中見:左室增大, 前壁心肌梗死樣改變, 并室壁瘤形成, 大小約6 cm×5 cm, 與心包粘連, 縱行切開室壁瘤見室間隔穿孔大小約2.0 cm, 術中應用牛心包補片修補室間隔穿孔, 應用三明治法修補室壁瘤, 同期行冠狀動脈搭橋術。術后患者復查超聲心動圖示心功能明顯改善, 病情穩(wěn)定后出院。
圖1 術前經(jīng)胸超聲心動圖(非標準心尖三腔心切面觀)
圖2 術前經(jīng)胸超聲心動圖
圖3 術中經(jīng)食管超聲心動圖示室間隔心尖部可探及穿孔血流信號
討論:心臟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極為嚴重的并發(fā)癥, 包括游離壁破裂、室間隔穿孔、乳頭肌斷裂及心肌夾層, 其中心肌夾層較罕見, 通常始于心肌梗死部位。超聲心動圖可表現(xiàn)為心內(nèi)膜面心肌回聲中斷, 其內(nèi)可見形狀規(guī)則長條或不規(guī)則的無回聲區(qū), 隨心動周期收縮、擴張, 心肌夾層可為盲腔, 也可為左、右心室間不在同一水平的交通;CDFI可探及穿梭血流, 同時伴有節(jié)段性室壁運動不良, 也可合并室間隔穿孔、室壁瘤形成、乳頭肌或腱索斷裂的發(fā)生[1]。本例超聲心動圖表現(xiàn)典型。心肌夾層需與心室面粗大的肌小梁、心室附壁血栓、假性室壁瘤相鑒別。若夾層破口較小, 經(jīng)胸超聲心動圖鑒別困難時, 可以聯(lián)合左心聲學造影、經(jīng)食管超聲心動圖判斷夾層情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