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義
2022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tǒng)一大市場的意見》,旨在加快建設高效規(guī)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tǒng)一大市場,統(tǒng)一市場制度規(guī)則,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公共資源交易是指涉及公共利益、公眾安全的具有公有性、公益性的資源交易活動。自《整合建立統(tǒng)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工作方案》印發(fā)以來,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土地使用權和礦業(yè)權出讓、國有產權交易、政府采購基本整合完畢,統(tǒng)一規(guī)范的公共資源交易市場雛形已經形成?!墩瞎蚕碇笇б庖姟诽岢觥斑M一步將公共資源交易平臺覆蓋范圍逐步擴大到適合以市場化方式配置的自然資源、資產股權、環(huán)境權等各類公共資源”;《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提出“拓展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功能,健全要素市場化交易平臺”,將要素納入公共資源交易范疇;《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tǒng)一大市場的意見》又進一步強調“將公共資源交易平臺覆蓋范圍擴大到適合以市場化方式配置的各類公共資源”。由此來看,公共資源交易市場不斷擴大。
在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經濟制度下,公共資源交易體量較為龐大。2018年廣東省公共資源交易總額1.8萬億元,占全省GDP 20.7%;2020年江蘇省公共資源交易總額2.35萬億元,占全省GDP 20%;2021年山東省公共資源交易總額1.94萬億元,占全省GDP 8.31萬億的23.35%。因此,無論從經濟體制和市場份額兩方面來講,公共資源交易市場分量較重,是全國統(tǒng)一大市場的重要部分。
我國目前價格形成機制包括政府定價、政府指導價和市場調節(jié)三類。市場調節(jié)是指由經營者自主確定,通過市場競爭形成的價格。按照改革方向,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要交給市場,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調節(jié)供求關系,以達到優(yōu)化資源配置目的。市場形成價格又分競爭性和非競爭性方式兩種,競爭性方式最常見的是招標投標和公開拍賣活動,非競爭性方式為交易雙方以洽商方式締約。在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公共資源交易采用的是市場競爭性方式形成價格。因而,深入研究公共資源交易市場之競爭性價格形成機制,十分必要。從國際上看,拍賣機制研究兩次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足以證明國際經濟學領域對價格形成機制研究的重視。
采用何種交易方式、評價方法和成交標準是公共資源交易市場競爭性價格形成機制的主要方面。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歷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以及《招拍掛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guī)范》等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陸續(xù)出臺,對各類市場交易價格形成機制做出了規(guī)定,比如招標投標法中的最低評審價法和綜合評分法。在新興領域,各地、各行業(yè)也在不斷探索,以用能權交易試點為例,福建省采取掛牌點選、單向競價、協議轉讓等方式,浙江采取競價、招拍掛等方式。然而,各地、各類交易的價格形成機制不一,勢必影響要素自由流動,因此,統(tǒng)一規(guī)范價格形成機制,對統(tǒng)一市場形成十分重要。
公共資源交易從交易發(fā)起方來看,招標、采購屬于“買”,而資產、資源等出讓、轉讓則屬于“賣”;而從交易響應方來看,招標、采購是由多個投標人或供應商來競賣,而資產、資源等出讓、轉讓則是由多個競買人出價競買來完成。故由上而看,公共資源交易應劃分為競賣、競買兩個領域。
競賣是指一個買受人(招標人、采購人)發(fā)出公告,多個出讓人響應并公開競爭,從而買受人與最優(yōu)出讓人達成交易的一種方式。
(1)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領域
工程建設領域招投標分為公開招標、邀請招標兩種競爭性價格形成方式,評標方法也是兩種:一是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招標文件中規(guī)定的各項綜合評價標準;二是能滿足招標文件的實質性要求,并且經評審的投標價格最低,但投標價格低于成本的除外。
(2)政府采購領域
政府采購除單一來源采購方式外,有公開招標、邀請招標、競爭性談判、競爭性磋商、詢價五種競爭性采購方式。公開招標、邀請招標的評價方法和中標(成交)標準,與工程建設領域招標投標做法基本相同;競爭性談判采用符合采購需求、質量和服務相等且報價最低為成交供應商,與最低投標價法原理相同;詢價采購采用符合采購需求、質量和服務相等且報價最低的原則成交,也與最低投標價法原理相同;競爭性磋商采用滿足文件全部實質性要求,且評審得分最高的供應商成交,實際也是綜合評分法。
競買是指一個出讓或轉讓人發(fā)出公告,多個競買人響應并公開競爭,從而出讓人與最佳競買人達成交易的一種方式。
(1)資產股權出讓、轉讓
目前資產股權交易最常見的是國有產權交易和司法拍賣。企業(yè)國有產權交易通過公開掛牌競價轉讓進行,公開競價方式包括拍賣、招投標、網絡競價以及其他競價方式。拍賣是指以公開競價形式,將特定物品或者財產權利轉讓給最高應價者的買賣方式。司法拍賣采取網絡競價方式,即法院通過互聯網拍賣平臺,以網絡電子競價方式公開處置財產。
(2)資源權(土地使用權、礦業(yè)權)出讓、轉讓
國有土地使用權開始使用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方式公開交易。招標、拍賣方式同上,在此不再贅述;掛牌出讓是指有兩個及以上競買人報價的,通過競拍,出價最高者為競得人。
(3)碳排放權交易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在上海正式開盤交易。交易方式主要以協議轉讓、單向競價為主。協議轉讓是指交易雙方協商達成一致并確認成交的交易方式。單向競價是指交易主體提出賣出或買入申請,交易機構發(fā)布競價公告,多個意向方按規(guī)定報價,約定時間內通過系統(tǒng)成交。
由上來看,無論工程建設領域,還是政府采購領域,無論采用何種交易方式,其評價方法實質皆為最低投標價法、綜合評價法兩種。
由上來看,無論資產股權,還是資源、環(huán)境權交易,無論其采用何種交易方式,其評價方法也是最高報價法、綜合評分法兩種。
綜合競買、競賣兩領域來看,無論何種交易方式,盡管叫法略有差異,但其本質也就是兩種:一是單一比價法,即在滿足實質性要求的基礎上,以價格高低論成敗;另一是綜合比較法,即將價格、質量等諸多因素統(tǒng)籌考慮評價,綜合最優(yōu)者成交。本文在此將上述兩種方法定義為:公開競價法和公開競優(yōu)法。公開競價法就是單一比價法,公開正向競價時為最高出價者成交,公開反向競價時為最低出價者成交;公開競優(yōu)法對應的就是綜合評價法,即綜合評價最優(yōu)者成交。
分析到此不難看出,各類交易比如招標投標、政府采購、拍賣等價格形成方式,基本無較大區(qū)別,因此可以規(guī)范統(tǒng)一。另在新興領域,比如要素市場,各地、各行業(yè)也沒有必要“八仙過海”,因為這不僅不是實質性創(chuàng)新,“換個馬甲”還會給市場主體帶來理解不便,進而影響要素跨區(qū)域流動。
價格形成機制看似簡單,但對經濟社會影響很大,決定著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中共中央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完善公平競爭制度”,以及“創(chuàng)新資源配置方式”“引入招標投標、拍賣等競爭性方式,完善交易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足見中央對價格形成機制的重視。另外,諾貝爾獎兩次落在拍賣機制理論創(chuàng)新上也是一個重要證明。
即使同一交易方式,不同成交標準也影響成交結果,最常見的變形是1996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維克里的第二價格密封拍賣理論,也就是出價最高者成交但成交價格為次高價的規(guī)則設計;再如在綜合評價中,各評價因素的權重、基準值的分量,甚至統(tǒng)計計算方法,都直接影響著最終的成交結果。但在當前,國內對這些方面重視程度還遠遠不足,比如在拍賣中均為最高出價者成交,再如招標采購中都采用最低價中標或綜合評分法就是例證。因此,價格形成機制的進一步研究設計任重而道遠。
另外,現行交易方式往往注重發(fā)起方單方利益最大化,比如初期的土地拍賣,出讓收入相當可觀,出讓人利益得到了保障,但無形中抬高了“樓面價”而產生一些負面影響;現行藥品集中采購也是一樣,成效很大,藥品價格大大降低,有效減輕群眾就醫(yī)負擔,但過度壓價會不會影響企業(yè)合理利潤,進而影響其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從高質量發(fā)展角度,不應單一以價格論成敗,而采用公開競優(yōu)的做法,實現供求雙方共贏的價格形成機制最理想也最可持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