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靜靜
2015年,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lián)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鼓勵社會教育機構根據市場需求開發(fā)數字教育資源,為學前教育在新技術和新傳播方式上提出新要求。電子產品的到來為兒童提供了多感官通道的學習內容,提升了兒童的言語能力和理解能力等。但電子產品是一把雙刃劍,它的普及勢必會給不少家長帶來挑戰(zhàn),給予家長正確的指導方法迫在眉睫。
目前,關于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6歲幼兒,而0—3歲嬰幼兒較少被關注。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fā)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維護嬰幼兒的安全健康,進行科學規(guī)范的照護。因此本研究將研究對象擴展至0—6歲,特別注意的是,在本研究中所指的“使用”主要以“視覺觀看”為主。
本研究以0—6歲嬰幼兒家長為調查對象,在金華市選取8所幼兒園(含托班),通過網絡形式向隨機抽取的400名嬰幼兒家長發(fā)放問卷。根據答題時長剔除無效問卷4份,共計396份,所調查的嬰幼兒基本信息如表1。
表1 0—6歲嬰幼兒基本信息
本研究根據需要自編《金華市0—6歲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情況調查問卷》。該問卷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了解嬰幼兒基本情況;第二部分主要了解家長對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態(tài)度、指導情況以及認知情況。
對嬰幼兒來說,除通訊功能外,電子產品還具有娛樂功能和學習功能。娛樂功能主要包括看動畫片、玩游戲、看抖音等視頻這些項目。學習功能主要包括學教育課程、學英文、早期閱讀這些項目。0—6歲嬰幼兒使用這些功能的頻率如圖1所示。
圖1 0—6歲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功能頻率
從娛樂功能方面看,將近58%的嬰幼兒從不使用電子產品玩游戲,48%的嬰幼兒從不使用電子產品看抖音等視頻,94%的嬰幼兒會使用電子產品觀看動畫片,其中三分之一的嬰幼兒每天超過1次觀看動畫片。從學習功能方面看,將近40%的嬰幼兒偶爾使用電子產品學教育課程、英文或者早期閱讀,將近30%的嬰幼兒每天1次或1次以上使用電子產品的學習功能。結果表明,嬰幼兒在使用電子產品的娛樂功能更多以看動畫片為主,較少玩游戲,使用學習功能較為頻繁。
(1)家長對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態(tài)度
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頻率,極大程度取決于家長的態(tài)度。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24%的家長對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持反對態(tài)度,71%的家長持中立態(tài)度,僅有5%的家長是完全贊同的。在調查家長主動給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情形中,能排到前三的是“孩子需要使用電子產品學習”“家長作為一種獎勵或鼓勵”“家長沒有時間看管孩子”,分別占比90%、74%、60%。由此可見,絕大多數家長全力支持嬰幼兒借助電子產品進行學習,認為生動的呈現(xiàn)方式能讓學習更容易。也有不少家長將電子產品視為一種“強化物”,用于激發(fā)嬰幼兒做出某些行為。還有部分家長將電子設備視為“電子保姆”,在沒時間看管時啟用“電子保姆”對嬰幼兒進行撫慰。
圖2 家長主動給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情形(排前三)
(2)家長對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指導情況
嬰幼兒的認知水平和自控能力較低,家長在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時提供適時的指導十分必要。在調查家長陪伴指導頻率時發(fā)現(xiàn),4%的家長從不提供指導,50%的家長會偶爾指導,32%的家長經常指導,只有15%的家長總是陪伴指導。結果表明,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時,家長的陪伴指導較少,指導意識薄弱。
在問及家長“當看到嬰幼兒少兒不宜內容或超時使用電子產品時會怎么做”,78%的家長能夠做出有意識的指導,少數家長會選擇強行關閉或不管不問。可見,家長在嬰幼兒遇到類似“危險”情境時做出指導的意識更強,而在相對“安全”情境下較少給予指導??梢?,大部分家長對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具有敏感性,會有意識地阻斷電子產品的負面影響,但把握不好指導時機,缺少指導方法。
(3)家長對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認知情況
家長在指導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前需具有相關認知。在問及“幾歲以下的嬰幼兒盡量不看電子產品”,58%的家長認為3歲以下,9%的家長認為5歲以下??梢?,僅有9%的家長能從嚴格意義上把握使用年齡限制。在問及“嬰幼兒單次看電子產品時長最好不超過多少分鐘”,53%的家長認為最好不超過15分鐘,20%的家長認為最好不超過20分鐘,23%的家長認為最好不超過30分鐘,3%的家長認為最好不超過40分鐘??梢钥闯觯挥薪咏霐档募议L能準確把握最佳使用時長。
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獲得以下發(fā)現(xiàn):家長對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認知不足,未能合理利用電子產品各項功能;家長缺乏指導意識和方法。針對以上問題展開分析并為家長提供教育建議。
在泥沙俱下的互聯(lián)網時代,家長應承擔起指導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的重要任務,而要能有的放矢地指導,就必須具備較為全面的知識。除了適宜的使用初始年齡和時長界限外,家長還需正確看待電子產品帶給嬰幼兒的利弊影響。直觀動態(tài)、豐富快捷的學習內容不僅擴展知識面,也降低了學習難度。簡單的手指操作在很大程度訓練了嬰幼兒的手眼協(xié)調和靈活性。此外,海量的電子有聲閱讀和動畫片使得嬰幼兒的理解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得到了發(fā)展。
電子產品積極作用的發(fā)揮建立在“適度”的基礎之上,一旦“過度”,便會帶來諸多危害。最直接的沖擊便是身體健康,嬰幼兒的視覺器官未發(fā)育完全,長時間近距離使用電子產品,使睫狀肌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易產生近視。過久沉溺于電子產品,大大縮減戶外活動時間,導致肥胖率的增加。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電子產品的使用頻率和時間極大影響嬰幼兒的睡眠質量,出現(xiàn)“不愿獨睡”“入睡困難”等不良睡眠行為。根據喚醒理論推斷,電子產品中豐富的畫面、暴力信息等會使嬰幼兒產生亢奮、焦慮、壓力等反應,因而引發(fā)這些不良睡眠情況。過多使用視覺這一感官,也會導致其他感官得不到發(fā)展,從而限制嬰幼兒口語表達和社交能力的發(fā)展,親子關系也因此變得緊張。此外,當嬰幼兒適應了直觀快節(jié)奏的網絡世界后,面對現(xiàn)實,會缺乏思考,喪失耐心,易產生焦躁等不良情緒。更令人擔心的是,嬰幼兒天生具有模仿的能力,辨識能力差的他們稍不留神便會習得諸多不良行為。
不少家長將“使用電子產品”視作“獎勵”或者“電子保姆”,用于安撫、激勵嬰幼兒,而這兩種做法均存在一定問題。前者將“使用電子產品”作為嬰幼兒出現(xiàn)某種行為的“獎勵”,起到了強化的作用。嬰幼兒為了得到這個“獎勵”而不斷出現(xiàn)某種家長期待的行為,某種程度上增加了電子產品的神秘感,更激發(fā)了嬰幼兒對電子產品的興趣。后者直接將“電子產品”作為“電子保姆”,忽視了嬰幼兒當下的需要,使其被動接受網絡信息,一方面不利于規(guī)則意識的建立,另一方面也錯失了許多親子互動交流的機會。家長應先正確看待電子產品,才能引導嬰幼兒運用好電子產品的各項功能。
為了預防電子產品對嬰幼兒產生負面影響,家長應當提供科學的指導。“指導”并沒有家長想象的那么難,也不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在嬰幼兒初次接觸電子產品時,家長便要對使用時間、頻率、內容做好約定,樹立規(guī)則,比如單次看動畫片不超過15分鐘、看完電子產品后要遠眺、進餐和入睡前不看電子產品等?!爸笇А庇兄更c、教導兩層含義,在出現(xiàn)“使用超時、使用姿勢不正確、觀看內容不當”等情形時,就需要家長給予指點和提示。如果嬰幼兒不遵守約定,哭鬧發(fā)脾氣,家長切不可著急憤怒或者心軟破例,應該耐心和孩子重述規(guī)則、循循善誘。
嬰幼兒使用電子產品時盡量能夠在家長視線范圍內,以便及時干預和指導。“指導”的另一層含義是教導,當嬰幼兒接觸到色情、暴力等少兒不宜內容時,很多家長會下意識地直接關閉,這種做法并不合適,甚至會激發(fā)嬰幼兒的好奇心。那么,面對這種尷尬的情境,家長到底應該怎么做呢?首先要做到及時干預,及時告知這段內容不適合觀看并解釋原因,有必要還可以一起討論,幫助嬰幼兒分清虛擬和現(xiàn)實。除了這類“危險”情境需要指導,一些相對“安全”的情境也需要,比如當嬰幼兒看到動畫片里的親社會行為時給予強調,升華內容、聽到有趣的故事時和孩子進行簡單互動等。當然,家長如果想免去這些“煩惱”,不如多帶嬰幼兒進行戶外活動,多和嬰幼兒對話交流,會比冰冷的機器更能促進他們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