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勇,婁培杰,張必昇
(安徽理工大學 土木建筑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
隨著當前世界能源結構形勢的不斷復雜變化,煤炭資源在我國的能源經(jīng)濟仍占據(jù)總能源50%以上,對我國的能源發(fā)展起著主導作用。然而國內煤炭資源所處的工程地質條件較為復雜,大傾角煤層和緩傾斜煤層占很大比例,其中更有上部存在力學性質復雜的復合型頂板,導致開發(fā)難度大大增加。礦井在開采煤炭的過程中,各種問題日益突出,世界上主要采煤的國家對特殊地質條件下的巷道支護技術研究較少,對大傾角煤層回采巷道的圍巖控制技術研究更少,通常采用理論分析、數(shù)值模擬以及相似模型等手段進行近水平巷道失穩(wěn)機理研究[1-5]。雖然國內外學者對大傾角煤層巷道失穩(wěn)機理與控制技術做了大量研究,但仍存在很多研究問題。
本文以桃園煤礦為研究對象,桃園煤礦Ⅱ1044工作面位于大傾角煤巖層。在機巷掘進工作中為滿足一次成巷要求,降低施工難度及安全風險,礦上有兩種斷面方案,一種是梯形斷面,另一種是采取破“L”型內嵌式頂板斷面。在兩種方案中,保持高低幫及跨度尺寸不變。本文以此為背景,運用FLAC3D數(shù)值模擬方法,只考慮在巷道開挖后不支護情況下,不破頂梯形斷面與破頂后斷面對圍巖穩(wěn)定性(尤其高幫和頂?shù)装?影響的對比,分析巷道開挖后的圍巖應力、塑性區(qū)和位移。
桃園煤礦Ⅱ1044工作面10煤層屬二疊系山西組,煤層厚度為2.5~4.3 m,平均3.5 m,局部含有一層夾矸,厚0~0.4 m,平均0.2 m;煤層傾角28°~44°,平均35°。煤層直接頂為灰色泥巖,厚度為0~2.7 m,平均1 m,中厚層狀,平坦狀-參差狀斷口,斷面富含植物化石碎屑;老頂為灰色至淺灰色細粒細砂巖,厚度為1.3~16.3 m,平均9.5 m,中厚層狀,成份以石英為主,硅泥質膠結,頂部富聚菱鐵質鮞粒,夾有粉砂巖薄層,中下部夾有粉砂質包裹體,垂直裂隙,局部巖層破碎,斷面偶見植物化石碎屑;直接底為深灰色泥巖,厚度為0.3~2.1 m,平均1.2 m,中厚層狀,水平層理,層面見有少量白云母碎片及植物化石,性脆;老底為深灰色粉砂巖,厚度為8.3~11.7 m,平均10 m,中厚層狀,水平層理,層面見有少量白云母碎片及植物化石,性脆。埋深747~776 m,工程中按照最大埋深776 m計算。
Ⅱ1044工作面總體為走向南北、傾向東的單斜構造。根據(jù)周邊巷道實際揭露以及地面三維地震勘探資料解釋,預計該工作面機巷在掘進期間可能揭露的斷層共有2條,落差在0~6 m,其中DF12、BFN106為地面三維地震解釋斷層。
根據(jù)桃園煤礦Ⅱ1044工作面機巷地質采礦條件,確定模型計算所需的材料參數(shù),建立FLAC3D數(shù)值分析模型。為簡便應力計算,模型尺寸建成104.7 m×24 m×132.8 m(長×寬×高),巷道尺寸為高幫5 m,低幫2.8 m,跨度4.6 m。模型四周和底部均采用位移限定邊界(即模型4個側面水平方向速度為0,底面豎直方向速度為0),在模型頂面施加豎直向下的應力邊界,水平應力按靜水壓力設置。模型采用摩爾-庫倫(Mohr-Coulomb)屈服準則。
根據(jù)桃園煤礦Ⅱ1044工作面機巷圍巖類別,最終將模型圍巖分為11層,模型以巷道中心為起點,巷道上方的巖層自下往上依次為泥巖、細砂巖、泥巖、細砂巖、粉砂巖,巷道下方的巖層自上往下依次為10煤、泥巖、粉砂巖、泥巖、粉砂巖、細砂巖。為更直觀地反映巷道附近位移、應力和塑性區(qū)的變化,巷道附近設置為最小網(wǎng)格尺寸0.1 m×0.1 m×0.1 m(長×寬×高)。所建立的數(shù)值模擬模型及巖層劃分情況如圖1所示。
模擬時所用的巖層力學參數(shù)根據(jù)實驗室試驗結果和礦上地質資料加以確定。考慮到室內試驗條件與施工現(xiàn)場存在差異,對部分巖體力學參數(shù)做了一定調整。模擬所取的巖體力學參數(shù)見表1。
表1 巖體力學參數(shù)
通過改變巷道的斷面形狀,可以有效控制巷道的變形。在桃園煤礦大傾角煤巖層中,為防破壞巖層層理結構,且保證幫部和跨度尺寸滿足工程現(xiàn)場需求,斷面形狀及支護方式的選擇至關重要。就桃園煤礦Ⅱ1044機巷,探究破“L”型內嵌式頂板斷面與不破頂梯形斷面下圍巖穩(wěn)定性的差異。根據(jù)礦上資料及其他大傾角煤礦工程實例顯示[6-10],此類巷道主要失穩(wěn)位置在幫部和頂?shù)装澹韵轮环治鰞煞N斷面的高幫和頂?shù)装宸€(wěn)定性差異。兩種斷面高低幫、跨度尺寸均相同,破頂點與低幫等高,位于巷道中心線處。
圖2為兩種斷面形式下的垂直應力分布情況,可以看出在不支護情況下開挖,由于上覆巖層荷載的作用,巷道周圍垂直應力分布呈現(xiàn)明顯的非對稱特征。破頂后的巷道垂直應力峰值小于未破頂梯形巷道,且出現(xiàn)應力集中位置到幫側的距離不同,應力集中范圍要大于梯形巷道。破頂巷道相比梯形巷道頂板面積更大,形成更大應力釋放。
(a)梯形斷面
(b)破頂斷面
通過巷道高幫中點,在巷道左部布置50 m長水平監(jiān)測點,得到兩種方案高幫指定水平線上的垂直應力曲線如圖3所示。
圖3 兩種斷面形式高幫圍巖垂直應力對比
從圖3可以看出破頂斷面在距高幫左側2.75 m處時垂直應力達到峰值43.2 MPa,梯形斷面在3 m處達到峰值41.3 MPa,而后都逐漸趨向圍巖原始應力。
為進一步對比兩種斷面形式下的圍巖穩(wěn)定性,對兩方案圍巖塑性區(qū)進行對比,見圖4。
(a)梯形斷面
(b)破頂斷面
由圖4可見,傾斜煤層梯形巷道塑性區(qū)出現(xiàn)在巷道四周,且沿煤層傾角方向分布,而破頂后巷道頂板上方呈現(xiàn)大范圍塑性區(qū),巷道底板右下角塑性區(qū)減少,兩種斷面的塑性區(qū)破壞類型均為剪切破壞。
通過布置監(jiān)測點,可得兩種方案高幫及頂?shù)装逦灰品植记€,如圖5所示。
(a)
(b)
(c)
由圖5可以看出,與塑性區(qū)范圍變化相對應,大傾角煤層破頂后高幫位移量小于未破頂情況下,頂板的位移量卻明顯大于未破頂情況下,梯形斷面高幫最大位移量135.7 mm,破頂斷面高幫最大位移量122 mm,兩種方案中的巷道高幫左側位移影響范圍在9.5 m左右。
梯形斷面頂板最大位移量47.7 mm,破頂斷面頂板最大位移量80.8 mm。兩種方案的底板位移量差異不大,都在110 mm左右。
通過對桃園煤礦Ⅱ1044工作面機巷破“L”型內嵌式頂板斷面與不破頂梯形斷面數(shù)值模擬對比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1)相較于未破頂時的梯形斷面,破頂斷面低幫側垂直應力峰值更小,但高幫側應力集中峰值要略大,且出現(xiàn)應力集中位置更靠近巷道。
2)兩種方案塑性區(qū)對比,主要差異出現(xiàn)在破頂斷面頂板上方出現(xiàn)大范圍塑性區(qū)。
3)相較于未破頂時的梯形斷面,破頂斷面高幫位移量減小,但頂板位移量顯著增大,底板位移量差異不明顯。
[ID:013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