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 璇
小學語文教學在它成長的歷程中,日益走向成熟,走向完美。特別是統(tǒng)編本教材使用后,給了老師們更多更新的課堂教學體驗,同時也給了學生學習美文的閱讀感受。但是作為身處課改洪流中的一線教師,我們看到語文課堂仍舊存在一些阻礙它進步和發(fā)展的問題,我想將自己在課改中親身感悟到的課堂教學問題及解決的對策和大家一起探究一下。
我們常常說要豐富課堂,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但是在日常的語文課堂上,我們看到的教學現(xiàn)象是:教師對教材鉆研得太多,講解得過度,拓展得過深。如《冀中的地道戰(zhàn)》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練習速讀課文,抓住主要內(nèi)容,了解冀中地道的結構特點,難點是運用邊讀邊想象畫面,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生活實際等方法,讀懂課文,畫出地道結構平面圖。但在一次語文公開課上,我們看到更多的是與課本相結合的拓展知識:《地道的簡單模式——洞穴》《地道的升級模式——地道戰(zhàn)》《地道的復雜模式——地下城》《地道的特別形式——隧道》,恰恰課文要重點教授的部分一筆帶過。當然,語文教學中拓展課外的知識能豐富課堂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一定要有度,深入深出、淺入淺出都不可取。
在聽課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有些教師一堂課下來,自己教了什么,學生學了什么,說不清楚。學生會了、懂了的還在教,學生不會的、不懂的老師卻不去下功夫。如在學習《草船借箭》的時候,一位教師讓學生歸納出了20 多個問題,然而他并沒有將這些問題進行綜合性的梳理,只是讓學生自己學習文章之后,全班進行分析交流,于是原本渾然一體的一篇文章被弄得支離破碎、四分五裂。由于前期教師沒有進行有效的總結把控,使得后期的交流中教師只能跟著學生的思路走,沒有了主觀調(diào)控的課堂,變成了一盤散沙。
我們要重視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更要將其和人文性完美融合,但也易過猶不及。如在《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幾乎整節(jié)課都在談雷鋒精神,還在課上播放關于雷鋒的電影,將雷鋒精神的講解置于閱讀教學的首位,這對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樂于奉獻的精神固然有利,但對引導學生通過感受優(yōu)美語言、流暢音韻來體悟人們對雷鋒精神的追尋卻用處不大。而且,教師過分渲染人文性,就會忽視對生字詞的要求以及文章的特點,所以不利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
語文教學應該是詩意的,是一個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享受美的過程。但在一個競爭社會里,選拔性又是客觀存在的,所以,語文教學又必須經(jīng)得起應試的考驗。有些教師在課堂上強化字詞句的訓練、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感悟,卻淡化語文的詩意和美感。唐靜老師從“詩意語文”的理論和實踐上給予了我們很好的啟示。在講授《子夜吳歌》時,唐老師從《子夜四時歌》《子夜吳歌·秋歌》入手,又從《出塞》《從軍行》到《冬歌》,把這些有情懷的詩人以守邊將士和邊塞為題材寫下的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詩歌放在一起讓學生誦讀,確立了詩文的感情基調(diào),拉近了學生與詩中人物的情感,讓學生在一遍遍的大聲誦讀中傾訴著、表達著他們對主人公的同情,對戰(zhàn)爭的控訴,這就是一種文化的情境,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我想,產(chǎn)生課堂教學形式花樣繁多、拓展課外知識現(xiàn)象嚴重的原因,還是沒有把教材和課標的關系理順。在處理課標與教材之間的關系時,一方面,要深刻研讀課標,吃透其精神,把握其靈魂;另一方面,要仔細研讀教材,提取有效信息,為在課堂上實現(xiàn)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提供有效材料。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駕馭教材。在課標的引領下,使教材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xiàn)語文課堂教學的教育功能。
出現(xiàn)“人文泛濫”這一現(xiàn)象是因為教師沒有處理好教學中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之間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完成了一維目標再落實另一維目標,它們其實猶如魚水一樣,是和諧地融合在一起的,落實目標的過程是同時進行的。對其理解,可以準確表述為“在過程中掌握方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語文教學應該著眼于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讓學生掌握好語言這門工具。語言是基礎的基礎,所以語文的工具性永遠是第一位的。語文教學要給學生什么?第一是識字、寫字;第二是要讓學生會讀書;第三是會用文字進行表達,落實到我們實際教學中,就是作文教學。
閱讀是學生積累與輸入的過程,而寫作是學生書面語言輸出的過程。教師要處理好閱讀與作文的關系,只有優(yōu)化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才能促進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同步提高,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
小學生有著豐富的想象力,但在習作時不能將自己豐富的經(jīng)歷和多樣的感受具體地表達出來,這主要是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不足造成的。以《獵人海力布》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概述文章內(nèi)容,明確文章可以分為“海力布打獵救白蛇”“龍王給海力布寶石”“海力布得知即將發(fā)生災難的消息”“海力布告訴大家真相”“海力布變成石頭”五部分。之后,再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各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這樣,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課文的結構是層層遞進的,作者先搭建了文章的框架,之后再以人物對話、環(huán)境描寫、動作描寫等來具體填充每一個部分。教師可以讓學生仿照課文的結構,在寫作時先列出提綱,然后用具體描寫充實全文,以保證作文內(nèi)容的豐富和邏輯層次的鮮明。
寫作是語言的藝術,而細膩的描寫最能體現(xiàn)語言運用的功夫。如在教學《觀潮》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總結作者觀察潮水的視角與描寫潮水狀態(tài)的寫法,以“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頓時人聲鼎沸……”一段為例,作者先從聽覺的角度寫潮水隆隆的響聲,再由聽覺聯(lián)想到雷聲,之后又以“一條白線”從視覺角度進行描寫,以人群的沸騰烘托潮水來臨時的壯觀景象。通過分析,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雖然從多個角度描寫了潮水,但始終圍繞著一點展開,那就是潮水來臨時的巨大勢頭。教師由此啟發(fā)學生,在寫作時要從多個角度觀察事物,并運用聯(lián)想發(fā)散思維,再配合多樣的寫法提升描寫的細膩程度。
在寫作中,很多學生為了追求新奇而不顧事物的基本邏輯,描寫的事物特點和相關場景脫離生活實際,給人以虛假的感覺。教師要讓學生樹立在生活中寫作的意識,將生活中令人感動的人物、事物、場景自然地融入作文之中,提高作文的可讀性。如《走月亮》一文描寫的是作者和母親在月光下散步的場景,作者為何能把這樣普通的場景寫得津津有味呢?教師提醒學生關注文中的生活氣息,探求文章吸引讀者的原因。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在文中不僅描寫了月光,還對村頭的大青樹,鄉(xiāng)間的小路、山草、野花、小水塘等事物進行了描寫,作者是以這些事物為依托回憶童年生活,因而文中的月亮就成了引發(fā)作者回憶的媒介。學生可以學習作者以某一事物為媒介、利用豐富的聯(lián)想描寫相關事物的寫法,在作文中大量地展現(xiàn)生活細節(jié),讓作品的每一處描寫都真實可信。這樣教學能讓學生明白寫作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創(chuàng)作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優(yōu)秀作文。
語文教學,要給學生留下語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方法,最重要的是留下興趣!總之,新課改中的語文課堂可以說是有喜有憂。以上我所談到的幾點問題雖然“瑕不掩瑜”,但如果“對癥下藥”,那么也會使你的語文課堂變得“美玉無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