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沛沛,張宏威
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河南南陽 473000
老年退行性心臟瓣膜病(DHVD)是臨床常見的心臟瓣膜疾病類型之一,目前發(fā)病率逐年升高,且容易導致患者發(fā)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目前認為DHVD的發(fā)生主要是退行性改變造成瓣膜的內皮結構被破壞,炎癥因子浸潤導致瓣膜間質細胞出現(xiàn)增生,細胞外的基質發(fā)生重構與鈣化[1]。研究發(fā)現(xiàn),DHVD患者體內炎性反應以及免疫應答反應顯著,而且多種因子出現(xiàn)改變,其中骨橋蛋白(OPN)則參與了骨代謝、免疫應答,與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血漿B 型利鈉肽(BNP)則提示了心臟排出血量情況,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Lp-PLA2)、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β(IL-1β)則反映了人體內皮細胞功能狀況和炎性反應程度,均在DHVD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了明顯變化[2]。本研究觀察了血漿BNP及血清OPN、Lp-PLA2、TNF-α、IL-1β與DHVD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的關系,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至2017年9月在本院確診的120例DHVD患者作為DHVD組,選擇60例年齡及性別相匹配的在本院住院的其他疾病患者作為對照組。DHVD組納入標準:符合《內科學》(第8版)中退行性心臟病的標準,并經(jīng)超聲心動圖確診為DHVD。排除標準:(1)腫瘤;(2)全身感染性疾??;(3)風濕性心臟病導致的心臟瓣膜疾病;(4)急慢性感染性心內膜炎;(5)急性心肌梗死或具有PCI手術史;(6)主動脈夾層、先心病、急性肺栓塞等。
DHVD組:男67例,女53例;年齡60~81歲,平均(68.5±6.0)歲;體質量指數(shù)(BMI)平均(23.6±2.0)kg/m2;合并高血壓78例,合并糖尿病32例,合并冠心病44例;吸煙47例。對照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60~81歲,平均(69.0±6.6)歲;BMI平均(23.4±1.8)kg/m2;合并高血壓39例,合并糖尿病20例,冠心病22例;吸煙24例。DHVD組和對照組患者以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得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所有患者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血漿BNP及血清OPN、Lp-PLA2、TNF-α、IL-1β的檢測 采集所有患者空腹靜脈血2 mL,加入抗凝管中,離心后分離血漿,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測定血漿BNP水平。采集所有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后分離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測定患者血清OPN、TNF-α、IL-1β水平,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測定血清Lp-PLA2水平。
1.2.2心功能檢測 患者平臥位,采用GE公司彩色多普勒超聲對患者進行檢查,探頭頻率定為2.0~4.5 MHz,將患者左心室長軸、大血管短軸和心尖四腔切面等進行掃描,記錄心排出量、心臟指數(shù)、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
2.1兩組血漿BNP及血清OPN、Lp-PLA2、TNF-α、IL-1β水平比較 DHVD組血漿BNP及血清OPN、Lp-PLA2、TNF-α、IL-1β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漿BNP及血清OPN、Lp-PLA2、TNF-α、IL-1β水平比較
2.2兩組心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DHVD組的心排出量、心臟指數(shù)、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2.3DHVD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與血漿BNP及血清OPN、Lp-PLA2、TNF-α、IL-1β水平的相關性分析 DHVD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與患者的血漿BNP及血清OPN、Lp-PLA2、TNF-α、IL-1β水平呈負相關(r=-0.648、-0.591、-0.486、-0.429、-0.577,P<0.05)。
老年DHVD屬于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隨著患者年齡增長瓣膜發(fā)生鈣化加重,血流動力學異常導致心臟功能下降[3]。國外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老年DHVD已成為引發(fā)慢性心力衰竭的第三大病因[4-5]。目前研究發(fā)現(xiàn)老年DHVD的發(fā)生與以下因素有關:一方面是患者血流動力學發(fā)生異常,瓣膜承受壓力導致人體血流動力學變化,心臟瓣膜和附屬物長期受到血流沖擊、磨損促進了瓣膜鈣化[6];另一方面人體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活性表達增加,且主要存在于巨噬細胞內和鈣化部位,血管緊張素Ⅱ可以促進炎性反應發(fā)生并導致纖維化形成,在老年人群中存在細胞鈣含量的增多,鈣離子脫骨后會在瓣膜異位沉積、鈣化[7-8]。
近年來臨床對于老年DHVD患者體內多種炎癥因子、免疫因子變化的研究逐漸成為熱點。血漿BNP最早是從腦組織分離的生物活性肽,在人體心肌細胞中大量存在,由于心臟血流動力學改變后會導致心肌擴張釋放BNP增多,可以通過具有高度親和力的靶細胞表面受體作用激活鳥苷酸環(huán)化酶發(fā)揮一系列生理效應,在出現(xiàn)心功能不全或者左心室肥大時顯著升高,也是臨床評估左心室功能狀態(tài)的獨立預測因子[9-10]。Lp-PLA2則是引發(fā)人體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破裂的關鍵物質,通過與低密度脂蛋白相結合產生被氧化修飾的低密度脂蛋白,可以分解變成溶血卵磷脂、游離性脂肪酸,與炎癥介質促發(fā)的炎性級聯(lián)反應有關[11]。研究證實Lp-PLA2促進了冠心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屬于心血管事件新型預測因子,具有特異性高的優(yōu)勢[12]。血清OPN屬于非膠原型糖基化磷蛋白,一般在多中心細胞中表達,能夠對血管平滑肌細胞起到促進遷移作用,因此在動脈粥樣硬化改變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參與組織修復和炎癥過程,對血管內皮細胞與細胞外基質之間的作用過程具有誘導作用,促使新生血管形成[13]。TNF-α是巨噬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IL-1β則是人體重要炎癥介質之一。心臟瓣膜疾病患者出現(xiàn)心臟功能不全時有炎性反應參與,炎性反應會誘發(fā)心肌收縮能力降低,心肌細胞發(fā)生凋亡[14]。在DHVD患者中存在大量激活的肥大細胞集聚在主動脈瓣狹窄部位,可以釋放炎癥介質,促進人體細胞趨化因子、生長因子等發(fā)揮活性作用[15]。
本研究顯示,DHVD組患者的血漿BNP及血清OPN、Lp-PLA2、TNF-α、IL-1β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DHVD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與患者的血漿BNP及血清OPN、Lp-PLA2、TNF-α、IL-1β水平均呈負相關,說明血漿BNP及血清OPN、Lp-PLA2、TNF-α、IL-1β升高越明顯,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越低。但本研究納入的樣本數(shù)量有限,也未能進行動態(tài)隨訪觀察,因此還需要大樣本量、長期隨訪研究進行論證。
綜上所述,DHVD患者血漿BNP及血清OPN、Lp-PLA2、TNF-α、IL-1β水平明顯升高,并且與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降低存在一定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