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邦 潘航 王仁
(梅州市中醫(yī)醫(yī)院骨科 梅州 514000)
跟骨作為人體重要負重骨,相對其他骨骼其周圍組織相對薄弱,外傷及手術后更易發(fā)生感染,治療難度大,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難題。目前清創(chuàng)盥洗技術、負壓封閉引流技術(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骨水泥填充技術等多種術式用于治療骨感染,但在松質骨感染治療中效果不盡人意。本研究旨在通過抗菌素骨水泥填充松質骨缺損,觀察分析臨床效果為臨床推廣提供依據(jù)。
將2018年6月—2019年5月在我院行清創(chuàng)引流治療的23例跟骨感染患者納入對照組,2019年6月—2020年5月在我院行清創(chuàng)引流聯(lián)合抗生素骨水泥治療的19例跟骨感染患者納入觀察組,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照組:男12例,女11例;年齡23~58歲,平均年齡(48.36±6.71)歲;左足10例,右足12例,雙足1例;創(chuàng)傷引起的感染者11例,手術引起的感染者12例,治療前感染的時間為(3.52±0.12)d。觀察組:男11例,女8例;年齡21~59歲,平均年齡(48.45±6.89)歲;左足9例,右足10例;創(chuàng)傷引起的感染者10例,手術引起的感染者9例,治療前感染的時間為(3.46±0.54)d。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知情同意。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確診為跟骨感染且均無軟組織缺損者,年齡18~60歲,均有明確的跟骨創(chuàng)傷或手術史。
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內科疾病、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或器質性疾病者;合并梅毒性骨髓炎、骨結核骨腫瘤等疾病者;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或骨感染者;血液、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肢體功能喪失者;全身感染者;精神疾病患者;對本研究所選藥物過敏者,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
兩組患者術前均進行實驗室指標檢查、X線、CT等檢查,確定病灶組織的清創(chuàng)范圍。
對照組患者麻醉后由淺到深徹底清除感染或壞死、失活組織,徹底刮擦松質骨病變,直至到達正常骨組織和正常軟組織,病變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和致病菌培養(yǎng);以雙氧水+碘伏+抗生素溶液浸泡沖洗3次以上反復沖洗,放置沖洗管,持續(xù)沖洗;待沖洗液細菌培養(yǎng)陰性后再行植入自體人工骨20 g填充空腔[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抗生素骨水泥治療,創(chuàng)面清理并反復沖洗后采用抗生素骨水泥[(10 g萬古霉素+0.5 g慶大霉素)/40 g骨水泥]填充骨缺損、缺陷,消除死腔;逐層縫合至皮膚,敷料加壓包扎,術后常規(guī)換藥,直至傷口竇道愈合停止換藥。術后3月采取X線進行復查,通過X線檢查可顯示患者根骨處愈合情況,愈合后則可取出骨水泥。取出時沿原來的切口入路,首先須取出抗生素骨水泥,然后徹底清除創(chuàng)面內的瘢痕,直至到達正常骨組織和正常軟組織;以雙氧水+碘伏+抗生素溶液浸泡沖洗3次以上反復沖洗,放置沖洗管,持續(xù)沖洗;待沖洗液細菌培養(yǎng)陰性后再行植入自體人工骨20 g填充空腔。
兩組患者均隨訪3個月,對兩組治療前后白細胞計數(shù)(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等炎性指標,以及骨感染治愈率、骨感染復發(fā)率進行對比分析。
采用SPSS 21.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提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各時間點兩組WBC、PCT、CRP水平均較術前得到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組各項炎性指標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1,P<0.05)。
表1 治療前后炎性指標比較結果(±s)
表1 治療前后炎性指標比較結果(±s)
治療后3個月對照組(n=23)組別WBC(×109)/L-1 PCT/(ng·mL-1) CRP/(mg·L-1)治療前 治療后1個月治療后3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1個月治療后3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1個月10.79±2.36 9.67±1.02 9.03±2.19 5.28±1.05 3.67±0.63 1.36±0.33 15.61±2.31 7.96±1.06 5.86±0.86觀察組(n=19)10.68±3.61 8.58±1.37 7.86±1.17 5.26±1.16 1.49±0.37 0.61±0.15 15.53±2.71 5.31±1.14 3.91±0.91 t值 0.114 2.854 2.107 0.057 13.344 9.253 0.101 7.613 6.965 P值 0.059 0.034 0.038 0.051 0.015 0.025 0.051 0.029 0.029
治療后,觀察組骨感染治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骨感染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2,P<0.05)。
表2 骨感染治愈率及復發(fā)率比較[n(%)]
跟骨表面皮瓣血供較差,開放損傷及手術后容易出現(xiàn)壞死導致感染發(fā)生,清創(chuàng)是治療骨感染的關鍵,但跟骨由松質骨組成,清創(chuàng)范圍肉眼下較難把握,且周圍組織薄弱,一旦清創(chuàng)不徹底,產生新發(fā)感染病灶時會使治療更加棘手,且影響預后[3]。因此,尋找更有效的跟骨感染治療手段是目前臨床關注的重點。我科的經驗是將跟骨內的所有松質骨均清除,達到骨皮質時將抗菌素骨水泥填充空腔,能達到很好的臨床效果。
抗生素骨水泥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已被廣泛應用于長管骨骨感染,抗生素骨水泥的使用可以促使高濃度的抗生素實現(xiàn)局部的釋放,可有效降低傷口深部感染風險,不僅如此還可以有效降低晚期低毒感染風險。國內已有多項研究證實抗生素骨水泥在長管骨骨感染治療中的有效性[4-5],但在跟骨松質骨感染患者中研究較少。本研究將抗生素骨水泥用于治療跟骨松質骨感染,結果顯示,經治療兩組炎性反應均得到有效抑制,且觀察組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骨感染治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在清創(chuàng)引流基礎上采用抗菌素骨水泥可顯著抑制炎性反應,提高骨感染治愈率,用于治療跟骨感染安全有效,但是否可有效抑制骨感染復發(fā)及遠期療效仍需對大樣本進行長時間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