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玉娟 孔婉文 康峰光
冠心病為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是危害全球公眾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由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引起,以胸痛為主要表現,屬于中醫(yī)“胸痹心痛”范疇。其病因病機的相關學說主要有血瘀學說、瘀毒從化說、陽虛血瘀說、痰瘀學說、絡病學說、熱毒說等,目前普遍認為由于寒凝、氣滯、瘀血、痰濁、熱毒等致病原因引起,最終瘀血內停、心脈痹阻導致胸部疼痛不適,整個病程均離不開“瘀血”。治療多在活血化瘀的基礎上進行辨證施治,靈活采取溫陽散寒、行氣補氣、化痰通絡、清熱解毒等方法,往往可以獲得較好的療效。本文將通絡鎮(zhèn)痛包熱熨聯合血府逐瘀湯治療冠心病血瘀證的效果進行總結,以期發(fā)揮中醫(yī)藥特色優(yōu)勢,對冠心病的治療及預后進行干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7月1日-2021年9月30日在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順德醫(yī)院心內科住院的冠心病血瘀證患者159例,納入標準:均經冠脈造影明確診斷為冠心病,并符合文獻[1]《中醫(y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胸痹心痛”中“心血瘀阻”的標準,且年齡在25~80歲。排除標準:(1)妊娠期或哺乳期,精神?。唬?)合并嚴重心律失?;蛐脑葱孕菘耍唬?)有嚴重的肺或血液系統疾??;(4)嚴重肝腎功能不全;(5)高血壓、糖尿病控制不良;(6)腫瘤或自身免疫性疾??;(7)嚴重感染、水電解質紊亂;(8)住院時間少于3 d。采取隨機抽簽法進行分組,隨機分為聯合組(通絡鎮(zhèn)痛包熱熨聯合血府逐瘀湯)、中藥組(血府逐瘀湯)和對照組,各53例,聯合組脫落病例6例,中藥組脫落病例8例,對照組脫落病例7例,排除脫落病例后,各組完成例數分別為47、45、46例,各組心絞痛例數分別30、31、31例,三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配合治療。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所有入組患者均給予規(guī)范的冠心病二級預防基礎治療,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與抗凝、控制血壓與心率、他汀類、控制血糖、逆轉心肌重構等。對照組:不予針對胸痛的中醫(yī)外治法,不予活血化瘀類中藥。中藥組:單純給予血府逐瘀湯口服治療。聯合組:予通絡鎮(zhèn)痛包熱熨聯合血府逐瘀湯口服治療。血府逐瘀湯(根據患者意愿采用中藥飲片或中藥顆粒劑)組成:桃仁15 g,紅花10 g,當歸10 g,川芎 15 g,生地 15 g,柴胡 10 g,枳殼 10 g,桔梗 10 g,赤芍 10 g,牛膝 10 g,甘草 5 g;加減:痰濁者,加瓜蔞、薤白、半夏;熱毒內蘊者,加黃芩、毛冬青、丹參;氣虛者,加黨參、黃芪;陽虛者,加附子,桂枝;心悸失眠者加酸棗仁、夜交藤。1劑/d,水煎至400 ml,早晚分服。所有中藥飲片/顆粒劑均由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順德醫(yī)院藥劑科提供。通絡鎮(zhèn)痛包治療:白芥子24 g,姜黃24 g,羌活24 g,白芷 24 g,肉桂 12 g,延胡索 24 g,制川烏24 g,上述藥品與食鹽240 g打成粉末裝入紗布袋中(由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順德醫(yī)院藥劑科提供),微波爐加熱后待溫度降至40 ℃~45 ℃,外敷患者胸部膻中穴附近,15~20 min/次,2次/d,胸痛急性發(fā)作時禁用。三組均治療2周。
記錄治療前后三組的血瘀證中醫(yī)癥候積分量表評分,評分8~23分,輕度:8~12分,中度:13~16分,重度:17~23分;分數越高越嚴重[2]。參照文獻[3]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的評分標準評價中醫(yī)癥候療效,(1)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癥候積分減少≥70%;(2)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癥候積分減少≥30%,<70%;(3)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癥候積分減少<30%或升高。癥候積分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為(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三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聯合組與中藥組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且聯合組高于中藥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中醫(yī)癥候療效比較
治療過程中,三組組均未出現不良反應。
治療前三組血瘀證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聯合組與中藥組血瘀證中醫(yī)癥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且聯合組低于中藥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血瘀證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分,(±s)]
表3 三組血瘀證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分,(±s)]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46) 17.91±2.88 11.67±2.60中藥組(n=45) 17.26±2.22 9.32±3.13聯合組(n=47) 17.77±3.53 8.04±2.25聯合組與對照組比較t值 0.408 10.572聯合組與對照組比較P值 >0.05 <0.05中藥組與對照組比較t值 1.893 6.844中藥組與對照組比較P值 >0.05 <0.05聯合組與中藥組比較t值 1.485 3.728聯合組與中藥組比較P值 >0.05 <0.05
文獻[4]《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0概要》中“推算心血管病現患人數3.3億,其中冠心病1 139萬”。由于飲食不健康、缺乏運動、長期吸煙等危險因素的影響,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和肥胖人數不斷增加,必將導致冠心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繼續(xù)上升,嚴重危害人民的健康。
臨床所見血瘀證幾乎涉及各科的大部分疾病?!秲冉洝诽岢觥白跉夥e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說明胸中為氣之所宗,血之所聚,同時胸中亦為肝經循行之分野,若氣血運行不暢,必將導致瘀血內停,脈絡不通,不通則痛,故可見胸痹心痛的臨床表現。血府逐瘀湯是著名的理血劑,源自清·王清任《醫(yī)林改錯》,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主治“胸中血府血瘀”之證。王清任在該書中明確列出了具體的病證,如“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等。目前,血府逐瘀湯已大量應用于心血管疾病領域,尤其是各種類型冠心病的中醫(yī)治療,如冠心病支架術后心絞痛、穩(wěn)定型心絞痛、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原發(fā)性穩(wěn)定型微血管心絞痛及穩(wěn)定型心絞痛合并焦慮等[5-9],可抑制冠心病模型心肌細胞凋亡,逆轉冠心病病理組織的改變,改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血管內皮指標及抗氧化能力,對心血管疾病防治起重要作用[6,10-11]。本研究中,治療后中藥組血瘀證中醫(yī)癥候積分與對照組相比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目前的研究結論一致。
隨著中醫(yī)適宜技術的推廣普及,越來越多的中醫(yī)外治技術被用于心臟疾病的康復治療[12]。如中藥熱奄包療法,其治療原理為利用藥物加熱后的熱蒸氣,促使熱敷部位的毛細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huán),達到行氣、活血、止痛的作用,可明顯減緩慢性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心絞痛發(fā)作及持續(xù)時間、改善心電圖情況及臨床癥狀[13]。中藥熱奄包外敷內關穴可起到調節(jié)血脂及抑制冠狀動脈炎癥反應的作用[14]?!端貑枴れ`蘭秘典論》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靈樞·海論》云“膻中者,為氣之?!?。膻中穴位于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內部為肺,是八會穴之氣會,可調理人體氣機,使經絡通利、氣血調和,可用于一切氣機不暢所致的疾患。對該穴外敷扶陽貼,可調節(jié)脂質代謝,有效干預心絞痛的疾病進程[15];艾灸該穴,可改善心絞痛癥狀,保護患者血管內皮細胞[16];中藥湯劑口服聯合穴位貼敷,可提高心?;颊叩纳钯|量[17]。
本研究中,聯合組采用通絡鎮(zhèn)痛包熱熨(覆蓋膻中穴)聯合血府逐瘀湯口服治療,能有效減輕心絞痛的疼痛癥狀,血瘀證中醫(yī)癥候積分與中藥組及對照組比較明顯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絡鎮(zhèn)痛包的藥物組成中,白芥子辛溫,性善走散,能搜剔胸膈經絡之痰,溫通而利氣,溫肺而祛痰;姜黃辛、苦、溫,功專破血、行氣、通經、止痛,主治心腹痞滿脹痛;羌活味辛苦,性溫,具有祛風除濕、止痛,其揮發(fā)油含量較高,適合于透皮吸收;局部藥物濃度高,用于外敷起效快[18];白芷味辛,性溫,可祛風止痛;延胡索活血,可行氣,止痛,上述三藥共用,鎮(zhèn)痛作用更加明顯。肉桂味辛、甘,性大熱,補火助陽,引火歸原,溫通經脈止痛,制川烏味辛苦,性熱,溫經止痛,二者針對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機——“陽微陰弦”起關鍵作用。通絡鎮(zhèn)痛包熱敷胸部,除了通過藥物的透皮吸收起直接作用,對膻中穴的刺激與經絡傳導同樣發(fā)揮著積極的治療作用,值得臨床推廣。
本研究主要從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yī)癥候積分進行判定,癥狀的變化可能會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且觀察時間短,未進行心臟彩超、血脂、血液流變學檢查等客觀指標的復查,觀察的樣本量偏少,因此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下一步研究將需要擴大樣本量,對相關客觀指標進行監(jiān)測,以期得到更加貼合臨床實際的結果。
綜上所述,通絡鎮(zhèn)痛包熱熨與血府逐瘀湯聯合治療冠心病血瘀證,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病痛,改善血瘀證候,是一種值得臨床推廣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