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婷
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成熟發(fā)展,LC以其創(chuàng)傷小、疼痛少、恢復快等優(yōu)勢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并逐步取代傳統(tǒng)開腹膽囊切除術,成為治療良性膽囊疾病的金標準[1]。腹腔鏡手術需在氣管插管全麻下實施,受機械性刺激影響可能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導致血壓、心率等血流動力學指標紊亂和劇烈變化,存在心腦血管合并癥患者及耐受力較差的患者尤其危險,因此LC對麻醉方案的要求極高[2]。本研究擬分析全麻復合局部浸潤麻醉對LC 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的影響,以期為臨床合理選擇麻醉方案提供參考和借鑒,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 年1 月~2016 年12 月在本院行擇期LC 的68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麻醉方式不同分為A 組與B 組,每組34 例。A 組男19 例,女15 例;年齡27~65 歲,平均年齡(37.82±4.29)歲;美國麻醉師協(xié)會(ASA)分級:Ⅰ級22 例,Ⅱ級12 例。B 組男17 例,女17 例;年齡25~68 歲,平均年齡(39.10±5.31)歲;ASA 分級:Ⅰ級25 例,Ⅱ級9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ASA 分級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①符合LC 手術指征;②年齡>18 歲;③ASA 分級為Ⅰ級或Ⅱ級(Ⅰ級:各器官功能基本正常,圍手術期死亡率0.06%~0.08%;Ⅱ級:除外科疾病外,有輕度并存病,功能代償健全,圍手術期死亡率0.27%~0.40%);④認知功能正常,能夠配合完成本研究;⑤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排除標準 ①術前長期應用鎮(zhèn)靜、鎮(zhèn)痛藥物;②合并嚴重心肺疾病(尤其是心律失常)或肝腎功能不全;③對相關麻醉藥物有過敏史;④存在LC 手術禁忌證;⑤術前檢查發(fā)現(xiàn)存在困難氣道或可疑困難氣道。
1.3方法 術前禁食8~10 h,術前30 min 肌內注射阿托品0.5 mg,采用咪唑安定0.05 mg/kg+瑞芬太尼1 μg/kg+丙泊酚1 mg/kg+維庫溴銨0.1 mg/kg 進行麻醉誘導,觀察患者反應,待睫毛反射消失行氣管插管,連接麻醉機輔助通氣,呼吸機參數(shù):潮氣量8~12 ml/kg、呼吸頻率10~12 次/min,呼吸比1∶2,術中持續(xù)泵入丙泊酚和芬太尼維持麻醉。A 組在上述操作基礎上,腹壁切口皮膚切開前實施局部浸潤麻醉,麻醉藥物選擇0.25%羅哌卡因,每處4~5 ml,總量約為12~15 ml。B 組僅行上述全麻操作。
1.4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體質量指數(shù)、手術時間、插管時間與T0、T1、T2、T3時血流動力學指標(SBP、DBP、MAP)。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體質量指數(shù)、手術時間、插管時間對比兩組患者體質量指數(shù)、手術時間、插管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體質量指數(shù)、手術時間、插管時間對比()
注:兩組對比,P>0.05
2.2兩組患者圍手術期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 T0時,兩組患者SBP、DBP、MAP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1、T2、T3時,B 組患者SBP、DBP、MAP均明顯低于本組T0時,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 組患者SBP、DBP、MAP 與本組T0時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1、T2、T3時,A 組患者SBP、DBP、MAP 均高于B 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mm Hg)
表2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mm Hg)
注:與本組T0 時對比,aP<0.05;與B 組對比,bP<0.05
LC 手術雖然具有微創(chuàng)、恢復快、操作性強等優(yōu)點,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創(chuàng)傷性,可能引起機體應激反應,即機體在受到手術創(chuàng)傷、感染、失血等不良刺激的情況下,所產生的一系列反應[3]。應激反應既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性的,如果應激反應過于強烈,導致交感神經興奮,血漿中的兒茶酚胺升高,可能造成更加嚴重的心血管反應,例如血壓不穩(wěn)、心率失常等[4]。因此為了有效減輕LC 氣腹壓對壁腹膜的牽張刺激引起的應激反應,臨床多采用增加切片時的麻醉藥物劑量,或者復合椎管內麻醉,前一種麻醉方法可能會抑制心血管反應,嚴重時還會造成血壓下降、心率減慢、術后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5]。手術切口部位的局部浸潤麻醉應用于LC 被證實能夠緩解切片、縫皮操作時機體產生的交感神經興奮,同時也能夠有效減輕術后疼痛[6-8]。有學者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9-11],術前在切口部位皮下注射局部麻醉藥物予以超前鎮(zhèn)痛,提示術前局部浸潤麻醉是一種操作簡單和效果顯著的鎮(zhèn)痛方法。
本次研究中A 組使用0.25%羅哌卡因在皮膚切開前進行局部浸潤麻醉,結果顯示:T0時,兩組患者SBP、DBP、MAP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1、T2、T3時,B 組患者SBP、DBP、MAP 均明顯低于本組T0時,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 組患者SBP、DBP、MAP 與本組T0時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1、T2、T3時,A 組患者SBP、DBP、MAP均高于B 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全麻復合局部浸潤麻醉對LC 患者術中、術后血流動力學指標的控制情況更好,能夠有效避免術中、術后劇烈波動。
綜上所述,全麻復合局部浸潤麻醉能夠保證LC 患者術中、術后血流動力學指標穩(wěn)定平衡,減輕手術應激反應,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