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茜
兒童識字寫字能力的培養(yǎng)一直是小學語文低年段的教學重點。自部編版教材使用以來,老師們普遍感覺到識字寫字壓力的增加,課文變長了,識字量也大了,課堂的容量似乎也已接近飽和。與此同時,孩子們的學習壓力也在隨之激增。不少家長和老師還保守地秉著“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的傳統識字思想,認為只要多寫多練就一定有效,實則不然,機械記憶雖然有效,但是效率低且大大打消了孩子們的識字興趣,更不利于孩子們自主識字習慣的養(yǎng)成。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中曾就指出:“教育不能創(chuàng)造什么,但它能啟發(fā)兒童創(chuàng)造力以從事于創(chuàng)造之工作。”孩子是學習的主體,只有發(fā)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才能真正達成高效學習的目的。所以于識字教學而言,僅僅是老師的“一言堂”是落伍的,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力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文章將基于兒童創(chuàng)造力,結合課堂識字教學片段實例,探索漢字教學新樣態(tài)。
皮亞杰把兒童認知發(fā)展分成四個階段,而小學低年級剛好是前運算階段和具體運算階段的分界點。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已經建立了符號功能,可以憑借心理符號進行思維。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孩子的思維活動還不到抽象邏輯推理的水平,還需要有具體內容的支持。漢字的音、形、義之間本身存在一定的理據,這種理據是蘊含著古人的智慧和生活積淀的,所以漢字教學本身就不是簡單的符號傳遞,而是思維力的深度發(fā)掘。由此看來,兒童的識字教學要尊重他們的認知特點。思維的發(fā)展和漢字的學習是相輔相成的,思維必將助力于漢字學習,反之,漢字學習也有助于邏輯思維能力的開發(fā)。
在兒童識字過程中,準確辨析形近字是一個難點,如果能發(fā)揮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維力,那么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鞍巍焙汀皳堋边@兩個字的區(qū)分就是一個例子,筆者在批改作業(yè)時發(fā)現這兩個字的混淆率非常高,直到有一天,有一個孩子說:“老師,我有一個好方法,拔就是把頭發(fā)拔掉啦,所以‘拔’的右邊比‘發(fā)’字少一小豎,那個豎就是頭發(fā)?!蔽易屑氁幌?,確實很有道理,“發(fā)”字左上側的一個短豎就像一根豎著的頭發(fā),頭發(fā)被拔掉對兒童也容易想象和記憶。在他分享了這個小竅門之后,班級里的孩子在使用“拔”和“撥”時幾乎都沒有出現過錯誤。
除了字形,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體現在字音的記憶上。南京本地孩子對“in”和“ing”這組前、后鼻音是很難區(qū)分的,在學習“頸”這個字時,筆者一遍遍強調這個字是后鼻音,并且略帶夸張地帶著孩子們練讀。直到有個孩子說:“老師,是不是因為長頸鹿的脖子長,所以‘頸’這個字也需要讀得長長的?!睂λ麄儊碚f,所謂讀得長就是把后鼻音讀明顯了。沒想到很多孩子附和道:“對,長——頸——鹿?!边@么一來,孩子們就都能記得“頸”是后鼻音了。
學習漢字不僅使兒童思維力得到提升,同時也幫助兒童形成使用漢字的思維。尤其是在學習會意字和形聲字時,這兩種能力的運用和提高更為明顯。會意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個字組成的漢字,簡單來說就是符號的疊加,在現代漢語常用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比如在學習“休”時,“休”從人從木,表示人靠在樹旁休息?!熬А弊种杏腥齻€“日”,兒童容易聯想到三個太陽,在陽光的照射下,物品呈現出透亮的感覺就是“晶”。實際在查閱資料時,我們可以發(fā)現,“晶”字中的“日”本義指星星,表示晶瑩明凈的意思。那么教師在課堂可以先認可孩子們的理解,然后補充“晶”字的真正字理意義,既不影響他們自己構建的想象和聯想,也可以將漢字的造字原理逐漸滲透給他們,加深他們對這個字字義的理解,從而正確使用。會意字與象形字不同,表意并不直接,需要人們根據會意字的部件,發(fā)揮想象,進行由表及里的聯想,所以學習漢字的過程也是教師為學生搭建思維訓練平臺的過程。
有學者曾說漢字的構成像智慧的積木。從書寫形式看,漢字是方塊字,字形變化多,書寫和識記難度本身就比音素文字要大。漢字的種類可分為象形字、會意字、指事字、形聲字、轉注字和假借字。從傳統語言學范疇來看,漢字作為表意文字,是音、形、義的有機結合體,一個漢字就包含了眾多的信息,所以與表音文字的學習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作為教師,我們要抓住漢字的語言學特點,使識字教學更加高效、科學。
象形文字由圖畫演變而來。對兒童學習者來說,這些字可以從字形上直接聯想到某一個物象,如“山”“魚”“網”等,因此在教學象形文字時,我們要有意識地將字形與圖畫聯系,降低學生記憶難度,有效促進學生對字義的理解,同時幫助他們正確使用該漢字。
會意字則可以從它的組成成分上推斷出字的意義,正如前文所言,會意字通過加加減減,借助兒童的思維力,將漢字不同部件的字意進行整合,當然這種加加減減并不是1+1=2式的簡單數字加減,而是通過想象聯想,將不同部件的字義進行智慧的整合。與象形字相比,會意字填補了象形字無法表示抽象意義的空缺,如“明”“從”“塵”等。在部編版一年級上冊的課文《日月明》中就借助了會意字的特點,通過韻文的形式,幫助孩子們記憶這類型的字。同時,在課后習題中出示了其他三個生字,啟發(fā)孩子們通過聯想會意字不同部件的意義,達到自主識字的目的。
指事字一般用象征的符號,或在象形字上增加或減少一些符號來表示,比如表示數字的“一、二、三”等。指事字和會意字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由兩個獨立的部件組成,有的只是在原有漢字的基礎上加一些符號,比如“上、下、刃”等。教授這類型漢字時教師可以結合圖片,運用電教等多媒體手段,引導學生將具象符號轉化為抽象含義。但一定要注意,不能為了運用字理而過度解讀,以免人為增加理解難度。
形聲字是由表示字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一般來說,相同偏旁的字歸屬于同一意義范疇。但是很多教師在教學時,只關注了三點水、提手旁、木字旁等常見偏旁,而忽略了另外一些偏旁。一位老師在教授《池上》這首小詩時,對生字“跡”的教學讓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師用課件展示了一個孩子走路留下的足跡,剛好組成了一個走之底,這樣的形象教學就讓孩子理解了走之底多半和行進、路程有關。重視形旁的意義教學能勾連起漢字的形和義,利用學生的想象,提高文化審美能力。
雖然隨著字形的演變,漢字字形的表意功能不可避免地有所消退,然而,識字教學還應緊扣漢字本身特點。當然,對低年級的學生,自己探尋字理是困難的,悶頭研究字形也是枯燥且不實際的。所以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借力孩子們的創(chuàng)新聯想能力,引導、幫助學生從字理、字形特點等方面更高效地識記漢字。我們可以通過更具童趣的活動,讓孩子參與到漢字字形的理解中。比如低年級的孩子可以通過畫漢字圖、用肢體擺漢字、學習漢字小故事等方式,既充實了課堂活動,又能潤物細無聲地讓孩子們有所收獲。孩子在親身參與的同時就將自己對字形、字義的理解有機地融合于知識記憶中了。
“生活具有教育的意義”“生活決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脫離生活”,這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文字之一,也是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自甲骨文至今日的簡體楷書,漢字已經歷了多次變化。漢字是祖先智慧的結晶,是我們必須學習和傳承的瑰寶。在我們的母語啟蒙教育中,漢字是重點,更是拐杖。漢字是串聯文本的一顆顆珍珠,漢字的識記與書寫是閱讀、寫作的基礎。所以識字寫字是目標,但不是目的。我們的漢字學習應鏈接生活與知識本身,這樣的漢字學習才能更具有實踐價值。
教學部編版二年級下冊《蜘蛛開店》中的“罩”字時,孩子們通過觀察“罩”的字形,發(fā)現上面的部首“罒”很像是一個口罩的樣子。疫情期間,口罩是孩子們每天都會接觸到的必需品,所以對這個物品非常熟悉,他們很自然地將生活中的物品與漢字建立聯系。而實際,“罒”是由“網”的象形簡化來的,網字頭一般指遠古人類利用網狀物捕捉獵物。雖然孩子的直觀理解和我們的古文字字源有所偏差,但是更具有現代感,更有利于他們對這個字的使用,所以有何不可呢?當然,教師可以在孩子的理解之外做適當的知識補充,但絕不應該否定他們。
漢字不是古文物,不是陳列在博物館里的展品,漢字是鮮活的,具有時代性的,仍然繼續(xù)發(fā)展著的。孩子們學習漢字的途徑也不應囿于在課堂教學中,還應滲透在生活中。小學階段的識字是幫助漢字將自然界物象、概念與文字符號進行有效的鏈接。語言建構與運用也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的首要一環(huán)。因此,漢字教學要結合生活經驗和語言運用。
部編版二年級下《小毛蟲》一課中“消”字出現在“消失”這個詞中,在教學時,筆者將“削”“霄”“宵”這三個字與“消”字進行對比。立刀旁的“削”字和雨字頭的“霄”字偏旁表意功能比較明顯,孩子們不點就明?!跋弊种械膶毶w頭一般表示人家或宅內,所以,“宵”的本義就是就寢,孩子們也很容易聯想到“夜宵”“今宵”。而“消”這個字中的三點水和“消失”本身關聯不大,教師原本很擔心孩子們找不到銜接點。沒想到,孩子們幾乎都想到了消防員需要用水撲滅大火。原來就在前兩天,學校進行消防演習,孩子們親眼見到消防水槍滅火的過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緊接著,另外一個孩子補充道:“大火被水撲滅了,就是災難消失了?!焙⒆觽儗⑸钆c漢字學習自然地融合,真正做到“生活即教育”。
在教授部編版三下《燕子》一文中“倦”字時,右邊的“卷”字本為聲旁表音,但是有的孩子覺得這像一個人彎曲膝蓋跪坐的形態(tài),就像剛跑完步時人們想蹲下休息的樣子。還有的孩子說一個人讀萬卷書,所以很疲倦。這兩個解釋從字理演變上來看顯然都是不對的,但是孩子們結合了自己的生活經驗,創(chuàng)造性地將“倦”的讀音和意義聯系起來。像這樣結合生活經驗的例子還有不少。
此外,無論是校內課堂還是平時,生活中孩子們接觸漢字的機會非常多,商場、超市、街道、公交站臺等,生活中的漢字無處不在,我們在制作教具時,可多選用生活中的圖片,也鼓勵孩子們在生活中學會積累。只有將學生熟悉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才能逐步引導學生做到識用結合,真正體現漢字“活”的特點。教師在教學時也應注重有意培養(yǎng)孩子們在實踐中學習的方式,體現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表達情感的詞語由于抽象,沒有實物的展示,看不見、摸不著,所以孩子們對詞語概念本身的理解就是有難度的。那如何教授這種類型的字詞呢?教師需要充分調動孩子的情感體驗。如在教授“寂寞”這兩個生字時,教師首先從偏旁入手,在房屋內安靜無聲稱之“寂”,寂靜就是安靜,沒有人稱之“寞”,所以“寂寞”的感覺就是你一個人獨處,沒有人和你說話,也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做?;貞浺幌拢銈冇羞^這種經歷嗎?一個孩子說:“有一次,我爸爸媽媽出去買東西,留我一個人在家,我有點害怕,也很寂寞?!逼渌⒆拥那楦杏洃淈c就此被觸發(fā)。孩子們結合自己的情感經驗,便很快就能理解“寂寞”這個詞。
部編版二年級下冊《小毛蟲》一課,有一個“憐”字需要識記。在備課時,筆者只是簡單地想到“憐”是一個左右結構的字,豎心旁代表心理活動。但是對右邊的“令”字確實沒有想到好的解釋方法。在課堂上,筆者決定把這個字放手給孩子們,聽聽他們的理解,經過大約半分鐘的討論,有個孩子給出了讓筆者欣喜的回答:“當我們看到一些可憐的人、可憐的事情時,會令我們感到傷心、難過。所以右邊有一個‘令’?!边@個解釋也許和字源本義并不相同,甚至算不上“科學”,但是卻恰好將孩子內心的情感通過創(chuàng)新思維力和漢字符號聯系到了一起,使抽象的情感和具象的字符結合。
還有些課文中出現的詞,對孩子們來說比較陌生。如二下《開滿鮮花的小路》中“懊喪”一詞是學生平時比較少見的,大部分教師在教學時,運用近義詞法告訴孩子“懊喪”就是“懊惱”。雖然解決了對“懊喪”這個詞意的理解,但究其本質,忽略了“懊”和“喪”這兩個漢字的教學。經過查找資料,筆者發(fā)現“喪”與“桑”在甲骨文中是同一個字,字形也像一棵桑樹,而中國古代用桑木制作死者牌位,現“喪”字的意思有三:①與死了人有關;②表示丟掉、失去;③表示情緒低落。結合上下文,學生理解“懊喪”并沒有太大難度,所以筆者隨即將“喪”字的其他幾個意思為學生做了解釋。然后問道:“東西丟了就叫作?”生答:“喪失。”有個學生補充道:“老師,我發(fā)現和‘喪’字有關的詞語意思似乎都會讓人情緒不太好,無論是親人死亡或是東西丟失,都不是什么好事,這個字給我的感覺是灰色的?!逼鋵崳@就是孩子聯系情感經驗,將抽象的概念和漢字符號關聯起來,甚至又將抽象情感和畫面關聯起來。此時,學生不僅學會了“懊喪”這個詞,也對“喪”字的情感符號產生共鳴。
二下《祖先的搖籃》這篇課文中,“祖”字的教學更讓筆者體會到孩子們經歷過的、對他們有較為強烈情感沖擊的事件在漢字學習中也發(fā)揮著作用?!白妗钡挠疫吺莻€“且”,教學時,一位學生說:“右邊的‘且’就像是一塊墓碑的形狀,中間的橫線就是墓碑上的字?!绷硪晃缓⒆友a充道:“今年清明節(jié),我第一次和爸爸媽媽去老家祭祖,也是第一次見到墓碑,媽媽告訴我祭祖的意義是懷念祖先?!惫P者本來想告訴孩子“且”字代表古代的砧板之類的,聽到孩子們結合自己的情感和生活體驗的描述,筆者就只補充說明了“且”后來表示祭祀時盛放祭品的禮器,所以“祖”這個字本身也表達了我們不忘祖先的情感。這樣看來,漢字作為表意文字不僅能傳遞信息,更能傳達感情。
清代教育家王筠說:“蒙養(yǎng)之時,識字為先,不必遽讀書?!薄澳茏R二千字,乃可讀書?!薄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指出,在第一學段,識字教學的目標首先就是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子,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還要能夠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語文教學,尤其是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夯實語文基礎,還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應銘記“教是為了不教”,當我們通過靈活多樣的方法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識字時,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才能最大化地被發(fā)掘。
小小的漢字有著大大的學問,它是一粒種子,啟迪思維,傳播文化。漢字不是單純的工具,更不是單調的符號,每一個漢字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個漢字都歷經千年。創(chuàng)造性地教需要我們一線教師的不斷實踐,創(chuàng)造性地學更需要我們教師的悉心引導。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是無限的,解放他們的大腦,發(fā)散他們的思維,讓漢字啟蒙教育做得更有深度,也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