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麗麗,齊加新
(1. 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yī)院東院血管外科病房,山東濟南,250021;2. 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yī)院院感辦,山東濟南,250021)
顏面部血管畸形是一種先天性的血管發(fā)育畸形,是動靜脈不經毛細血管而直接吻合,多見于顏面部,盡管血管畸形是一種先天性疾病,但僅有60%是出生時就已顯露,其他在青春期或成年后才逐步展現(xiàn),血管畸形部位常隨身體發(fā)育而成比例增長,既可長期保持穩(wěn)定,也可在短時間內迅速增大[1]。顏面部血管畸形可引起患者顏面部、唇部、舌部畸形及功能障礙,嚴重面容畸形多會造成患者自卑心理,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2]。且顏面部血管畸形患者常需反復多次手術,治療周期長,導致患者不愿與人交往,心理壓力較大,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
雙向質量反饋護理模式是一種新型護理質控模式,干預策略采用的是先實施護理措施,再評估模式,一方面由雙向質量反饋小組對各項護理措施實施效果進行綜合評估,查缺補漏;另一方面通過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護理問題及需求[4]。雙向質量反饋護理模式通過小組會議討論、查閱相關臨床護理資料,并結合既往護理經驗對各項干預措施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全面兼顧患者的生理、心理等方面,此模式是護理人員與患者雙方對護理過程中的問題及需求進行溝通、再實施以滿足患者的過程,提升患者心理健康水平[5]。本研究對顏面部血管畸形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實施雙向質量反饋護理模式,并觀察應用效果,為進一步優(yōu)化顏面部血管畸形患者的護理干預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選取醫(yī)院血管外科兩個病區(qū)2021 年1 月—12 月收治的顏面部血管畸形患者165 例。納入標準:①符合《顏面部血管畸形》的診斷標準[6];②年齡18~45 歲;③患者簽署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并自愿參加;④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排除標準:①存在聽力障礙,無法進行正常溝通的患者;②具有認知障礙、意識障礙或精神疾病的患者。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165 例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82例患者,男31例,女51例;年齡(29.72±9.14)歲;接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學歷19 例、大專23 例,本科28 例、研究生及以上10 例。研究組83 例患者中男37 例,女46 例;年齡(28.91±9.61)歲;接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下學歷23 例,大專22 例,本科29 例,研究生及以上9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接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曉研究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運用血管外科常規(guī)護理模式:①病情觀察:觀察顏面部皮膚狀態(tài)、血管瘤的壓迫情況及血運情況,重點關注手術部位出血和腫脹情況。②飲食護理:囑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及富含纖維素的食物為主,提高營養(yǎng)狀態(tài),保持大便通暢,預防術后便秘發(fā)生。③健康宣教:進行常規(guī)圍手術期疾病相關知識宣教。④疼痛護理:根據患者疼痛程度實施常規(guī)鎮(zhèn)痛措施。⑥心理護理:分別與患者入院后24 h、術后2 d對患者進行心理彈性評估,根據評估結果,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了解負性情緒出現(xiàn)原因,給予患者相應心理引導,建立治療信心。
研究組在常規(guī)護理模式的基礎上,給予雙向質量反饋護理模式。⑴成立雙向質量反饋小組:小組成員主要由臨床經驗豐富醫(yī)生和護士共同組成,小組成員主要任務就是分析上階段的護理工作,對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饋總結,從而有針對性制訂個性化護理措施,同時對本小組人員進行同質化護理培訓。⑵制訂初始護理干預措施:①健康宣教:在書面宣教材料的基礎上增加視頻等健康宣教。②心理干預:針對不同患者所呈現(xiàn)的心理彈性水平,分析原因,有針對性實施干預措施,進行心理疏導。③營養(yǎng)干預:通過營養(yǎng)風險篩查表(NRS2002)對患者進行營養(yǎng)篩查,由醫(yī)院國家級營養(yǎng)師共同參與其營養(yǎng)方案的制訂。④皮膚護理:采用紅外線理療燈治療,2 次/d,30 min/次,有效增加血液循環(huán),促使創(chuàng)面愈合。⑤疼痛干預:采用超前鎮(zhèn)痛模式,有效減輕患者創(chuàng)面疼痛引起的焦慮與煩躁。⑥口面部功能鍛煉操:進行張口訓練、伸舌等運動,促進口面部血液循環(huán)及功能恢復。⑶一次性問題歸納:上述干預措施實施兩天后,先由護理人員對干預進行總結、回顧性分析,觀察護理效果,發(fā)現(xiàn)遺漏及時記錄、反饋、補充干預措施,同時加強與患者溝通交流,詢問患者護理需求及建議,針對患者提出的問題,召開雙向質量反饋干預小組開會、討論、查閱相關資料,結合臨床護理經驗對各項護理干預措施進行改善。⑷雙向質量反饋與二次改進:通過雙向質量反饋干預小組,發(fā)現(xiàn)問題告知醫(yī)護人員同時告知患者,讓患者參與到雙向質量反饋措施落實中,進行雙向監(jiān)督,保證干預措施落實,針對發(fā)現(xiàn)問題再制訂二次改進舉措。⑸循環(huán)護理:應用改進后干預項目對患者再進行護理,按照“護理-雙向質量反饋-改進-護理”模式進行循環(huán)護理,促進患者快速康復出院。
1.3.1 心理彈性評價:采用心理彈性量表(CDRISC)[7]評估患者的心理彈性水平,該量表包含3個維度:堅韌性(13 個條目)、力量(8 個條目)、樂觀(4 個條目),共25 個條目,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總分為0~100 分,所得分數越高,表示其心理彈性越好,該量表Cronbach’s α=0.89,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2 病恥感評價:采用慢性疾病病恥感量表(SSCI)[8]評估患者的病恥感情況,該量表包含2個維度:內在病恥感(13 個條目)、外在病恥感(11個條目),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總分為24~120分,所得分數越高,表示該患者的病恥感越高,該量表的Cronbach’s α 0.97,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3 滿意度評價:采用自制的雙向質量反饋護理模式患者滿意度調查問卷,該問卷涉及項目包括疾病相關知識宣教、康復鍛煉指導、雙向質量反饋效果等方面內容,問卷共計10 小項,采用五級評分法,每項得分為1~5分,滿分100分。所得分數越高,表示該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越高。
干預后,兩組CD-RISC 量表評分均較干預前上升,且干預后研究組CD-RISC 量表評分(81.73±2.48)分,高于對照組的(64.15±3.88)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CD-RISC量表評分比較(±s) 分
表1 兩組CD-RISC量表評分比較(±s) 分
組別對照組(n=82)研究組(n=83)心理彈性干預前48.88±2.78 50.14±2.76 2.922 0.004干預后32.68±1.99 42.63±1.62 35.241<0.001干預后64.15±3.88 81.73±2.48 34.720<0.001堅韌性干預前24.35±1.40 23.76±1.88 2.284 0.024力量干預前14.79±1.40 14.78±1.05 0.052 0.959干預后21.03±1.84 25.75±1.72 17.024<0.001 t P樂觀干預前9.71±1.20 11.70±1.10 11.106<0.001干預后10.45±1.17 13.36±1.41 14.418<0.001
干預后,兩組SSCI 量表評分均較干預前降低,且研究組SSCI 量表評分(44.88±5.68)分,低于對照組的(69.14±6.92)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SSCI量表評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SSCI量表評分比較(±s) 分
組別對照組(n=82)研究組(n=83)病恥感干預前91.05±5.27 91.01±5.62 0.047 0.963干預后69.14±6.92 44.88±5.68 24.628<0.001病恥感(內在)干預前51.40±3.13 51.27±3.09 0.269 0.789干預后39.40±4.40 24.63±3.83 23.007<0.001 t P病恥感(外在)干預前39.65±2.35 39.75±2.71 0.253 0.801干預后29.74±3.21 20.25±3.25 18.869<0.001
研究組滿意度評分(95.01±4.05)分,高于對照組的(80.49±6.32)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血管瘤屬于一種先天性良性腫瘤或血管畸形,可局限或彌散地出現(xiàn)在身體任何部位,而顏面部血管瘤約占周身血管瘤的60%,早期可無明顯癥狀,但大多數患者隨著青春期開始,病灶會出現(xiàn)明顯增大,腫物會突起于皮膚表面,且顏色明顯區(qū)別于周圍皮膚的顏色,隨著病情進一步進展,血管瘤還會向表面皮膚和深部組織結構侵犯,血管瘤一旦進入破潰期還會出現(xiàn)自發(fā)性皮膚或黏膜破潰不愈合或反復出血。顏面部血管瘤除了影響組織器官生理功能外,主要還引起患者容貌破壞、五官畸形,非常容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自備、孤僻、社交障礙等一系列心理問題,因而及早的有效疾病治療和護理干預對于患者尤為重要[9]。
雙向質量反饋護理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可以更多關注患者及家屬提出問題和要求,并將其問題和要求納入到護理對策制訂中,能夠滿足患者疾病康復中的需求,同時讓患者感受到充分的重視和尊重,使其積極參與到疾病治療和康復過程中,而醫(yī)護人員也可以通過患者的反饋不斷修訂護理工作細節(jié),更加有效的提升護理工作質量[10]。雙向質量反饋護理模式可以更好地滿足顏面部血管畸形患者的需求,并針對患者需求實施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因而除了能明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外,還能夠提升了患者及家屬對護理人員的滿意程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CD-RISC 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采用雙向質量反饋護理模式能有效提升病患自我情緒及心理調節(jié)能力,積極應對顏面部血管畸形造成的各方面不良影響,促進患者的身體及心理健康。心理彈性作為一種積極應對逆境的能力,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成本?,F(xiàn)代社會,男性和女性均擔負重要社會和家庭角色,顏面部的血管畸形會造成其容貌改變,會讓患者承擔更大的生活和工作壓力,從而進一步減弱此類患者的心理彈性水平[11]。相關研究[12]報道,文化水平較高的患者,獲取知識的途經廣,面對自身疾病,有著更好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同時能和醫(yī)護人員通過雙向質量反饋護理模式更好的交流和配合,因而其心理彈性水平相對較高[12]。干預后,研究組SSCI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說明雙向質量反饋護理模式能使患者參與治療過程中,提高對疾病治療的積極性,正確認識自我,從而有效緩解顏面部血管畸形造成的病恥感,改善患者心理狀況。此外,研究組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雙向質量反饋護理模式能提升患者滿意度,有益于提高患者后續(xù)診治的依從性及對治療效果的信心,從而積極應對疾病,提升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雙向質量反饋護理模式改變以往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能夠培養(yǎng)顏面部血管畸形患者及家屬共同參與護理的能力,充分調動患者及家屬參與護理措施的積極性,實現(xiàn)護理的連續(xù)性,提升患者的心理彈性水平,推進患者的快速康復,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
開放評審
專欄主編點評:本文以雙向質量反饋護理模式對顏面部血管畸形患者心理彈性的影響為題,結構貼合要求,邏輯結構嚴謹,思路清晰,觀點鮮明,論證方法合理。重點探討雙向質量反饋護理模式改變以往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在血管外科護理中的應用,通過培養(yǎng)顏面部血管畸形患者及家屬共同參與護理的能力,充分調動患者及家屬參與護理措施的積極性,實現(xiàn)護理的連續(xù)性,提升患者的心理彈性水平,推進患者的快速康復,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