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軍
(貴州橋梁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1)
隨著通車時間延長,在混凝土收縮、徐變、預應力損失、溫度等因素影響下,某PC連續(xù)剛構橋出現(xiàn)橋梁箱體開裂現(xiàn)象,對行車安全產生了不利影響[1-3]。該文對某PC連續(xù)剛構橋橋梁病害情況、病害誘因、加固措施等進行了分析,針對橋梁預應力損失,通過有限元模型模擬進行了加固方案效果的討論。
某橋梁為PC變截面連續(xù)剛構橋,箱梁截面為單箱單室,采用橫向預應力、縱向預應力、豎向預應力三體系構成,全長178.2 m,梁頂板寬12 m,底板寬6 m,根部梁高4.6 m,跨中梁高2.3 m,箱梁下結構為雙薄壁柔性橋墩和柱臺式樁基。
橋梁上部構件常見病害類型包括鋼構底板橫向裂縫、底板縱向裂縫、頂板縱向裂縫、腹板斜向裂縫,頂板縱向裂縫和腹板斜向裂縫最為常見。PC連續(xù)剛構橋跨中下?lián)喜『φT因如下:1)頂板預應力損失,PC連續(xù)剛構橋跨中下?lián)鲜芰Σ环€(wěn)定;2)車輛荷載作用,影響混凝土徐變性能;3)底板橫向裂縫或縱向裂縫出現(xiàn)后,箱梁主梁被拉伸,箱梁穩(wěn)定性不足,結構受挫,剛度降低,存在一定的質量風險[4-5]。
通過“箱內體外束+箱內腹板加厚+箱內頂板粘貼鋼板+箱外底板粘貼鋼板”聯(lián)合加固方案,改善PC連續(xù)剛構橋主梁應力狀態(tài),使橋面變形性得以改善,增強剛構橋跨中下?lián)系装逑戮夘A應力,改善其承載力和穩(wěn)定性[6]。
(1)增大箱梁腹板截面補強薄弱位置,避免裂縫發(fā)展,采用粘貼鋼板的方式處置頂板或底板薄弱位置,進一步改善裂縫處應力狀態(tài),抑制裂縫進一步發(fā)展。
(2)PC連續(xù)剛構橋主梁邊跨或中跨腹板斜向裂縫,增設體外預應力,改善橋面變形狀態(tài),調節(jié)結構受力,以增強其承載力。
(1)采用通長布置的方式于箱梁內部布置體外預應力,加設體外預應力后連續(xù)剛構橋主跨跨中處出現(xiàn)一定程度位移,橋梁承載力得以改善[7]。
(2)順著橋梁方向,于主墩墩頂和轉向處設置預應力束,采用框架梁加固,確保無體外束下彎情況,保持頂板與預應力束位置間隔合理,下彎與底板位置靠近。為提高結構穩(wěn)定性,盡量減少體外束彎曲,以防止預應力損失。根據(jù)項目需求和施工情況結合體外預應力布置情況,在箱梁邊跨處設置直徑為15 mm的預應力束,詳見圖1所示。
圖1 箱內體外預應力布置
采用Midas/Civil有限元軟件建立模型,根據(jù)該文研究的PC連續(xù)鋼構模型,全橋共236個單元和254個節(jié)點。結合項目施工圖和工藝參數(shù),對有限元模型的相關參數(shù)進行修正,使其應力符合實際情況,對橋梁結構內力和預應力指標進行計算。
通過Midas/Civil有限元軟件進行建模,對“箱內體外束+箱內腹板加厚+箱內頂板粘貼鋼板+箱外底板粘貼鋼板”方案的加固方案效果進行分析,探究縱向預應力損失與主梁應力間的關系,對不同工序條件下的加固效果進行分析[8]。
(1)加固措施實施前,縱向預應力損失與主梁應力間關系如圖2所示。
圖2 加固前縱向預應力損失對主梁上、下緣應力影響
對圖2分析可知,加固前,縱向預應力損失后,連續(xù)鋼構橋梁主梁上緣應力損失為10%時,測量結果顯示主梁上緣最大應力為和?6.62 MPa和?6.43 MPa,主梁下緣應力損失10%時,最大應力為?7.13 MPa和?6.8 MPa。主梁上緣預應力損失20%時,最大應力為?7.21 MPa和?7.74 MPa,主梁下緣最大應力為?7.28 MPa和?6.4 MPa。
(2)連續(xù)剛構橋處于正常使用的極限狀態(tài)下,主梁上下緣應力加固前后情況如圖3所示。
對圖3分析可知,連續(xù)剛構橋主梁上緣加固前最大預應力值為?8.48 MPa和?9.04 MPa,主梁下緣加固前最大預應力值為?7.45 MPa,加固后主梁上緣最大應力值為?10.3 MPa和?10.9 MPa,連續(xù)鋼構橋跨中應力值為?11.3 MPa。
圖3 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下主梁上、下緣應力變化
(3)橋梁中跨底板縱向預應力損失25%、其他區(qū)域預應力損失20%情況下,主梁加固前后橋梁中跨上下緣應力值變化情況如圖4所示。
對圖4分析可知,將預應力損失考慮在內,加固前主梁上緣最大應力值為?6.24 MPa和?6.45 MPa,主梁跨中下緣應力值為?4.12 MPa,加固后主梁上緣最大應力值為?7.74 MPa和?8.17 MPa,加固后主梁跨中下緣應力值為?8.15 MPa。
圖4 加固前后考慮預應力損失的主梁上、下緣應力變化
(4)表1為正常使用情況下橋梁極限狀態(tài)下?lián)隙戎担悍治霰?可知:
表1 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下的撓度分析
1)原設計方案條件下,剛構橋邊跨相對撓度和中跨相對撓度值分別為7.22 mm和30.14 m,加固后邊跨相對撓度和中跨相對撓度值分別為6.61 m和29.71 m;
2)中跨底板縱向預應力損失25%和其他底板縱向預應力損失為20%情況下,加固前邊跨和中跨相對撓度值分別為7.34 m和29.78 m,加固后邊跨和中跨相對撓度值分別為6.75 m和27.49 m。綜合分析可知,相關加固措施實施后,剛構橋邊跨和中跨相對撓度值有所減少[9]。
該文對某PC變截面連續(xù)剛構橋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進行了分析,并借助有限元模型模擬對原加固方案實施前后橋梁參數(shù)進行了對比。結論如下:
(1)借助有限元模型進行參數(shù)模擬和修正后發(fā)現(xiàn),縱向預應力損失會導致預應力減小,跨中撓度值增加,加固前主梁跨中相對撓度值為30.14 m,借助張拉體外預應力措施調整后,產生了3 mm的理論拱值,實際測量值與預期指標之間有一定的偏差。
(2)中跨底板縱向預應力損失25%和其他底板縱向預應力損失為20%情況下,加固前主跨跨中截面下緣存在拉應力,邊跨跨中位置拉應力最大為7.84 MPa,上緣拉應力值與橋梁開裂,下?lián)锨闆r下的數(shù)據(jù)接近。
(3)正常極限使用狀態(tài)下,橋梁加固前主跨跨中截面下緣拉應力為0.02~0.032 MPa。加固措施實施后,橋面處于全截面受壓狀態(tài),在荷載情況下測量主梁跨中預應力,結果顯示張拉體外預應力后,主跨跨中截面預應力值明顯改善,主梁受力狀態(tài)有所好轉,橋梁承載力與穩(wěn)定性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