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尤里
疫情“宅家”的人,能有多暴躁?因為做核酸動作磨蹭,爸爸吼了孩子10分鐘;平日優(yōu)雅的男女,因為誰洗碗的問題,把“昨天你又沒掀馬桶蓋”“你還不是又放多了油”都翻出來大吵。
然而,在小區(qū)群里,前一刻還“怒氣跟悔恨齊飛”的爸爸,秒變“中國好鄰居”;剛剛還為“多放了幾克油”而“相看兩厭”的夫妻,則開始溫文爾雅地相互感謝。
為什么對外人,我們總能端莊體面,對自己人,卻越親近、越暴躁?僅僅是因為對外要維護形象,對內就能肆無忌憚嗎?
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
01
說到“越親近越暴躁”,電影《瞬息全宇宙》中楊紫瓊扮演的伊芙琳就是個寫照。
伊芙琳是一個天天跟瑣碎日常死磕的中年女人。老公不大著調,里里外外都要靠自己一個人忙碌操持;爸爸重男輕女,對伊芙琳從沒好聲好氣;女兒不僅長得胖,性取向更是“不如期待”,伊芙琳對她,真是希望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在家人眼中,伊芙琳是暴躁的妻子,叛逆的女兒,專橫的媽媽。然而在外人眼中,伊芙琳卻是溫柔和藹。
《瞬息全宇宙》開始才10分鐘,女主角的“分裂”就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蛻舨慌浜希X子不轉彎,還對她言語騷擾、動手動腳。對此,伊芙琳一直都淡定應對,甚至保持著禮貌又無所畏懼的微笑;但她回家發(fā)現(xiàn)丈夫亂放東西的時候,嗓門卻一下子高了八度,當著女兒的面,把東西狠狠摔在地上。
為什么人前人后,會如此兩張面孔?在心理學看來,最核心的原因之一,就是在親近之人面前,“假自體”功能減弱。
我們的內心常常會存在兩個“我”,一個真實的我,一個為了維持關系而誕生出的“虛假的我”。就好比明明覺得客戶是杠精,卻不得不虛與委蛇。于是,“假自體”就會跳出來,違心地說“對對對”,來換取一段關系的歲月靜好。
但是在親密關系中,人會產生“退化”,變得像嬰孩一樣,任性、脆弱,不假思索。
我有好幾個這樣的朋友,是圈子里有名的“大女主”。她們文能修電腦,武能換煤氣,工作上更是可靠,不管客戶再怎么刁難,都能夠一邊氣場全開,一邊處理妥帖。
可一旦談起戀愛,馬上“戀愛腦”上頭。有的人,伴侶稍有冷落,就郁郁寡歡一整天;還有人明知不應該,就是克制不住地天天查對方手機。
最夸張的一個,只是男友偶然喝酒應酬,她就把對方同事的電話都打了個遍。跟閨蜜吐槽完了,又和家人哭訴,怕以后會嫁一個“老酒鬼”,還擔心起孩子的家庭教育。
所以,最真實的自我,往往會在安全的關系中表現(xiàn)出來。
02
“越親近越暴躁”的第二層原因,是把攻擊性的釋放當作愛的表達。
有這么一類人,他們對親近的人最常見的相處方式是“嬉笑怒罵”。想必你身邊也有這樣的人,不開口則已,一開口就讓人覺得應該去講單口相聲。
許多夫妻把釋放攻擊性當成了處理關系的主要方法。十分鐘一小損,一小時一斗嘴,隔三差五再吵吵架,愛你=罵你,不吵不自在。但人家偏偏就是不分開。
而對于不親近的人,不愛,自然也不表現(xiàn)出“損”的行為。
心理學把這種行為稱之為“攻擊性感情請求”,也就是通過釋放攻擊性的方式,來建立情感連接。就好像小男孩表達喜歡,就去揪女孩辮子一樣,無非是讓對方注意到他的存在。比起平淡如水的生活,這個過程,能讓回應者和被回應者都能獲得更強的現(xiàn)實感和存在感。
所以,在親近之人的面前,除了沒有“假自體”的束縛外,釋放情緒和攻擊,常常被當成一種愛的表達。
03
聊完親密,還有自尊。
通常來說,最親近的人只有幾個,而我們的自尊通常是在一群人身上獲得。這一群人,可以是同學、同事,或者是朋友圈里的點頭之交。對比親近的人,在數(shù)量上天差地別。
這樣就會導致一個結果:對于最親近的人爆發(fā)情緒后,只要他們沉默,自己就不用承受情緒爆發(fā)的懲罰性后果。
沖著老婆吹胡子瞪眼,罵老公不爭氣,把一肚子委屈撒在孩子頭上……即便這樣,同學不會對我們的不體面說三道四,領導不會扣我們工資,朋友圈里面也只會有我們想看到的點贊。
最親近的人,往往會縱容我們的情緒。因為親密關系的建立和維護,都需要大量的時間成本,乃至經濟成本。人們對于失去的恐懼總是大于獲得的快樂。
因此,為了維護關系的穩(wěn)定,也為了已經沉沒的成本,親近之人通常會選擇接受,或者妥協(xié)。
04
所以,越親近,“假自體”功能越弱;越親近,越容易釋放攻擊性;越親近,越縱容。對親近之人肆意發(fā)泄,似乎成了理所當然。
然而,代價是什么呢?
首先,是距離越來越大。沒有人能夠一直承載他人的情緒,再親近的人也不行。不斷增加的負能量,會在關系中劃出越來越深的鴻溝。
其次,對親近之人發(fā)泄情緒,并不會幫助我們解決現(xiàn)實問題。被領導罵了,回頭跟孩子發(fā)火,氣順了,下一次,領導還是要罵;客戶飛單了,回頭沖老婆抖威風,這一單,終究已經跑掉。家,確實是避風港,但不是問題的避風港。
那么,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既能保護關系,又不壓抑自己呢?答案或許是——更精準地表達情緒。
具體怎么做?核心在于我們和情緒相處的模式,尤其與憤怒感和羞恥感的相處。
首先要清楚,憤怒感只是在提醒我們有需求沒有獲得滿足。舉個例子,當伊芙琳因為老公放錯東西而大發(fā)雷霆的時候,情緒的緣由不僅僅是這一次忽略。或許在這一次事件之前,忽略已經發(fā)生過了很多次;而當她因女兒帶著女朋友回家而頭疼的時候,她關注的也不僅僅是孩子本身,可能還有父母權威的受挫。
所以,在親近之人面前表達情緒的前提是,我們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只有理解了自己的憤怒,覺察了需求,才能直擊病灶,精準溝通。
然后,我們可以準備一個“冷靜提示器”。比如提前寫一個“情緒冷靜書”,并且拍照在手機上,上面可以有類似“莫生氣”的格言?;蛘邷蕚湟粋€隨身攜帶的小掛件,比如說寫著innerpeace(內心平靜)的手機殼。一旦有一方要爆發(fā)激烈的情緒,另一方可以立即出示“信物”,給對方提個醒。
最后,等到心平氣和的時候,不妨再對爭吵做一次復盤。不要像伊芙琳那樣,吵完后轉頭就走,而是給雙方短暫的冷靜期,然后理智地討論引起情緒的問題。如此一來,親近之人的情緒沖突,也可以變得富有建設性。
親近的人相互間會形成一個“情緒收容”的功能,我們在享受親近帶來幸福的同時,同樣也會承擔親近帶來的傷害。
我們聽過各種“不對親近的人發(fā)火”的教誨,但總是做不到。加上外在壓力大,親近之人的情緒沖突在所難免。而真正解決這一切的,或許就是看見——看見對方,看見自己。
隨著影片情節(jié)的推進,伊芙琳發(fā)現(xiàn)她最初也是最終所求的,不過就是看見家人和自己本來的樣子,也深深地愛著這樣的家人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