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躍龍
(南平市建陽區(qū)黎躍龍建盞陶瓷有限公司 福建 南平 354200)
曜變建盞(見圖1)的燒制成功具有極大的偶然性,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廣義上曜變天目盞在世界上僅剩三件半,其中三件流落日本。小小一只盞,便看盡了宇宙星河、山川湖海。據(jù)說,過去一只極好的曜變盞可以換一座城池,很多匠人師傅為之攻克多年,依舊一無所獲?,F(xiàn)在市面上所看到的曜變建盞,產(chǎn)地不外乎建陽、臺灣、日本,但其實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曜變建盞,只能算是窯變建盞。曜變盞可遇而不可求,價格更是昂貴,很多收藏家窮極一生,也只是在尋找它的路上,鮮有成功登頂?shù)摹?/p>
圖1 曜變盞
曜變廣義上就是黑釉上出現(xiàn)自然的大大小小的斑點,斑點周圍呈現(xiàn)藍、綠等各色光環(huán),用不同的視角觀察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色彩,正所謂光輝照耀,曜變就是這個意思。
有廣義的曜變,也就有狹義的曜變,狹義的曜變指的就是覆蓋在油滴狀斑紋上的那層虹膜,而這層虹膜的形成極為偶然,燒制傳統(tǒng)技藝發(fā)展至今,也未曾尋找得到,因此也成就了曜變的特殊地位,曜變的鑒定方法如下:
曾經(jīng)有人因為建窯遺址還沒有發(fā)掘過曜變盞,就說曜變不屬于建窯所燒制的產(chǎn)品。其實可以根據(jù)胎骨特征分析,就能進行判定,曜變不太可能出自其他窯口。通過考古和專家考證,經(jīng)過鑒定得出,日本目前收藏的曜變盞,確實來自建窯。因此,曜變首先是建窯燒制的建盞,然后才是曜變盞,所以,曜變需要滿足建陽當?shù)靥赜械奶ネ恋V泥,經(jīng)過1 300℃的高溫燒成。
建盞之所能夠發(fā)展成為黑釉瓷的代表,絕大多部分主要歸功于鐵系結晶釉,在高溫窯變下可以形成的不同斑紋,兔毫盞和油滴盞都是鐵系結晶釉的杰作,曜變盞也是這樣。一次上釉,一次燒成是建盞最傳統(tǒng)的燒制方法,這樣就最大限度的保證建盞的美感,也是在匠人們在敬畏自然的前提下,精準控土以及控火,而不是隨意地改變做法,以追求更美麗的釉。
曜變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征——斑內(nèi)空心狀,被稱之為“斑核”,斑核周圍有彩色光暈,不同的光線和角度會顯示不同的顏色。斑核類似于油滴中的滴,不過兩者之間最大的區(qū)別是,油滴斑點內(nèi)帶色,外面有黑;曜變則完全相反,周圍的有色彩,斑點內(nèi)無彩,看著像一個“空心滴”。和油滴斑紋均勻分布的特點相比,曜變的斑核,則是呈現(xiàn)出傳統(tǒng)聚落以及成群的狀態(tài)。滴外有一個光圈,三五個聚成群,隨機排列,不融合、不變形,滴形狀越圓越好。若是斑核周圍的光圈比較耀眼,轉動有彩斑,則為上品。不同的曜變盞,聚落態(tài)勢也有點差別。斑核外必然有著彩色光暈,而且是不固定的,會根據(jù)不同角度的關照,發(fā)出不同輝彩。拿現(xiàn)存的三件曜變盞可以發(fā)現(xiàn),斑核都呈現(xiàn)出近乎圓形的卵狀,斑核間存在著光暈區(qū)塊,會隨機分布一些絲狀的彩毫。
目前已知的幾件曜變建盞與建窯遺址、建寧府城市遺址、臨安皇城遺址出土的描銀鷓鴣斑(類曜變)有著共同的特征:都是烏金(紺黑)釉深腹束口斗茶盞。
“紺黑”一詞出至北宋蔡襄的《茶錄》中;“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也寫道:“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睘鹾谌缙?黑里泛青是官家對茶盞最為推崇的釉色。可以理解為:烏金釉是曜變的必然條件,或選擇燒造曜變盞的茶盞都是優(yōu)中選精,建窯窯址、臨安皇城遺址和建寧府遺址出土的烏金(紺黑)類曜變的瓷片都非常稀少,物以稀為貴,都是比較珍稀的品種。
建盞進貢宮廷或采取“官搭民燒”的方式,由朝廷設計專門的御用茶盞器型,并委托地方政府建寧府督辦燒造。按常理建寧府會組織最優(yōu)秀的制盞工匠,有嚴格的燒制工序。上乘的工藝標準,其結果可想而知應當屬于精品。
茶盞圈足底刻有或印有“供御,進盞,新窯”等指向朝廷、官家的款識,由專門的朝廷監(jiān)匠官在建窯場監(jiān)督燒制。監(jiān)匠官現(xiàn)場挑選符合進貢要求的茶盞,且運送到建寧府的督造辦進行二次審核,不符合要求的就當場砸碎、銷毀,不允許流入民間。府督造辦官員審核通過后轉運至臨安皇家內(nèi)務府。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什么建窯窯址、建寧府、皇城遺址均有類曜變瓷片出現(xiàn)。
很可能是由于宋代建盞燒造的成品率極低,而刻有官款的建盞燒出烏金釉鷓鴣斑異毫盞的概率更低,為滿足宮廷對烏金(紺黑)釉鷓鴣斑異毫盞的需求,只能從民窯中精選高等級的烏金釉盞(現(xiàn)存的4塊曜變建盞及類曜變建盞瓷片均未銘刻官家款識),通過融合北方窯的人工點彩技巧,釉面描繪鷓鴣斑,再通過800℃左右的低溫復燒,生產(chǎn)出符合宮廷要求的烏金釉鷓鴣斑異毫盞。
由于復燒采用低溫形式,成品率極高,幾乎不會燒壞。除非在建窯搬運過程中,成品轉運時不小心摔壞。如果是自然燒制,窯址上應該有相當比例的殘品瓷片,這或許是為什么建窯窯址上曜變及類曜變瓷片特別稀少的一種解釋。
建盞的燒制采用匣缽正燒法,密閉的匣缽里還原氣氛強烈,還原的鐵離子析釋到釉層表面在自然重力的作用下,自然流淌形成各色斑紋。
曜變建盞的曜彩通常認為是二次復燒后形成的,形成七彩光的宋代建盞普遍都有一層薄的干涉膜(干涉膜的形成受到窯內(nèi)氣氛變化的影響,它的形成的充滿偶然性),自然光通過兩層膜的反射發(fā)生光的干涉現(xiàn)象,形成光的疊加產(chǎn)生七彩斑斕光,最后形成曜彩。
二次低溫復燒窯內(nèi)氣氛會形成干涉膜。通過比較建窯、遇林亭、東張窯描金彩盞的瓷片標本,都有發(fā)現(xiàn)一些形成曜彩干涉膜的瓷片。而且自然燒造形成的七彩更加絢麗、靈動,曜彩會隨著光線角度變化而變化。在傳世過程中形成的彩光比較隱晦、含蓄,彩光也較為呆板,缺乏靈氣。
宋代建窯復燒烏金釉鷓鴣斑毫變盞過程中,極少數(shù)烏金鷓鴣斑毫變盞因為窯內(nèi)氣氛的變化形成了干涉膜,產(chǎn)生了變幻的曜彩就成了宋代的曜變建盞,未形成干涉膜的就成為宋代烏金描彩鷓鴣斑盞(出土瓷片可以證明)。
“曜斑”就是黑化的鷓鴣斑紋周圍形成日暈曜彩。通過對比成千上萬的宋代建窯瓷片,只有在超高溫燒過的“火頭貨”里找到黑化的“斑核”,而自然燒造黑化的斑核多數(shù)呈滴毫狀。宋代烏金釉的瓷片中沒有發(fā)現(xiàn)有自然燒造的黑化斑核,主要是燒成烏金釉色的盞所用的匣缽氣氛和溫度達不到黑化油滴的條件,故而形不成黑化斑核。而人為烏金描銀鷓鴣斑的二次燒造卻更容易形成“斑核”。
秘制的銀涂料點繪鷓鴣斑于烏金釉面上,放入窯爐在800℃左右溫度窯火復燒,當烏金釉層表面產(chǎn)生薄干涉膜時而點繪鷓鴣斑因覆蓋銀涂料于釉上,無法形成干涉膜,在周圍曜彩的映襯下形成曜斑核。
宋代曜變建盞的曜核黑化可能由以下兩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可能是柴燒龍窯窯溫很難勻衡控制,爐內(nèi)局部溫度超過960℃(銀的液態(tài)點)時,銀涂料產(chǎn)生了“氣化”現(xiàn)象,形成鷓鴣斑空洞呈現(xiàn)烏金釉本色黑斑;另一方面是宋代曜變盞在使用過程或經(jīng)歷千年的自然氧過程中,銀涂料氧化成黑色或自然脫落都會形成黑色斑核。現(xiàn)代建盞匠人已經(jīng)破解了自然燒造曜彩的技術,攻克自然燒造“曜斑”的工藝仍然在不斷努力發(fā)展中,故暫時還未能完全燒造出與宋代相同工藝的曜變盞。宋代曜變建盞的燒造工藝,無論是自然一次燒造還是人為二次點繪復燒,都是宋代建窯工匠智慧的結晶,是建窯建盞享譽世界的名片,是中國制瓷工藝的巔峰之作,是中華文化藝術的瑰寶。
雖然“曜變”一詞是日本文書中所記載,但宋代曜變建盞的故鄉(xiāng)是中國的福建建窯。宋代曜變建盞的美感也符合日本禪宗文化的訴求,日本禪宗文化起源于中國唐宋禪宗文化東渡,是中國禪宗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我們可以進行合理的假設,日本對建盞的審美情趣及評價標準也理應源于宋代。宋代曜變建盞是日本的國寶,也更是中國的國寶。一只千年的茶碗,至今依然激勵一代代制盞匠人為還原宋代曜變建盞燒造工藝而努力奮進,讓現(xiàn)代制盞業(yè)百家爭鳴、百花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