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高山
原忻州地區(qū)行署專員劉耀同志,是令我一生敬仰的老領導。1979 年至1984 年我有幸在他身邊工作,形影相隨耳濡目染,學到很多寶貴的東西,形成終生難忘的記憶。
劉耀專員1925 年出生在呂梁山區(qū)臨縣圪臺上村,9 歲時開始求學識字,1938 年進入由我黨領導的“犧盟會”創(chuàng)辦的三交鎮(zhèn)民族革命高級小學,學習文化知識和革命道理,1941 年進入我黨創(chuàng)辦的晉綏邊區(qū)第一中學學習,1945 年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先后擔任過中心小學教員、區(qū)民政助理員、縣教育科長、土改工作組組長,1951年擔任中共方山縣委委員兼宣傳部長,當時的縣委領導從書記到委員只有六人,縣委委員獨當一面開展工作。1954 年任中共離山(現(xiàn)離石、方山)縣委副書記、代書記、書記,此后歷任交城、和順(現(xiàn)和順、左權)、汾陽、臨猗、洪洞等縣縣委書記。1975年任中共臨汾地委副書記,1978年任中共忻縣地委副書記、忻縣地區(qū)行署專員,1985 年后轉任忻州地區(qū)人大工作聯(lián)絡組組長、忻州地區(qū)人大工作委員會主任,1994 年離休。他是“文革”后忻縣地區(qū)行政公署的首任專員,也是任職時間最長的專員。離休后擔任忻州市老區(qū)建設促進會會長,繼續(xù)為人民發(fā)揮余熱。2017年6 月3 日逝世,享年92 歲。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劉耀專員經歷了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時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橫跨呂梁、晉中、運城、臨汾、忻州五個地區(qū),當過六個縣的縣委書記、兩個地區(qū)的重要領導或主要領導,參與了大部分歷史時期一個地方的領導工作。他走一處安一處,干一處勝一處,在當?shù)囟剂粝铝送怀龅恼兒蜆O好的口碑。他剛到臨猗工作不久,“文革”爆發(fā),受到了沖擊,汾陽的干部群眾怕他人地生疏吃了苦頭,以揪回去批斗的名義把他接回汾陽保護了起來。我在他身邊工作了五個年頭,從未聽過他講自己的歷史,處處呈現(xiàn)出一種歷經滄桑后的平靜淡泊。他去世后我懷著十分敬仰的心情寫了一副挽聯(lián):與黨同代革命建設改革畢生奮斗功績卓著,轉戰(zhàn)三晉呂梁臨汾忻州一路美譽德高望重。
1954 年劉耀同志擔任中共離山縣委副書記期間,山西省首次召開了水土保持工作會議,提出要依靠互助合作集體力量,發(fā)動和組織群眾,開展綜合性的水土保持工作。他認真學習領會上級精神,主動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思考如何能夠組織群眾把這項工作開展起來。1955 年他擔任代理書記主持工作,正好省水利局選擇在離山縣王家溝建立了一個水土保持試驗推廣站,開始對王家溝流域的降雨、徑流、泥沙情況進行觀察,中國科學院黃河中游水土保持綜合考察隊也來到離山進行實地考察。劉耀同志全程陪同考察隊的中外專家,主動提問,虛心求教,學到了許多專業(yè)知識,也開闊了視野,拓寬了思路。離山縣位于黃河中游,境內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全縣糧食畝產百斤上下,農民生活十分困難。在陪同考察隊考察和自己下鄉(xiāng)調研的過程中,劉耀同志發(fā)現(xiàn)了一些治山、治坡、綠化種樹的好典型??疾礻爭椭贫ǖ耐跫覝闲×饔蛩帘3?、土地合理利用規(guī)劃,加上基層實踐中涌現(xiàn)出的典型,催生了他的一個大想法:參照王家溝的做法,在全縣范圍搞一個規(guī)劃,抓住當時迅速發(fā)展農業(yè)合作化的難得契機,改變單家獨戶自發(fā)治理的做法,依靠組織起來的力量開展大規(guī)模水土保持工作,治山、治水、治窮,迅速改變落后面貌。他主持召開縣委會議取得共識,帶領工作人員騎馬或徒步翻山越嶺實地調研,聽取群眾意見,總結基層經驗,重點總結了賈家垣村劉家弟兄打壩淤地的經驗,縻家塔村劉英吉植樹治坡的經驗,王家溝村溝坡全面治理的經驗,劉家垣村畜水保土的經驗。他親自動手,幾經修改,撰寫了《依靠合作化,開展大規(guī)模水土保持工作》的水土保持規(guī)劃。第一部分寫了離山縣的自然地理特點和土地利用情況,一是水土流失嚴重,二是自然災害頻繁,三是土地利用不合理。第二部分寫了當?shù)剞r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水土保持經驗,一是關于攔泥治溝的經驗,二是關于植樹治坡的經驗,三是關于溝坡全面治理的經驗,四是關于在山上蓄水保土的經驗。第三部分寫了依靠合作化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在今后12 年內將要實現(xiàn)的七個方面的目標。這個規(guī)劃上報了地委,地委又上報了省委。當時正好毛澤東主席在主持編輯《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向各地征集典型材料。毛主席看到劉耀同志寫的這個規(guī)劃后,感到很好,親自把標題改為《依靠合作化開展大規(guī)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是完全可能的》,加寫了一段比較長的按語,編入書中。毛主席寫的按語是:“這是一篇好文章,希望大家看一看。全國各縣,都應當在一九五六年,由縣委領導,做出一個全面規(guī)劃,包括合作化,農、林、牧、副、漁業(yè)、工業(yè)或者手工業(yè)、水利、肥料、農具,改良耕作技術、改良種子、商業(yè)、金融、文化、教育、衛(wèi)生等等各項內容。如果不能這樣全面,首先抓住幾個主要的項目也好。計劃包括時間,三年,五年,或者七年,都可以。如能計算到十二年(即第三個五年計劃的最后一年),當然更好。省應當督促所有專、縣、區(qū)、鄉(xiāng)都這樣做,著重點放在縣、鄉(xiāng)。做得粗糙一點,也不要緊,可以在一九五七年加以修正,使之具體化和完善化,一九五八年再加以修正,使之進一步具體化和完善化。離山縣委的這個水土保持規(guī)劃,可作為黃河流域各縣以及一切山區(qū)做同類規(guī)劃參考?!?/p>
當時劉耀同志剛剛30 歲,工作受到毛主席的表揚,在全省產生了很大影響,引起了省委第一書記陶魯笳的注意。1956 年4 月省委召開全省黨代表會議期間,陶書記派出小汽車到會議駐地,將劉耀等十幾位縣委書記接到省委院內東花苑會議室,請他們談談農民對合作化的真實態(tài)度,以及如何推進合作化運動。這是劉耀同志第一次近距離接觸省委第一書記。會議結束不久,陶魯笳書記就到了離山縣,實地察看離山的水土保持工作,對離山的工作給予充分肯定,提出指導意見,對劉耀同志又增添了好感。當時縣里正在召開三級干部(縣、鄉(xiāng)、高級社)會議,陶書記在調研途中問劉耀同志“三干會開得怎么樣?”劉耀同志回答:“大家積極性很高,但晚上餓得開不成會。一人一斤糧,沒有副食,大部分人吃不飽。陶書記幫助我們解決點糧食吧!”陶魯笳書記看他工作上進,又敢講真話,動了惻隱之心,順口就答應批給50 萬斤糧食。劉耀同志連夜傳達陶書記的關心,安排會議期間放開肚子吃飽,把會開好。陶書記離開時又問“三干會開得怎樣了?”劉耀同志回答說:“在陶書記的關懷下,大家飯吃得飽,會開得好,熱情很高干勁很大,我們一定把工作做好!”
1956 年底劉耀同志調任交城縣委第一書記。當時山西和全國一樣提前超額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任務,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農業(yè)上逐漸出現(xiàn)了“大躍進”的新形勢。1958 年交城人努力、天幫忙,4 萬畝小麥總產量超過1000 萬斤,平均畝產250斤,比上兩個年度大幅度增產。在上報產量的過程中,有的地方開始虛報“放衛(wèi)星”。交城縣也放出幾個“小衛(wèi)星”:洪湘鄉(xiāng)豐廣社1.5 畝水澆地畝產2109 斤,東興社8畝多水地畝產1600多斤。全縣的產量怎么報?報高了必然帶來高征購,農民會餓肚子;報低了,拉了全地區(qū)的后腿,會被“拔白旗”。劉耀同志左思右想,反復權衡,找不出兩全其美的辦法,就以各種借口拖延不報。地區(qū)電話催不動,就派出一位副專員到交城專門找他催報產量。這位副專員是他十分尊敬的老領導,平時相處很好,出于為他著想的心情要求他看清形勢,把自留地、建房占地、修水庫占地等都扣除掉,把小麥產量提高到過“黃河”(畝產500 斤)。他說該扣除的都扣除了,滿打滿算畝產250 斤,最多再加上10 斤,報成260 斤,再高不能了,老百姓要餓肚子了!副專員說260 斤交不了賬,他說再高了交待不了老百姓。兩個人由談話變成爭吵,由晚上7 點吵到凌晨4點,副專員看他不開竅、不領情,氣呼呼地沒吃早飯就走了。副專員生氣走了,劉耀同志也冷靜下來,有點擔心,怕被抓了典型拔了“白旗”。他趕忙跑到榆次向地委賈俊書記做了匯報和檢討,出來后還不放心,又跑到太原找陶魯笳書記做了匯報和檢討。陶書記聽了他的匯報后說:“劉耀你真膽大,還敢頂頂頭上司!回去好好工作吧。”雖然語氣嚴肅但不乏偏愛保護。這場報產量的風波就這樣風輕云淡過去了。在擔任縣委書記期間,劉耀同志向地委、省委寫了許多工作匯報和調研報告,深受陶魯笳書記賞識重視,其中好幾份都是陶書記親筆寫了按語,以省委名義印發(fā)全省學習參考。
2006 年7 月陶魯笳書記攜夫人重回故地到了朔州,我當時是朔州市委副書記,負責接待和陪同。我接到通知后當即給劉耀專員打了電話,征得他同意后派車去忻州把他接到朔州,和陶魯笳書記見面敘舊。他們相見甚歡親切交談,共憶往事十分高興。陶書記年近九十,仍然思維敏捷思路清晰,說到當時黨中央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他說構建和諧社會是好的,但不能搞一團和氣,該堅持的還要堅持,該斗爭的還要斗爭。上中下、左中右,正確與錯誤、先進與落后,矛盾永遠存在。還對我們說:“劉耀是當時山西年輕的縣委書記,好縣委書記!他寫過一篇文章,毛主席采用了?!辟澷p之情溢于言表。
劉耀同志愛學習、愛調研、愛思考,對上級精神領會深跟得緊,對下面情況摸得透貼得近。在幾十年的領導工作中,在不同發(fā)展時期,都能正確把握工作方向和工作重點,推出典型創(chuàng)造經驗,適時適度步伐穩(wěn)健。
1948 年他擔任方山縣政府教育科科長,根據(jù)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主動籌劃開展“冬學”工作。1950 年10 月山西省委省政府決定在全省開展“冬學”運動,方山縣的“冬學”已形成了濃厚氛圍和良好態(tài)勢,成為全省的典型。劉耀同志撰寫的幾篇介紹“冬學”情況和經驗的文章連續(xù)在《山西日報》發(fā)表,其中兩篇還配發(fā)了比較長的“編者按”。方山縣“冬學”工作被評為全省先進,省委省政府授錦旗一面予以表彰,省委書記賴若愚在全省“冬學”工作總結表彰大會上高度評價方山縣的工作,號召全省學習推廣方山的經驗。
1955 年劉耀同志擔任離山縣委代理書記,創(chuàng)造了依靠合作化大規(guī)模開展水土保持工作的經驗,受到毛主席的表揚。1956 年全國第一次水土保持工作會議在離山縣召開,考察學習離山的經驗。1956 年年底劉耀同志調任中共交城縣委第一書記,在隨后興起的“大躍進”運動中,面對大煉鋼鐵和抓好農業(yè)生產出現(xiàn)勞動力緊張的情況,他深入調查研究,傾聽群眾呼聲,在全縣范圍內組織開展全民大辯論,既批判右傾保守思想,又防止單打一、片面性,發(fā)動群眾依靠群眾挖掘勞動潛力,合理分配勞力,爭取鋼鐵、糧食兩豐收。交城開展全民大辯論挖掘勞動潛力的做法受到了省里的肯定,《山西日報》在頭版頭條位置以醒目標題予以報道,并配發(fā)了社論,推廣交城大辯論的經驗。
1958 年10 月和順、左權兩縣合并,還叫和順縣。劉耀同志調任和順縣委第一書記。他仍然是悉心領會上級精神,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在“上情”和“下情”的結合中推進工作。他在寒王公社調研總結出了該社解決勞力不足的六條經驗:一是合理規(guī)劃;二是縮減后勤人員,在非生產勞動方面抽男補女、抽強補弱;三是改良工具,提高勞動生產率,節(jié)省勞動力;四是發(fā)揮輔助勞力作用;五是精減管理人員;六是機關單位包種土地。借鑒寒王公社經驗,他把科學地組織和使用勞動力作為做好全年工農業(yè)生產的關鍵措施,在全縣推廣,避免了1958 年一度出現(xiàn)的手忙腳亂難于應付的情形。《山西日報》介紹了和順這方面的經驗。劉耀同志在城關公社科舉村調研時,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奮戰(zhàn)兩年改變面貌后進變先進的典型。他決定以科舉村為榜樣,在全縣范圍內開展“窮區(qū)趕富區(qū)、災區(qū)趕豐產區(qū)、落后趕先進”的“三趕”活動,同時開展“開發(fā)山區(qū)資源,發(fā)展多種經濟”的活動。這兩項活動調動了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取得了顯著成效。1959 年9 月山西省委第十二次全體(擴大)會議收到劉耀同志以縣委名義寫的報喜信,省委加寫了一段很長的批語,以會議文件印發(fā)給與會同志學習。
1960 年3 月劉耀同志擔任中共汾陽縣委第一書記。他在下鄉(xiāng)調研中發(fā)現(xiàn)賈家莊是個好典型,悉心培養(yǎng)指導積極向面上推廣向上級匯報。在幸福公社冀村管理區(qū)調研時他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實行“三包一獎”改變落后面貌的好典型。冀村原本是一個因管理混亂而聞名全縣的“老大難”村,后來在縣委工作組的幫助下,制定并實行了“包產、包工、包投資、超產獎勵”的管理制度,調動了干部群眾的積極性,細收細打,包產超產,改變了落后狀況,取得了可喜成績。1960 年9 月鄧子恢副總理到汾陽視察工作,劉耀同志匯報了冀村這個典型,得到鄧副總理的肯定。隨之,《山西日報》以“三包一獎促細收 細收細打促超產”為通欄標題推出冀村經驗,省委加寫按語要求各地普遍推行。之后《山西日報》連載了冀村經驗,配發(fā)了4 篇社論?!度嗣袢請蟆芬厕D載了《山西日報》的報道,將冀村“三包一獎”的經驗推向全國農村。
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查閱了一些資料,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文革”前劉耀同志擔任縣委書記期間,光是省委以正式文件批轉他的調研報告或工作匯報,就有1959年9 月4 日批轉的《和順縣委報喜信》、1960 年4 月13 日批轉的《和順縣松煙公社七里灘管理區(qū)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經驗》、1960年12 月10 日批轉的《劉耀同志關于深入食堂解決生活安排問題給晉中地委的報告》等數(shù)篇。加上前面提到的毛主席選中他的文章、省委加寫按語報紙上推出他的經驗等等,不難看出劉耀同志思想敏銳、工作上進,是一個善于把上面的精神和下面的實際結合起來,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的領導干部。
劉耀同志在實際工作中又比較穩(wěn)健,不片面、不跑偏、不極端。也許是他用全局思維和超前思維在一些務虛和典型方面創(chuàng)造經驗贏得領導的好感,從而在實際工作中把握全局求實務實能夠得到領導的理解和諒解;也許他只是秉持本性率性而為,上級領導知人善任適度把握,默認包容了他的一些“不合時宜”。1958年“大躍進”的時候,他一方面考慮如何合理調配勞力爭取鋼鐵和糧食雙豐收,在這些難點問題上創(chuàng)造經驗;一方面又盡量減少浮夸虛報,減少人為損失。在全民大煉鋼鐵的緊張時刻,上級要求每天晚上10 點前上報當日的上馬勞力和鋼鐵產量,他安排縣委辦公室的同志悄悄打聽其它縣的情況,不爭先別墊底,把握到中下游水平。在到處放“衛(wèi)星”虛報糧食產量的情況下,他堅持實事求是,頂撞了上級,保護了群眾利益。陶魯笳書記風輕云淡地批評了幾句就過去了?!拔母铩焙笃?974 年他二次復出擔任洪洞縣委書記,當時山西正在深入貫徹全國北方地區(qū)農業(yè)會議精神,回答“一年不行,兩年不行,三年行不行?四年五年總可以了吧!”的問題。各縣都在“批林批孔學大寨,大干快上趕昔陽”。這年11 月份省委在昔陽縣召開全省農業(yè)學大寨會議,讓各縣回答“四年五年總可以了吧!”的問題,向省委交賬。會議期間,省委第一書記王謙問劉耀同志:“洪洞今年畝產多少?”劉答:“397 斤。”王謙書記問:“差3 斤為什么不報達《綱要》了?”劉說:“1 畝加3 斤,全縣就是個大數(shù)字?!碑斈昝飨鞒种贫ǖ摹掇r業(yè)發(fā)展綱要40 條》規(guī)定:以縣為單位,用12 年時間,黃河以北農業(yè)地區(qū)糧食畝產達到400 斤,黃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qū)達到500 斤,長江以南地區(qū)達到800 斤,分別稱為“達綱要”“過黃河”“跨長江”。達《綱要》是北方地區(qū)縣委書記們孜孜追求的目標。劉耀同志實事求是不圖虛名,獲得了王謙書記的好感,后來在一個場合王謙書記說:“劉耀是個老實人,差3 斤也不報達《綱要》?!?/p>
一個是汾陽縣賈家莊村。早在1952 年,賈家莊村黨支部書記賈煥星就帶領19 戶農民辦起了汾陽縣平川地區(qū)第一個初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創(chuàng)造了“百把镢頭鬧革命”的先進事跡,1954 年賈煥星被評為山西省勞動模范,賈家莊被定為全省十個合作社試點之一。1960 年3 月劉耀同志擔任汾陽縣委第一書記后,多次到賈家莊調研指導,研究問題,總結經驗。他發(fā)現(xiàn)賈家莊在前任支書賈煥星帶領辦好合作社的基礎上,繼任黨支部書記宋樹勛又帶領社員堅持以糧為綱全面發(fā)展,做出了新的成績。一是大力發(fā)展農業(yè)機械,群策群力,土洋并舉,因陋就簡,用邊學、邊造、邊試、邊改的方法,制成一部玉米脫粒機、5 部五谷脫粒機,實現(xiàn)了脫粒機械化。二是挖渠排堿,糧食連年增產。三是搞起了馬車運輸,多種經營全面發(fā)展。農民“有吃有喝有瓦房,揚眉吐氣新氣象”。他多次召開縣委會議研究總結推廣賈家莊的經驗,在賈家莊管理區(qū)召開現(xiàn)場會議,提出在全縣推廣賈家莊大搞脫粒機械化、促進“三秋”工作的經驗。在全縣召開經營管理工作會議、干部參加勞動會議,進一步宣傳推廣賈家莊的經驗。一次省委陶魯笳書記到汾陽調研,劉耀同志陪著到賈家莊詳細考察,走進村集體辦的公共食堂時,陶魯笳書記抬手指著食堂門口貼的對聯(lián)說:“你們看,‘巧做千家飯,溫暖萬人心’,寫得多好??!”隨后劉耀同志將賈家莊的事跡和經驗寫成書面材料,向地委、省委做了匯報。不久又在省委工作會議上介紹了賈家莊的先進事跡。賈家莊逐漸成長為山西省農業(yè)戰(zhàn)線上的一個先進典型。1960 年9 月國務院副總理鄧子恢到汾陽視察工作,劉耀同志重點安排到賈家莊察看。他陪同鄧副總理詳細考察了賈家莊的“三秋”工作,參觀了食堂、幼兒園、飼養(yǎng)場、糧倉,同干部社員進行座談。鄧副總理對賈家莊的工作十分滿意,盛贊“賈家莊不愧為是農業(yè)戰(zhàn)線上的一面旗幟”。劉耀同志在汾陽縣工作了5 年零4 個月,一直對賈家莊這個典型高度重視悉心指導,賈家莊不斷做出新的成績,創(chuàng)出新的經驗。1965 年5 月,賈家莊被國務院樹立為“全國農業(yè)機械化十桿旗”之一。這年7 月,劉耀同志離開了汾陽,跨地區(qū)到晉南擔任了臨猗縣委書記。賈家莊人不負各級領導的厚望,踔厲奮發(fā)與時俱進,60 多年來一直走在時代前列,不斷獲得國家級榮譽,2020 年被評為“中國全面小康鄉(xiāng)村振興十大示范村鎮(zhèn)”,成為少有的“常青樹”典型。
第二個是河曲縣小五村苗混瞞戶包治理小流域典型。劉耀同志1978 年底調任忻縣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1980 年他到河曲縣調研指導推行農業(yè)生產責任制,發(fā)現(xiàn)該縣舊縣公社小五村大隊黨支部書記苗混瞞思想解放,帶領社員率先推行了農業(yè)生產責任制,還提出戶包治理小流域的想法。劉耀同志五十年代當縣委書記時就創(chuàng)造過依靠合作化大規(guī)模開展水土保持工作的經驗,一生對治理水土流失十分重視。他敏銳地意識到,隨著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建立,水土保持工作出現(xiàn)了新情況,過去由集體組織小流域治理的做法,已經不適應了,需要提出新辦法。他回到地區(qū)后安排有關部門進行專題調研,總結基層群眾實踐中的新經驗,提出解決問題的新辦法。在以后的調研中,時任行署水利水保局局長孫博源發(fā)現(xiàn)和總結了苗混瞞以戶承包治理小流域的新鮮經驗。小五村有一條新堯溝,長5 華里,總面積250 畝,原有耕地24 畝,全溝僅有1 棵樹。在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前,苗混瞞帶領社員對該溝進行了初步治理,投工700 個,投資2000 元,修了2 畝地,打起了2 座小壩的基礎。實行農業(yè)生產責任制后,新堯溝的治理工程組織不起來了。在這種情況下,苗混瞞不忍心工程半途而廢,在1981 年5 月,主動向公社提出要戶包治理這條溝。當時戶包治理小流域在全國沒有先例,舊縣公社黨委同意他家庭悄悄承包治理,受益分成。后來補簽了合同,確認自愿承包,受益分成,長期經營,允許繼承等內容。苗混瞞全家6 口人,4 個勞動力,天天早出晚歸,中午帶飯,揮汗大干。經過一年多的辛勤勞動,溝里已打起4 座小壩,平整出土地35 畝,育苗2 畝,栽植經濟林55 畝。1982 年,他把全家的口糧地、自留地38.5 畝退給了集體,光在承包治理的新堯溝生產糧食6200 斤,加上瓜、果等總收入達到2700 元。這在當時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孫博源局長將苗混瞞的事匯報到地區(qū),建議批轉河曲縣的報告,推廣苗混瞞的經驗。當時政策上有兩個問題需要明確:一個是收益歸屬問題,另一個是承包期限和能不能繼承的問題,不解決這兩個問題,群眾不放心,戶包治理小流域很難大面積推開。孫博源局長找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反復商量,大家認為上級沒有這方面的政策規(guī)定,地區(qū)正式行文表態(tài),刪掉這方面的內容比較穩(wěn)妥。但是刪了這方面的內容批文就沒有意義了。1982 年6 月底的一天,分管農業(yè)的劉毅副專員帶著孫博源局長找劉耀專員匯報這個情況,劉耀專員又找來地委分管農業(yè)的閻廣洪副書記一起研究,幾個人一致認為小五村的經驗有創(chuàng)新、有實效,破解了農村實行責任制后水土保持工作的難題,應該大力推廣。他給孫博源局長說:“部門意見不一致,就由行署直接批吧。部門的權威性也不如行署,出了問題我承擔責任吧?!? 月3 日,劉耀專員簽發(fā)了忻地行發(fā)(1982)64 號文件,批轉了《河曲縣人民政府關于舊縣公社試行專業(yè)戶承包治理小流域的報告》,并決定由劉毅副專員具體負責,盡快在全地區(qū)推廣戶包治理小流域經驗。后來地委行署又召開一系列會議推進這項工作,戶包治理小流域在山區(qū)縣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起來,成為忻縣地區(qū)工作的一大亮點。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了這項工作,在全省山區(qū)縣進行推廣。1983 年7 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到忻縣地區(qū)視察工作,聽取了戶包治理小流域情況的匯報,給予充分肯定。1985年6 月胡耀邦同志又乘坐直升飛機對偏關縣小流域治理進行了視察。1984 年,“專業(yè)戶承包小流域治理”被寫入中共中央一號文件。后來黃河中游七?。▍^(qū))二市(青、甘、寧、晉、陜、蒙、豫、京、津)在河曲縣召開了水土保持經驗交流會。由忻州地區(qū)首創(chuàng)的這項工作在全國25 個省市自治區(qū)普遍推廣。
1960 年,劉耀(前排左四)調任汾陽縣委第一書記時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