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文成 by Wu Wencheng
(臺灣鹿野苑藝文學會會長)
佛教又稱像教即指像法之教化的宗教,特別強調(diào)了其運用圖像雕塑轉(zhuǎn)化經(jīng)文教義的一種傳播教育方式。因此在世界范圍內(nèi),佛教造像尤為豐富。隨之而來的佛教活動相關(guān)的建筑顯得尤為特別,諸如寺院、塔、經(jīng)幢及石窟等,其中石窟寺是與佛像結(jié)合最為緊密的一種建筑。
佛教提倡遁世隱修,僧侶們會選擇崇山峻嶺的幽僻之地開鑿石窟以做修行之用。大量集中開鑿的石窟形成佛教建筑中獨具特色的一種建筑。印度佛教石窟寺的格局以阿旃陀第1 窟為例(圖1),一間方廳為核心,周圍是一圈柱子,三面鑿幾間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禪室,后室供奉佛像,窟外為柱廊。石窟本質(zhì)上是以教徒修行、弘揚傳播佛法為目的的場所,所以將佛教的文化轉(zhuǎn)化成為整個石窟的重點,其中在石窟中主要的位置都成為佛像主尊或佛塔的供奉處。
比如,印度阿旃陀石窟的僧房窟中共有21 個,在中廳正壁的正中向內(nèi)增開一間多數(shù)為前后兩進佛堂,在其中雕鑿莊嚴的石雕佛像。大部分僧房有許多裝飾,在中廳的頂部和回廊的外側(cè)壁畫滿了壁畫,正門里外和回廊列柱面都有細致繁復的浮雕而成了富麗堂皇的佛陀壁畫世界。唐代名僧玄奘在印度曾經(jīng)拜訪這里,他寫道,“爰有伽藍,基于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閣層臺,背巖面壑”。另外是塔堂窟,即在石窟中雕鑿出石塔,用于存放僧侶的舍利遺骨。塔基正面開出大龕,龕內(nèi)刻主尊佛像,主尊佛像和塔身連為一體,占去塔身正面絕大部分。不同的塔堂窟,所雕鑿的佛像不同,比如阿旃陀第19 窟(圖2)將釋迦牟尼作為崇拜的主要對象,安置在窟內(nèi)三層傘塔的正面及其他位置。第26 窟規(guī)模龐大,石窟的正殿側(cè)面有大面積的浮雕,都是關(guān)于佛傳故事,或佛本生故事的內(nèi)容,雕刻細致華麗。這兩類石窟都是圍繞僧伽信眾修行需要而雕鑿在山體巨石之中,并連同佛像渾然天成。從石窟的開鑿與裝飾與使用都是基于佛教僧侶修行為本體。
圖1 阿旃陀1窟平面圖
圖2 阿旃陀19塔廟窟
圖3 阿旃陀26號窟高浮雕
圖4 阿旃陀石窟第1窟 手持蓮花的菩薩
印度古代雕塑與繪畫混合運用裝飾來裝飾洞窟的手段非常豐富。洞窟建筑空間進深很大,光線也很暗,雕塑壁畫的顏色不容易被氧化破壞,現(xiàn)在看起來也十分的鮮艷,可謂琳瑯滿目。阿旃陀石窟的雕刻從題材上分佛教造像和裝飾紋樣。早期沒有直接雕刻佛像,中后期雕像,規(guī)模擴大,人物的刻畫更加細膩精巧,形態(tài)也更加優(yōu)美。如26 窟(圖3)中的佛陀降魔和涅盤、6 窟中的釋迦牟尼像。而第17窟的釋迦牟尼像,以及布滿窟內(nèi)四壁的佛傳、佛本生故事等更是精彩絕倫。
阿旃陀石窟中的壁畫保存很多,水準也極高,被稱為印度古代繪畫的寶庫(圖4)。印度古代工匠窟內(nèi)平整的巖石面上先作兩層草泥涂層,砑光泥層表面涂白灰漿,然后用水溶膠調(diào)和礦物顏料作畫。壁畫題材的分布也十分有規(guī)律,在前廊正壁和列柱畫佛像和菩薩像,中廳四壁主要畫佛傳和本生;天花板畫各種紋飾、人物、動植物和幾何圖形。為了弘法在讓眾多的信眾能了解經(jīng)文典籍的內(nèi)容,將其圖像畫雕塑化是最為方便的手段之一。它雖然取材于佛的生平事跡,但卻如實地反映了當時印度古代宮廷生活和社會風貌。壁畫和雕刻的優(yōu)秀藝術(shù),不僅對后來印度的美術(shù)產(chǎn)生了巨大作用,而且對東方佛教所曾傳布的國家和地區(qū)也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印度的宗教建筑中的洞窟寺,由于依附于山體巨石,主要手段是雕鑿,從單體的洞窟來說基本屬于軸心對稱(圖5)。阿旃陀眾多的石窟無論是僧房窟還是塔堂窟的布局大多為軸心對稱開鑿。方形廳堂,對稱的柱子,對稱的回廊,在軸線上中央雕鑿佛像和佛塔(圖6)。處在如此的建筑空間里讓人感受到宗教莊嚴肅穆的宗教氛圍。在洞窟寺建筑空間的對稱安排上,對應配置雕鑿的浮雕圓雕等組群的布局,往往也是對稱性出現(xiàn)的(圖7)。雕塑依附于建筑,通常在傳統(tǒng)古建筑里幾乎都是對稱性的布局,最為典型的就是紫禁城,以及許多寺廟道觀建筑群落與之相配合的各種造像自然也是以成對成雙的樣式分布其間。如紫禁城前華表雙柱,太和殿前雙獅子,以及附著在殿頂?shù)耐呒瓜扇?、鴟吻瑞獸也都是依照建筑軸心線對稱性出現(xiàn)。而在佛教洞窟寺以及摩崖石刻里就更是如此,常常出現(xiàn)一佛二菩薩,二力士,四天王,等具有對稱性數(shù)量的造像群落出現(xiàn)在龕窟佛洞里。
圖5 阿旃陀6號窟
圖6 阿旃陀11窟
圖7 阿旃陀19窟平面圖
圖8 阿旃陀石窟第20窟
圖9 巴米揚大佛毀壞前后
圖10 茗山寺風化殘跡
印度古代建筑、雕刻和繪畫之大成,融三者于一體,阿旃陀石窟作為最古老的佛教建筑石窟寺之一,成為后世的傳播佛教石窟的源泉之一。中國佛教建筑是隨著佛教傳入而發(fā)展起來的。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而后,發(fā)展出具有中國佛教藝術(shù)的石窟。從北方龍門石窟、莫高窟、云岡石窟、麥積山石窟,到南方的大足石刻、安岳石刻無不讓人感受到佛教石窟建筑與雕塑造像的大美。
歷經(jīng)歲月滄桑,當今天的我們面對這些古老的石窟建筑以及雕塑遺存,就會擔憂著它們未來的命運(圖9)。祖先的遺產(chǎn)是人類共同的藝術(shù)瑰寶,注視著世間往來的無數(shù)眾生,其自身也終將會隨著人間紛爭與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消亡,但無論如何,石窟建筑與石窟雕刻都是一抹最為燦爛的存在(圖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