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者/李秀勤、朱尚熹 文字整理/朱尚熹、李秀勤
《觸覺凹凸系列之一》漢白玉 作者:李秀勤 1993
(續(xù)上期同名文章)
朱尚熹:李老師的當代藝術成就碩果累累,是我國當代雕塑先鋒性代表人物之一。接下來我們要關心的話題就是“您從哪里來”和“您往哪里去”,即您所受到的教育背景,以及您的近期新作。李老師您今天的成就與您幾十年如一日地探索與堅持密不可分。同時,您所受到過的雕塑教育肯定對您的藝術之路有著重要的影響。您是文革后78級進入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的大學生,是國美在文革后招收的首屆學子,屬于精英的一代,再加上國美雕塑的實力和影響力,從那里走出去的都是很優(yōu)秀的藝術家。后來您又留學英國,在英國學習雕塑,并拿到了碩士學位。我個人對英國雕塑學派比較感興趣,是因為他們真的影響了世界當代雕塑的進程,而且當紅的世界大師云集。從亨利·摩爾以后,安東尼·卡羅為首的“英國雕塑新一代”活躍在60年代,再往后以安東尼·格姆雷、托尼·克拉克、安尼施·卡普爾、理查德·迪肯等人組成的“英國新雕塑”活躍在80年代,我相信您在英國留學期間,英國的現(xiàn)當代雕塑氛圍對您是有影響的??梢赃@么說,您有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雕塑血統(tǒng)。請談談這方面的情況。
李秀勤:我82年7月份畢業(yè)以后就留校了。但是不幸是我得了一場病,影響到眼睛一個時期看不見,腿出了問題,為之還休養(yǎng)了近一年。84年恢復以后不清楚做什么,就到杭州大學外語系進修英語。在這期間我結識了幾個搞機械的同學,在他們廠里發(fā)現(xiàn)一大堆金屬廢料,很受感動,我就思考要做點什么。金屬焊接雕塑我也沒看過多少,什么資料也沒有。我總感覺這材料可以做點什么東西,就動起手來做了《馳騁》《原生與齒輪》《追趕時間的人》等等二十幾件金屬焊接作品。1987年,我們學校有一些國外交流項目,上海領館英國文化參贊到我們學校里來,通過校外辦面試一些青年教師,面試中,英國文化參贊就看到了我那批焊接雕塑。他說,我看你可以到英國去跟安東尼·卡羅學習。我問,誰是安東尼·卡羅?我不知道!他說,你去圖書館查,應該有他的畫冊。結果在圖書館,我也沒查到,他說卡羅是世界著名金屬焊接雕塑家,你跟他學習肯定有收獲。他把我的資料拿回去以后,為我爭取一個機會。其實,當時他來面試的時候,并沒有雕塑專業(yè)的項目,我能夠去英國,就是他回去給我爭取的。88年底我就去了英國。
朱尚熹:哦!
李秀勤:去了以后。我看的第一個展覽,就是安東尼·卡羅的大展。在倫敦當代美術館里,兩個大廳都是他的作品,那個展覽真是太大了。我看了以后,很震撼。我覺得真是太幸運了,我可以很好地向他學習。之后,又看了很多很多的展覽,一個一個接著看。倫敦確實是當代藝術中心,展覽不斷,都是國際性的。我看的第二個展覽就是亨利·摩爾的大展。之后,瑞查德·朗,瑞查德·迪根,安得姆·基輔,戈姆雷等等各種當代藝術展。我連續(xù)看了半年的展覽,絕大部分都是現(xiàn)當代藝術。安東尼·卡羅,其實屬于一個現(xiàn)代主義雕塑家,在英國上世紀70年代,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藝術家,是具有世界標志性的金屬焊接雕塑家。他屬于現(xiàn)代主義,不屬于當代藝術家。
朱尚熹:嗯。
李秀勤:我留學英國,先在Sladefine art academy of UC L.倫敦大學斯萊德美術學院,這是一年的文化交流項目。之后又獲Fine art academy of Metropolitan of Manchester,曼徹斯特大都會美術學院獎學金,攻讀碩士學位,導師是:Keith Brong。在英國學習期間,安東尼·卡羅也給我們上過課,給我們辦過多次金屬焊接雕塑講座。我受教育很大,學了很多的東西,也做了一些金屬焊接雕塑。以后。我就放棄了金屬焊接。因為我覺著,在歐洲金屬焊接雕塑已經是非常完美成熟的創(chuàng)作方式,并具備了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每個美術學院均有很成熟的金屬焊接雕塑工作室,但是對于一個藝術家的個人創(chuàng)作來說,我覺得還不夠。我應該以自己的方式,一種最適合表達我個人體驗的方式來做我自己的作品,什么方式我自己也不知道。但是,我還是做了一個很大的一個決定,放棄金屬焊接雕塑。
朱尚熹:嗯。
李秀勤:在英國的碩士研究生期間我研究的是當代藝術。畢業(yè)以后,我在英國又呆了一年,去考察了歐洲多國的美術館,博物館,看了大量的當代藝術展,博物館和文化遺址。
朱尚熹:嗯。
李秀勤:我回國之后,有人問我,秀勤你在英國學習三年,學到了什么?這個問題我也問自己,思考了很久,我覺著在英國學習的三年最大的收獲是,學習了如何判斷和思考藝術,如何感知日常,以及如何進入我的個人創(chuàng)作之路,這就是三年當中最大的收獲。我思考,如何開始自己的藝術實踐?約瑟夫·博伊斯是我非常佩服的藝術家之一,他的生命記憶、遭遇創(chuàng)造了他的藝術,創(chuàng)造了他的藝術表達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社會雕塑”的概念。如是,我經常問我自己,在我的生命當中,我最關注的是什么?眼疾的記憶像影子一樣跟隨著我,盡管我的眼睛已經恢復,但是我還是時常擔心,擔心眼疾復發(fā)。每天早晨起床之前,我都要把手掌伸出來,看看五個手指邊緣線是否清晰,如果不清晰的話,我的眼睛就是有問題了,如果清晰的話,我就很放心,許多年來是我的日常動作。得病期間,我有一個月時間是看不見的,非常痛苦的記憶,永生難忘。
朱尚熹:哦!
李秀勤:我們經常說美術是視覺藝術,這是個非常明確的概念。我就想那些視覺功能喪失的人,是不是他們就不能夠感知這個世界和藝術了?藝術是研究生命形態(tài)的學問,是關于生命的藝術,創(chuàng)作是與生命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人的視覺沒有了,生命還在,那藝術就沒有遠去。我的生命記憶與藝術實踐就這樣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這樣,很自然地想到了盲人的生活方式,感知世界和他們學習方式和途徑,那么就聯(lián)系到了盲文。盲文是凹凸觸摸文字,凹凸是雕塑的基本語言元素,這就是我創(chuàng)作的緣起。應該說我的創(chuàng)作起點是從英國回來后的第一次個人展,“觸覺·凹凸藝術展”,那是在1993年4月10日,就在我們學校圖書館展出。
朱尚熹:好。
李秀勤:觸覺凹凸概念是我藝術創(chuàng)作其中的一條主線。在2000年的時候,我在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做訪問學者,獲得一筆基金,創(chuàng)作做了《開啟秘密》,被劈開的圣海倫火山石,宛如一頁頁被翻開的天書,植入銅質盲文的凹凸形態(tài),散落在校園圖書館的草坪上。在2013年,就是我93年的首次個展20年之后,我在杭州錢江市民中心做了《觸摸藝術傳遞能量——李秀勤雕塑二十年》個人作品巡回展。在展覽的過程中,一個1993年與我合作過的盲童,當時他15歲,20年后他又來到展廳,我們共同創(chuàng)作了《觸象——給平等一次機會》,我們互相做泥塑頭像,他是盲人,靠觸摸來做,我也以同樣的方式閉著眼睛做。
“觸覺.凹凸”展覽現(xiàn)場 1993年4月
李秀勤《舌尖下的中國》裝置(局部)白瓷、燈光 2021
李秀勤《舌尖下的中國》(100個餃子)裝置、白瓷
李秀勤《舌尖下的中國》(局部)裝置、白瓷 2021
朱尚熹:嗯。
李秀勤:“餃子”是我去年的作品,在杭州人可藝術中心做的一次個展。包餃子是中國人的日常,這個大家都很熟悉,所以取名為《舌尖下的中國》。餃子的這一件作品是“觸覺·凹凸”“觸象——給平衡一次機會”系列作品的延續(xù)和拓展。觸覺,其實在我們生活當中與我們的生命痕跡是有著緊密關系的。
朱尚熹:嗯。
李秀勤:在這些作品中我很注重觸覺一次性完成的感覺,就是書寫的那種一次性。比如我的作品《推云》就是觸覺的一次性就把你生命“力”的痕跡“植入”所留下的形態(tài),這是我想要的。這是觸覺非常根本的一種東西,你感知到了它,你又留下了痕跡?!渡嗉庀碌闹袊分械奶沾娠溩佣际俏矣H自包的,每一個都留下了我的生命痕跡,每一個都是生命力爆發(fā)的紀念。每一個餃子里面都裝了燈,這就是一個轉換。物質轉換到精神,從物質轉化為一種靈性的釋放。以上就是從1993年《觸覺·凹凸》系列,發(fā)展到今天的一個流變或者是轉化。
朱尚熹:好。
李秀勤:關于《一部推拉學》,應該說它和我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金屬焊接雕塑有了接續(xù)。我剛才說了,到了英國一年以后,我放棄了金屬焊接雕塑。但是,我認為金屬焊接可以進入教學課程,卻不是我的個人創(chuàng)作方向。93年我做了兩件事,一個就是我的《觸覺·凹凸》個展;第二件事就是開金屬焊接雕塑課(協(xié)助邁克萊恩斯)。在當時我認為教學和個人創(chuàng)作是分開的。那么到了2012年,我又開始做金屬的了。因為有一天我在金屬廢料場遇到一臺廢棄的挖土機,我被它的那種具有滄桑歷史感的姿態(tài)感動了,就安排現(xiàn)場的氣割工人切割分解,我留下了八塊挖土機的部件,拉到我的工作室。工作了近半年,在每一塊部件上植入盲文《推拿學》的不同章節(jié)。其內容就是關于保健、治療,關于人的身體上的穴位以及如何推拿。這件作品在濟寧美術館展出的過程中,我和助手一道,使用手工宣紙、墨進行拓印。我非常喜歡“拓”字義的多重內涵。其實我的“拓”不是傳統(tǒng)的一絲不茍拓印原作的概念,我是在“拓印空間”將三維雕塑的360度展開,釋放出“破繭化蝶”的意境。
朱尚熹:這件作品我非常喜歡。在此我要提示兩點值得注意,首先是關于這組作品。您等于沿用了書法中的宣紙、墨水并延伸到拓片,并以此為媒介將靜態(tài)的鋼鐵雕塑植入了行為和時間過程,同時還與您先前的盲文點又聯(lián)系起來,為冷血的鋼質注入了生命的關懷。整個作品是活的!厲害!我要說的第二點,那就是您提到將金屬焊接作為課程與你自己的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分離的思考,是非常正確的事情。這不是一般的認知那種教學與創(chuàng)作兩張皮的處理方式,而是一個經過思考的,并且符合美術史學理的安排。金屬焊接課就像您說的是屬于具有現(xiàn)代主義雕塑性質的課。雕塑進入現(xiàn)代主義具有里程碑價值,體系成熟,作為后現(xiàn)代(當代藝術)的前端,作為現(xiàn)代主義雕塑語言的基礎教學絕對是有意義的。但是,您并沒有全盤照搬西方的金屬焊接,而是植入了書寫這種具有當代藝術意味和本民族傳統(tǒng)基因的要素。實際上,您為青年雕塑學子提供了進入當代雕塑的通道。而您自己的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則在后端,在當下。我們經常說現(xiàn)當代,其本質上是現(xiàn)代的,后現(xiàn)代也是在現(xiàn)代主義基礎上的延伸。您指導學生首先要掌握現(xiàn)代主義的基礎,再進入當代創(chuàng)作,這樣其路子會走得踏實而堅定。否則,所謂“當代”也是軟弱的,沒有根基的。
李秀勤:我覺著藝術創(chuàng)作宛如一棵大樹,有它的根系,主干,也有分枝。如果沒有深厚的根系,堅強的主干,沒有茁壯的分枝葉茂,就沒有接受能量的機體,很難強大起來的。它需要吸收陽光、空氣,就像我們藝術家吸收歷史,政治,文化各種各樣的信息、知識。但是所有的這一些,都需要個人的主體、機體進行消化、進行轉化,轉換為自身的能量.....
李秀勤《觸象——給平等一次機會》1
李秀勤《觸象——給平等一次機會》2
上圖:李秀勤《觸象——給平等一次機會》3
下圖:李秀勤《觸象——給平等一次機會》4
朱尚熹:您剛才談到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就是說通過在英國的學習,最后還是要落實到您講到的當代藝術,這是一個最最核心的問題。英國那些雕塑家,比如安東尼·卡羅的東西,還是處于現(xiàn)代主義狀態(tài)。要成為當代藝術家,一定要跟自己的生命狀態(tài)結合起來,您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您在我國當代雕塑領域的影響力是無容置疑的。
朱尚熹:李老師,看了您的作品和追求當代藝術的軌跡,我實在感慨。我們今天的當代藝術也好,當代雕塑也好,應該可以比較自信地與西方的當代藝術平等對話了。全國的當代雕塑狀態(tài)您也是很清楚的,而且您也有一個國際視野。請問您是怎么看我的觀點的?
李秀勤:當代藝術,它就是發(fā)生在我們今天,就在當下,我們與西方應該在一個平臺上進行實踐。在日常中的生存狀態(tài),對當下日常的一種認知是什么?你是如何的思考和實踐?這是很重要的。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是當代藝術家展示自我創(chuàng)造性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展示自我的創(chuàng)造性和差異性。
朱尚熹:李老師請問您參加過威尼斯雙年展嗎?
李秀勤: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我參加過。
朱尚熹:我關心的是我們的威尼斯雙年展的國家館找過您嗎?
李秀勤在“一部推拉學”展覽現(xiàn)場
李秀勤:沒有,沒有。
朱尚熹:這就是我要關注的問題。我們的現(xiàn)當代藝術進程與改革開放同步,剛剛開始時,我們確實有過學習西方,跟班西方的階段,但是好賴也歷經40余年的發(fā)展與演變了。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當代藝術家們都在各自的狀況中上下求索。最值得心里踏實的是,我們除了有屬于自己的生活境遇與日常之外,我們還有一座無限豐富而強大的傳統(tǒng)文化寶庫在為我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研究提供著源源不斷的能量,加上我們的勤奮與智慧。所以我認為,中國的當代藝術在加速蛻變。一大批獨具中國特色的當代藝術家成長起來。您是在第一梯隊中,是我們當代藝術的驕傲。后續(xù)者也很富有生機,我已經發(fā)現(xiàn)許多70后,80后的青年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很具有國際風范,其水準也完全可以平視西方。但是遺憾的是,我們的展覽機制和推介機制并沒有將中國當代藝術的真實狀態(tài)反映出去,官方與民間兩個層面都做得不夠,所以我們的當代藝術只是在自說自話。誠然,在國際大展中確實也有中國人的身影,但是幾十年如一日,就那幾位熟悉的面孔在代表著所謂的中國當代藝術。您說的當下狀態(tài),即我們今天當代藝術的當下狀態(tài),外界全然不知。這樣的局面很容易造成中國當代藝術是靜止不動的印象,其實并不是那樣。所以我要說,我們的展覽體制,藝評界,策展界應該加油,增強國際視野,加強國際聯(lián)系,向外界傳遞一個真實的中國當代雕塑當下現(xiàn)狀。
李秀勤:對,我同意您的觀點。
李秀勤在拓片
《一部推拿學》之一 金屬焊接 110×70×60cm
《一部推拿學》之二 金屬焊接 95×65×60cm
《拓——一部推拿學》之四 宣紙320×220cm 2021
《拓——一部推拿學》之十五 宣紙 2018
《拓——一部推拿學》之八 宣紙160×160cm 2018
朱尚熹:李老師,咱們最后就今天的對談做一個總結吧。通過咱們上面的對話,我試圖找到您對當代雕塑的內涵表述,試圖發(fā)現(xiàn)您對當代雕塑的解釋?,F(xiàn)當代雕塑到底是什么東西?我好像可以找到這樣一些關鍵詞,即當代雕塑是觸覺的,是隨機生發(fā)的,是日常過程的,是時空的,是材料的,是身體運動的,是生命能量的,是在地的,是文脈與社會精神的,是公共性的。對嗎?您能不能概括地描述一下,啥叫現(xiàn)當代雕塑。
李秀勤:其實你已經總結得非常非常好了。你剛才談的都非常到位,我感覺藝術家如何能夠真正地融入社會,在這個融入的過程當中能夠感知到你與這個社會的一種互動關系,以及形式,你想表達的東西是什么?
朱尚熹:互動的話,是不是公共性的問題?
李秀勤:真正的公共性是什么?作為一個藝術家,真正的公共性并不是說我做個雅俗共賞的東西,大家都能接受,不是這個問題。而是你提出了一個大家真正關心的,社會關注的,存在著的社會問題、共性的問題。
朱尚熹:但是剛才您也說了,書法這個東西,這是體驗性,這個體驗性沒有公共性,這是很個人的問題,這是什么意思?
李秀勤:我覺得是這樣的,我們說書法,從這個傳統(tǒng)的來講,它具有實用性功能。我們寫出字來,需要別人認識,做思想交流之用,這有它的公共性。但是你作為個人的書寫,當書寫性和你生命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時候,我覺得它就是很個人化了。
朱尚熹:對,我贊成這個說法。
李秀勤:還有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我覺得它也是非常個人化的。
朱尚熹:您要這樣子說的話,其實公共性的意義就不是很大了。
李秀勤:公共性的價值到底在哪里?我認為是藝術家就用你個人的特殊方式,你能夠,并通過你個人的方式,并不是說你用一個大眾的方式,我要強調的是,以你個人的方式,去喚醒公眾心靈上的共鳴,這個非常重要。我認為,你用的方式不是一個其他藝術家都用過的方式,這里面你喚醒了什么,非常重要。通過你個人的特殊方式,你喚醒了人,給人以心靈上的震動,叫公共性。
朱尚熹:李老師的觀點是對于現(xiàn)當代雕塑的絕佳詮釋,現(xiàn)當代雕塑所面臨的生命問題,互動問題,或者是雕塑跟身體的關系。其實,這個觸及到了雕塑最核心的問題,即雕塑是體驗的藝術,而不是我們辭海上說的是視覺藝術,至少不僅僅是視覺藝術,雕塑是視覺與體驗的藝術。辭海上現(xiàn)有的雕塑概念應該修訂。您剛才對當代性的觀點也很精彩,那就是藝術家要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去喚醒公眾,而不是他人用過的方式。這次訪談,咱們就現(xiàn)當代雕塑的議題談得很深入,我代表《雕塑》雜志和廣大的讀者謝謝李老師!辛苦了!
李秀勤:謝謝!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