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微
在中西方交流碰撞日益頻繁的時代發(fā)展狀態(tài)中,在“開放、合作、共贏”的全球觀理念指導下,以“飲食文化”為切口,打開中西方交流對話的路徑,無疑是可行又有益的嘗試與努力。由呂爾欣編著,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及翻譯研究》便是其中頗為可觀的研究成果。
該書共4個部分,分別從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中西方餐飲語言的差異及原因、中國八大菜系以及中西方飲食文化溝通中的翻譯入手,研究中西方各自的飲食文化及成因,最后,落腳到 “翻譯”這一雙方文化溝通中的關鍵因素的探討與梳理中。
在“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部分,作者從中西方飲食觀念、中西方社會及傳統(tǒng)習俗、中西方飲食對象、中西方烹飪方式4個方面對“差異”進行溯源式探究。中國飲食文化蘊含天人感應的觀念,強調(diào)飲食與自然、審美、養(yǎng)生和諧相合,以“色、香、味、形”作為食物評判標準,兼顧生理需要和心理需求,實現(xiàn)文化熏陶的作用。相對而言,對營養(yǎng)成分及比例,卡路里供給,飲食順序的關注使得西方的飲食理念顯得更精準與理性。在如此觀念影響下,西方飲食的側(cè)重點與心理滿足和精神享受的關系更為疏離,無論做菜還是進食都更“規(guī)范”和“有章可循”。
在餐飲語言的使用上,中西方文化亦有審美意趣上的差別。中國飲食的取名通常包含意趣或祝福,如“雪山蓋頂”“五福拼盤”等,取名方法也多種多樣,如表達頌揚的“萬壽無疆”,表達文化想象的“鳳凰臥雪”,表達歷史典故的“霸王別姬”,表達藝術審美的“烏云托月”等。而西方飲食語言就顯得直率明了,如“炸培根雞肉卷(Deep-Fried Chicken and Bacon Rolls)”。而在中國飲食文化內(nèi)部,受地理環(huán)境、自然氣候、資源特產(chǎn)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域的飲食也各有特色,并分出了不同派別,所謂“八大菜系”。不同菜系的常用烹飪方法,菜品口味,常用食材各有不同,可謂各有千秋。
面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翻譯”便成為彼此對話無可替代的重要橋梁。該書中,作者用近1/2的篇幅探討菜名翻譯的問題。中西方菜名間的翻譯不僅需要嚴格傳達名稱的字面意思,同時還要承擔傳遞內(nèi)蘊文化的功能。為了更好地研究這一問題,作者概括梳理了勒弗維爾與巴斯奈特的翻譯理論、奈達與紐馬克的翻譯理論以及諾德的翻譯理論,并總結(jié)出常用的翻譯原則,如“做法(動詞過去分詞)+主輔料+人名/地名+Style”。有了一定的理論支撐,作者花費大量筆墨列舉冷菜、熱菜、風味菜、湯煲、點心及飲料的中英文菜名翻譯對照,并列成表格,一目了然。
在翻譯過程中,“信達雅”兼?zhèn)涫抢硐霕討B(tài),然而實際操作中往往會出現(xiàn)令人兩難的時刻。例如作者在書中舉例“年糕”的翻譯,“Rice Cake(米糕)”直白明了,可以通過翻譯看出食品原料,易于讓人在食用前有充足的心理預期;“New Year Cake(新年里的糕)”則更側(cè)重內(nèi)涵傳遞,突出“年糕”之“年”的“年味”與喜慶,兩者間征詢外教后最終選擇后者。這一事例也佐證了在將中國飲食文化介紹到異質(zhì)結(jié)構(gòu)文化領域中時,不僅要傳遞“吃什么”“怎么吃”的飲食信息,更重要的是傳遞文化背景和意蘊內(nèi)涵。如此,既可以獲得更多外國友人的心理共鳴與認同,同時也使得飲食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而“走出去”。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及翻譯研究》作為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鑒、作為中國飲食文化研究自身和觀照他者的有益研究成果,從具體菜品、菜品譜系、認知結(jié)構(gòu)與歷史原因等多個方面,對既有文化現(xiàn)象做了總結(jié)、梳理與展現(xiàn),同時也為飲食文化研究的后繼者提供了良有裨益的參考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