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來重讀《初學論說精華》雜釋感悟"/>
文/張中和 吳建萍
(接上期)
《說漁業(yè)》,泛舟煙波,“張網(wǎng)持叉,捕取魚類者曰漁業(yè),業(yè)此者曰漁戶”。沿海最盛者“惟魚”,內地江河,魚類“尤黟”。因采捕沿用舊法,患“獲利之不豐”。作者主張倡建漁業(yè)公司,總結經驗,“以謀推廣”。
《說瓷業(yè)》,“自海通以來,洋瓷充斥”,我國瓷銷反居人后。欲振興唯有改良。“俾(使)質粗者,易為精;式之舊者,變?yōu)樾隆薄?/p>
《郵政便民說》,未有郵政前,公文有“驛遞”。民間書信,私托民局,或商家運貨捎帶,“不便甚矣!”自有郵政專司,“投書一函,納稅無多,寄遞“甚速”,“豈非便民一端乎?”
《說通商之利害》及《服用國貨說》。大利大害,均在通商。彼“以金來我以貨往,利也”;反之“害也”。行文追溯了我國通商,始於“五口之約”?!柏剩ǖ鹊剑┖笊滩荷虉鋈斩唷保隹诓坏秩肟冢娌睿?,“蒙其害者深矣”。為救亡計,當用國貨。坦言輕視國貨,此”自戕(殺)之道也”。處商戰(zhàn)之世,所謂“不戰(zhàn)屈人之兵者,庶幾(差不多)近之”。
《說儲蓄》《救國儲金說》《說兵》,內斂家國情懷,聚之述之相輔。
蜜蜂釀蜜,“以備冬糧”,善持家者,儲蓄“以備意外之需”。(《說儲蓄》)
乙卯之春(1915),上海志士,憤外患之威逼,倡救國儲金說,響應全國。這篇《救國儲金說》成文,當推此際。文曰:“救國,急事也;儲金,義務也”。(我理解是募捐),不是“萬眾一心,庸(豈)有濟乎?”若“財力足”“武力足”,而“猶謂國不可救焉?”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鞍矁扔?,咸恃兵力”。作者建言將“募兵”制,改為“征兵制”。如此,“二十年后,通國皆兵”,也就是全民皆兵的思路。(《說兵》)
《說工》文的結論:“我國工業(yè)不振,故國民生計日艱,而農商亦交受其病”。故而疾呼:“速求變計哉!”
新中國成立前,我所接觸的工業(yè)品,皆冠以洋字:洋布、洋釘、洋襪、洋火……在農村,除洋火偶用外,余皆無力受用。做飯借火是常態(tài)。用蓬草夾借火種,邊走邊吹??梢姟白冇嫛敝y。
新中國成立后才迅速發(fā)展起輕重工業(yè)體系。至今,我國工業(yè)鏈,舉世無二:39個工業(yè)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幾乎所有產業(yè)進入全球前五,多數(shù)深耕產業(yè)進入前三或第一。當然也有短板,不斷攻堅升級,乃為歷史重任。
《說衣服》,“鳥有羽,獸有毛,所以護身者也”。人護身有衣服,富人衣料“帛與裘”;窮人“以布與棉為之”“帛而垢膩(易臟),不如布之清潔”。強調“少不衣裘”。《說棉》,有草本木本之分,“其價廉於絲棉,而功用則過”。
《說菜》,“蔬屬也,其味清腴(肥),勝過梁肉”。鄉(xiāng)人“以佐膳者多矣”。根據(jù)文中描述,冬則“葉碧如油”,春則“花黃如金”,“子以榨油,烹物燃燈”判斷,此菜似指油菜,或稱土油菜,其根葉皆可佐膳。
其實北方鄉(xiāng)村,野菜品種不少,過去農人,多食野蔬?,F(xiàn)今市人,為享口福,而光顧農家樂者多矣。
《說村居之樂》,“茅屋數(shù)椽,疏籬外繞,非鄉(xiāng)村之景象邪”。城市人居此,“必愀然(容色變)”,但空氣清新,“挹(酌)淡蕩之清流”,偶游其間,“襟懷且為之一曠”。若久居,“春聞鳥語,夏聽蟬鳴,秋瞻隴畝之黃云(稻熟),冬賞山林之白雪”,四季景易,“而樂亦無窮乎!”
作者描述的詩意鄉(xiāng)村,顯然是原生態(tài)的牧歌田園之境。難怪唐王維營居藍田輞川,樂此不疲。不過平原之鄉(xiāng),鮮有山水之惠,但較水泥樓林里的喧鬧城市,其利於養(yǎng)生倒是事實。
《說不潔之害》,關注的是個人衛(wèi)生?!靶l(wèi)生之道,首重清潔”。諸如居處、衣服、身體,以至“凡用百品,無污點”,故“病毒不生”,身心健康。尤為幼童,“蓬首垢面,口臭(時無刷牙習慣)衣穢者眾”“非獨見憎,易釀疫癘(惡瘡)”。凡我青少,須“革除此惡習也可”。
至於公共衛(wèi)生,以《學校衛(wèi)生說》為例?!疤幑仓兀回摴仓?,是謂之無公德心”。為保持公共健康,保持空氣流通。“彼道家之導氣,方士之煉丹”,無關於衛(wèi)生。
《戒吐痰》,“有礙衛(wèi)生,吐痰其一端也”。痰“惟承以巾,或受以囂,斯可矣”。吐痰若不擇地,不避人,受人憎惡,嘆為無有公德,當“痛戒之哉!”
“疫之禍,烈於水火,尤捷於電”。這是《防疫論》的驚悚之筆。防疫之道,在“厲(嚴密)行”個人和公共衛(wèi)生。“愚者不察,輒假迎神賽會”,以逐疫氣,耗財而疫未除。
防疫的基本思路與今無外,但其舉措較今簡陋,無戴口罩勤洗手之說。當然更無,也不可能像現(xiàn)今防疫,全國動員,封城封村,檢疫留觀,動態(tài)清零之現(xiàn)代做法。滅疫之法,文未述及。想必只能靠安全、有效、廉價的祖?zhèn)髦嗅t(yī)中藥。
文涉歷史人物,當屬精英。除孔融、司馬光、岳飛而外,余無專論,而是文中例補,如蘇秦、韓信、劉琨、班超等。
孔融,東漢魯人。兄弟七,融行六。其四歲,與諸兄食梨,輒取小者,人問之,對曰:“法當如是!”“融之能盡悌道(弟讓兄),非由其能知讓德乎?”“推此志也”,厚財、豐產,“亦舉而讓之可也,獨區(qū)區(qū)一梨乎哉?”難怪作者篇起虛冒:“讓,美德也。讓而行於兄弟間,美之美者也”。(《孔融讓梨論》)
《司馬溫公擊甕論》開門見山,“世間以溫公之擊甕為智。吾謂非獨智也,且有勇焉”。其證如下,溫公時為“垂髫總角,力尚無多,安能以區(qū)區(qū)之石擊破巨甕哉?”由於救人心切,投石過於“氣奮”,致甕破水流,墜童得救。
急而生智,勇而破之,入情入理。
《述岳飛之忠勇》,“二帝虜,兩河陷”。是指宋徽宗、欽宗被金人虜去,河南河北被金人所奪。面對金人屢屢禍患,岳飛率師討逆,“累戰(zhàn)皆捷”。金人憚(怕)之曰:“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何其之勇。本欲渡河直抵黃龍,“迎還二主”何其之忠。惜為奸檜所忌?!爸静坏盟?。”這是“飛之不幸,抑亦宋之不幸也夫”。
蘇秦斷炊與韓信伏裈的故事,皆寓於《知恥論》這篇文章中。蘇,戰(zhàn)國時人,初學未成,游說失敗。父不認子,嫂不為炊?!疤K秦斷炊,恥也”。知恥而后勇,“不久而相六國”;韓信知胯下之恥,而后登“拜將臺”。文以扼重“知”字,前用擒縱法,后以倒捲法曰:“今我國民之恥……幾於書不勝書”。最后作者憤然,“既受奇辱,當雪其恥”。
《愛國必先愛身說》,其首要是“加意體育,增強體質”,以雪西人誚我“東亞病夫”之言。雖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體弱,“欲為國宣勞,而力不足以濟之,愛國何云乎哉?”劉班正是踐行了為國強身的典范。劉琨,東晉人,聞祖狄被用,慨曰:“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班超,東漢人,常投筆鳴志:“大丈夫當立功異域!”后卒(從戎)盛服西域數(shù)十國。
《習勞說》,以比興起筆,“牛耕田,馬曳車,勞則勞矣,習久而不以為苦。曾是人也,而可不如牛馬乎,則習勞尚矣”。習勞之法,“家有操作,當代父母為之;校有操作,當代師長為之”。不然,“怠惰性成,筋骨變?yōu)槿崛跻?,不可懼哉!?/p>
“疏水曲肱”,被《忍苦說》引用。“茍遇苦而不能忍,則柔志脆骨”。善處苦境者,知饑寒困身,而“不能奪志”。困苦磨勵英豪,今人當“奉為師爾”。
《說勤》,勤是“百業(yè)之母”?!笆壳趧t學問博,農勤則收獲豐,工勤則制造精,商勤則貿易盛”?!皭簞诤靡荨薄帮柺虫矣巍薄⒂窇小岸璺颉?,則“百業(yè)不振”。
《崇儉說》,“奢為財蠹”“儉為德”;《節(jié)用說》,志在節(jié)省用度,否則,“浮費日多,匱乏立至”。
《感恩說》《尊師說》。父母對子女,“鞠育”“教訓”者多年,迨子成立,而父母衰矣,子若不知恩圖報,反不如“烏鴉反哺”;師者,“代父母教我之人也。茍不敬其師,即不孝其親矣”“惟孝以事親者,必敬以事師”。
記得《三字經》有言:“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難怪流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之說。
《和以處眾說》與《交友說》,雖各有側重,但其內核則是“以和為貴”。不和則“相傾、相軋,視同學如仇讎”,不僅“學業(yè)有損,操行有虧”。同學研求,乃人生“不易得之遇也”;無友,則不能交流“智識”,切磋“學問”。然友有“益損”之別,損友“有累身心,有虧德行”。
人類高尚的品德,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歌流赤土,詩禮傳承”。面對千年古都西安,仰視尚勤、尚儉、尚德、尚武之城門,城訓昭昭,亙古永流!環(huán)看今日之中國,核心價值觀與“四個自信”,促人奮進!
“追溯啟蒙翻故怢,一篇讀罷頭飛雪”。喜今撫昔,感謝教師,感恩教育。教育是社會良心的底線,是人類靈魂的凈土,是立國之本強國之戟。中華文明,歷經千年顛沛而魂魄不散,歷萬種災厄而總能重生,其根本在於尊師重道,重視教育傳承。
教育的核心內涵,是提高人的修為,增強生命的感受力。其終極目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
老來重讀《初學論說精華》,別有一番情趣,感悟頗多,梳理“十則”,猶感歡快?!盎畹嚼?,學到老”,這就是我倆“老習幼學”的本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