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熙媛,張 沖,曹富興 ,宋宜祥
(河北工業(yè)大學 土木與交通學院,天津 300401)
軟弱圍巖隧道的設計和施工一直是隧道工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散體圍巖作為一種特殊軟弱圍巖,主要結構形狀為碎石狀、顆粒狀,巖體節(jié)理發(fā)育、結構面組合錯綜復雜,具有松散、破碎、層理、節(jié)理和裂隙發(fā)育、易風化、水解、膨脹和軟化等特點[1]。散體圍巖由于自身結構松散,強度較低,易受外界擾動而失去承載力。但是,在散體圍巖隧道進行系統(tǒng)錨桿注漿支護時,往往由于鉆孔難、對圍巖擾動大、注漿質量難以保證、施工工序增加、支護成環(huán)滯后等原因導致出現(xiàn)拱頂沉降加大甚至坍塌等問題,給工程安全造成嚴重的危害。一些學者針對軟弱圍巖取消系統(tǒng)錨桿展開了研究。陳力華[2]等用有限元強度折減法計算了不同地質條件下錨桿對隧道安全系數(shù)大小的影響,得出在很多地質條件下系統(tǒng)錨桿對公路隧道穩(wěn)定性影響不大,建議可以逐步開展取消系統(tǒng)錨桿的工程試驗驗證。陳建勛[3]等在某黃土隧道中進行了設置或取消系統(tǒng)錨桿的試驗,研究表明,系統(tǒng)錨桿在黃土隧道中對結構的穩(wěn)定性作用不大,可以取消。楊善勝[4]在進行現(xiàn)場試驗和有限元數(shù)值模擬分析后,提出在復合式襯砌結構初期支護時,可采用“鋼噴”的支護型式,在這種支護型式下取消了系統(tǒng)錨桿。周宇[5]對廈門海底隧道兩端陸域軟弱地段大斷面淺埋暗挖施工的數(shù)值模擬與現(xiàn)場實測數(shù)據(jù)進行綜合分析發(fā)現(xiàn),采用鎖腳錨管能有效控制開挖過程中軟弱地段的整體下沉,降低拱部、右側拱肩和左側邊墻塑性區(qū)范圍,提高初期支護安全性。宋秉元[6]和雷權有[7]在鎖腳錨桿長度、打入角度和打設位置方面進行了研究。合理的鎖腳錨桿長度和打入角度能夠有效地限制圍巖的變形和發(fā)揮支護結構承載能力。鄭俊杰[8]等通過對大斷面隧道錨桿設置優(yōu)化,建議在拱部和邊墻都設置錨桿。王晨昭[9]研究得出若鎖腳錨桿的作用效果不好,可以采用加強超前預支護技術,同時增加鎖腳錨桿的數(shù)量來減小沉降。陳鑒光[10]等指出要嚴格控制上臺階長度與初期支護閉合時間,加強鎖腳錨桿質量。
綜上所述,公路散體圍巖隧道支護方式仍需深入探究。本文依據(jù)徐東強[11]發(fā)明的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路隧道鋼拱架與預應力錨桿一體化支護結構”,研究散體圍巖隧道取消系統(tǒng)錨桿的可行性,對隧道散體圍巖系統(tǒng)錨桿和鎖腳錨桿進行優(yōu)化布置。提出新型鎖腳錨桿支護方案,嘗試逐步取消一定范圍系統(tǒng)錨桿,在拱肩、拱腰、拱腳打設鎖腳錨桿。鎖腳錨桿采用注漿錨桿,使錨桿一端與圍巖膠結在一起,另一端錨桿托板與鋼拱架焊接連接固定,鋼拱架之間采用鋼板縱向連接固定。在此方案基礎上提出增強支護方案。采用數(shù)值分析方法與常規(guī)系統(tǒng)錨桿設計方案進行對比,分析支護結構的安全性、關鍵點位移、塑性區(qū)和錨桿軸力等,確定支護布置方案的合理性與適用性,達到優(yōu)化方案的目的。
延慶至崇禮高速公路起自延慶大浮坨村西側,止于崇禮太子城,是2022年冬奧會交通的主通道和交通重點項目。全長約116 km,被交通運輸部列為第一批綠色公路典型示范工程。
選取該高速公路某特長隧道作為試驗段。該分離式隧道圍巖為Ⅲ-V級,呈強風化~中風化,洞身處圍巖總體呈中~微風化狀,局部巖性侵入帶、接觸帶、構造裂隙帶、溝谷處的圍巖整體性差。隧址區(qū)的地下水主要為基巖裂隙水,巖體含水量少,整體屬于貧水區(qū)。結合掌子面圍巖情況判斷,試驗段圍巖為強風化花崗巖,節(jié)理發(fā)育,較破碎,圍巖完整性與穩(wěn)定性差。
綜合考慮前期地質勘察報告、施工地質情況和隧道地震波超前地質預報、現(xiàn)場圍巖分級測定參數(shù)。依據(jù)《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JTG 3370.1-2018)和《公路隧道設計細則》(JTG-T D70-2010)中現(xiàn)場圍巖分級標準,利用圍巖基本質量指標修正值大小進行判定,巖石質量指標[BQ]≤250。確定該里程段為散體圍巖地段,隧道圍巖級別為Ⅴ級。
該試驗段隧道深埋200 m,隧道Ⅴ級圍巖深埋段襯砌橫斷面圖如圖1所示。采用ANSYS對隧道進行建模和劃分網格單元,再應用FLAC3D進行襯砌、錨桿、鋼拱架和圍巖的模擬。對隧道圍巖初期支護模型進行網格劃分時,靠近隧道開挖的部分網格劃分較密集,較遠的位置則劃分較稀疏,并盡可能地劃分為六面體單元[12]。
圖1 隧道Ⅴ級圍巖深埋段襯砌橫斷面Figure 1 Cross section of lining of deep buried section of tunnel Ⅴclass surrounding rock
本試驗段地下水不發(fā)育,因此在數(shù)值計算中,初始應力場僅體現(xiàn)自重應力、不考慮地下水的作用。為消除開挖所引起的邊界上的位移影響,在隧道斷面的中心點至左右邊界各取3~5 倍的洞室跨度,在上下邊界取 3~5 倍的開挖高度。幾何模型計算范圍為:模型沿隧道長度方向取y=50 m,隧道斷面寬度方向取x=100 m,隧道高度方向(z軸)向上取50 m,向下取50 m。在模型頂部z=50 m這個界面上施加z方向的常壓應力2.988 3 MPa,模擬頂部以上150 m埋深的自重應力。隧道開挖采用預留核心土法開挖,計算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計算模型Figure 2 Numerical simulation model
圍巖的本構模型采用霍克布朗(Hoek-Brown)模型,隧道開挖采用空模型,支護與襯砌結構采用彈性模型[13]。
散體圍巖中的注漿錨桿支護單元模擬選擇 pile 單元。采用shell單元模擬隧道初期支護的C25噴射混凝土層、鋼拱架和鋼筋網。根據(jù)式(1)計算得到初期支護等效條件下的彈性模量,以確保鋼拱架之間形成一體化連接。
(1)
式中:E為折算后的混凝土彈性模量;sc為混凝土截面面積;Ec為原混凝土的彈性模量;sg為鋼拱架或鋼筋網截面面積;Eg為鋼材彈性模量。
隧道二襯采用C35鋼筋混凝土,選取彈性本構模型。隧道超前支護在拱頂 120°范圍內進行超前小導管支護,超前小導管采用 beam 單元模擬。圍巖模型參數(shù)如下:圍巖級別Ⅴ,彈性模量E為0.997 GPa,泊松比μ為0.41,密度ρ為2 000 kg/m3,修正[BQ]值為214。錨桿單元參數(shù)如下:單元類型為pile單元,彈性模量E為200 GPa,橫截面積0.007 85 m2,泊松比μ為0.2,軸向抗拉強度260 kN。超前注漿小導管參數(shù)如下:橫向間距0.45 m,縱向間距0.75 m,角度15°,長度4.5 m,彈性模量E為110 GPa,泊松比μ為0.3。初襯、二襯參數(shù)見表1。
表1 初襯、二襯參數(shù)Table 1 Parameter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lining
模型研究對象為Ⅴ級圍巖,圍巖自承能力較弱,為減少開挖對圍巖的擾動,采用預留核心土法開挖。因篇幅有限,以系統(tǒng)錨桿為例子進行說明,施工工藝流程為:①拱部超前支護→②拱部環(huán)形開挖→③上半斷面初期支護(噴射混凝土、安設錨桿、掛鋼筋網、架鋼拱和噴混凝土)→④核心土開挖→⑤下半斷面開挖→⑥邊墻與仰拱初期支護→⑦澆筑仰拱→⑧全斷面模筑二次襯砌混凝土。模擬隧道開挖示意圖如圖3所示。
圖3 模擬隧道開挖Figure 3 Simulated tunnel excavation
本文提出在散體圍巖中取消系統(tǒng)錨桿的新型鎖腳錨桿支護方案,如圖4所示。因為隧道拱頂支護斷面為拱形,支護結構拱頂所受的豎直圍巖壓力將會傳遞到拱肩處,對拱肩處的承載力和剛度有較大要求,所以拱肩鋼拱架接頭處的鎖腳錨桿支護需要加強。因此在隧道拱肩左右各打設4根RD25中空鎖腳錨桿,前后2排間距為0.75 m,每排上下各一根。隧道拱腰、拱腳鋼拱架接頭處左右各打設2根RD25中空鎖腳錨桿,前后2排間距為0.75 m,每排一根。鎖腳桿長4 m,端頭與鋼拱架焊接固定,下插角15°。
圖4 新型鎖腳錨桿支護布置方案Figure 4 New locking foot anchor arrangement scheme
為了探究散體圍巖隧道中系統(tǒng)錨桿與鎖腳錨桿布置方案的合理性,首先對常規(guī)系統(tǒng)錨桿支護與新型鎖腳錨桿支護方案進行了對比,然后提出針對新型鎖腳錨桿支護的2種增強支護方案,如圖5所示,具體布置方案見表2中的方案3和方案4。4種方案中,錨桿對稱布置,分別選取1~18不同位置的錨桿進行組合分析,為后續(xù)現(xiàn)場試驗提供方案選擇和理論支撐。
圖5 錨桿位置示意圖Figure 5 Schematic diagram of anchor position
表2 模擬支護方案布置方案Table 2 Simulation support plan layout plan
根據(jù)《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和現(xiàn)場公路隧道監(jiān)控量測經驗,對模型拱頂、拱肩、拱腰、拱腳和拱底5處共8個特征點位進行數(shù)值模擬監(jiān)測,見圖6。
圖6 測點布置示意圖Figure 6 Schematic diagram of measuring point layout
根據(jù)莫爾強度理論和 Hoek-Brown 屈服準則的假設,巖石的強度值與第二主應力的值無關。因此本文對第二主應力不進行分析,只對第一主應力和第三主應力進行分析。
首先對方案1和方案2進行分析。方案 1 第一主應力云圖中,二襯結構洞周壓應力最大值為11.3 MPa。第三主應力云圖中,圍巖與襯砌各部位均受壓應力,且數(shù)值較小。方案1滿足隧道圍巖與襯砌結構的安全穩(wěn)定。方案2第一主應力云圖如圖7所示,襯砌結構拱腳部位最大壓應力值為11.7 MPa。第三主應力云圖中,在拱頂二襯處出現(xiàn)2.95 MPa 的最大拉應力,超過 C35 混凝土抗拉強度標準值2.2 MPa,會引起拱頂二襯結構受拉破壞,不宜作為散體圍巖中的錨桿支護方案選擇。因此,本項目在新型鎖腳錨桿支護方案基礎上,計算對比2種增強支護的方案3和方案4。
(a) 第一主應力
(b) 第三主應力
方案3中,在第一主應力云圖中二襯結構拱腳部位出現(xiàn)16 MPa 的最大壓應力。第三主應力云圖中在拱腳出現(xiàn)1.9 MPa 的最大拉應力,而拱頂二襯拉應力小于 1 MPa,均小于二襯 C35 混凝土抗拉強度標準值。方案 4在新型鎖腳錨桿支護的基礎上加強拱頂超前小導管注漿。在拱腳二襯出現(xiàn) 18 MPa 最大壓應力;第三主應力圖中,在拱底二襯出現(xiàn)2.95 MPa 最大拉應力,拱底二襯拉應力大于 C35 混凝土抗拉強度標準值,容易破壞。綜上分析,2種支護方案需對拱腳部位注漿加固和拱底仰拱支護。
考慮隧道臨空面距離、臨空時間和隧道掌子面開挖擾動時間的影響,監(jiān)控斷面選取在隧道計算模型軸線方向15 m處。對拱頂?shù)某两抵担暗茁∑鹬?,拱肩、拱腰和拱腳的水平收斂值進行監(jiān)測。如圖8所示,各設計方案關鍵點位移相差不大。
圖8 各方案15 m斷面處關鍵點位移Figure 8 Displacement of key points at 15 m section of each scheme
選取方案 4,對距離掌子面不同距離關鍵點位移變化進行分析,監(jiān)測點與掌子面的距離根據(jù)開挖步數(shù)得出,如圖9 所示。開挖過程中會對掌子面前方巖體造成擾動,在掌子面前方 6 m處作用較明顯,開挖至監(jiān)控斷面時,拱頂沉降值為6.85 mm,拱底隆起值為6.88 mm。因此散體圍巖隧道開挖過程中提前做好超前支護很有必要。在隧道掌子面開挖至距監(jiān)測斷面后12 m過程中,拱頂沉降值達到26.30 mm,拱底隆起值達到27.71 mm。拱肩、拱腰和拱腳收斂值也有了較大的增長。此時隧道圍巖變形急劇增加,對圍巖擾動最為明顯,此時隧道圍巖變形急劇增加, 因此開挖過程中需要及時做好襯砌支護。在開挖至距離監(jiān)測點后 12~30 m 的過程中,監(jiān)測點圍巖變形增加緩慢直至穩(wěn)定平衡,此時由于后期加固支護的及時施加,有效抑制圍巖變形,圍巖變形達到穩(wěn)定。方案4與方案1相比拱頂沉降值增加了9.23%,拱肩收斂值增加了10.58%,拱腰收斂值減少了10.59%,拱腳收斂值減少了3.81%,拱底隆起值減少了3.04%。方案4較方案1使用錨桿數(shù)量減少,在加強超前注漿、減少圍巖擾動和初期支護時間方面優(yōu)勢明顯,有利于隧道變形穩(wěn)定。
圖9 方案4隧道斷面y=15 m處距掌子面不同距離關鍵點位移變化圖Figure 9 Scheme 4 The displacement change diagram of key points at different distances from the tunnel face at y=15 m of the tunnel section
對比分析各方案開挖支護完成后的塑性區(qū)體積,如圖10所示。隧道拉壓破壞占主要部分,剪切破壞占的比重較小。相比方案1,方案3和方案4塑性區(qū)體積減少了43.3%和41.9%,塑性區(qū)體積均減少較為明顯。選取方案3與方案4塑性區(qū)體積分布圖進行分析,如圖11,2種方案隧道塑性區(qū)主要出現(xiàn)在拱頂部位,2個方案的二襯均未出現(xiàn)塑性破壞,充分發(fā)揮了其支護安全儲備能力。
圖10 各設計方案塑性區(qū)體積圖Figure 10 Volume diagram of the plastic zone of each design
(a) 方案3塑性區(qū)體積分布圖
(b) 方案4塑性區(qū)體積分布圖
方案 3和方案 4鎖腳錨桿部分軸力分布趨勢類似,因此選取方案 3的錨桿軸力分析。錨桿編號1~編號 4(拱頂系統(tǒng)錨桿)主要受軸向拉應力,最大值在160 kN附近波動,拱部系統(tǒng)錨桿能充分發(fā)揮其“懸吊”作用。拱肩的鎖腳錨桿主要承受壓力,最大壓應力為120. 95 kN。拱腰的鎖腳錨桿軸力最大值為164. 51 kN,呈現(xiàn)受拉狀態(tài),能夠限制圍巖收斂變形。方案3拱腳的鎖腳錨桿軸力最大值為1.17 kN,方案4拱腳的鎖腳錨桿軸力最大值為42.75 kN,2種方案拱腳錨桿均處于受拉狀態(tài),可發(fā)揮其“微型樁”作用。由于拱腳鎖腳錨桿軸力較小,起不到主要的加固作用,可通過注漿對該處圍巖進行加固,提高拱腳襯砌的穩(wěn)定性。
根據(jù)前期超前地質預報和圍巖分級確定某隧道右洞K18+910~K18+820段為散體圍巖地段,在此區(qū)段內進行現(xiàn)場試驗,方案3選取的區(qū)段為K18+854~K18+832,方案4選取的區(qū)段為K18+892~K18+870。隧道開挖后,在初期支護完成后再隧道拱頂、拱肩、拱腰、拱腳等關鍵點布置反光片,通過采用全站儀進行觀測,測量隧道拱頂沉降、拱肩、拱腰、拱腳收斂,見圖12。
圖12 隧道監(jiān)控量測位移變化圖Figure 12 Displacement change chart of tunnel monitoring measurement
根據(jù)圖12可知各關鍵位移變化在掌子面開挖后前期增長較快,在第30天后基本達到平穩(wěn)。各方案監(jiān)測點位移最終值為:方案3拱頂沉降31.67 mm,拱肩收斂14.41 mm,拱腰收斂16.29 mm,拱腳收斂9.3 mm(未平穩(wěn)反光片被破壞)。方案4拱頂沉降25.4 mm,拱肩收斂15.22 mm,拱腰收斂16.22 mm,拱腳收斂17.65 mm。2種方案的拱肩、拱腰和拱腳水平收斂值相近,在16 mm上下波動。
在方案4當中,由于前期洞室未開挖前強化對掌子面前方圍巖進行超前加固,圍巖已經形成較厚加固圈層,能有效抑制圍巖位移,因此拱頂沉降值較小。方案 3 由于前期洞室未開挖前也對掌子面前方圍巖進行超前加固,圍巖形成一定厚度加固圈層,且避免后續(xù)因打設系統(tǒng)錨桿鉆孔造成的加固圈層破壞和圍巖擾動,能一定程度上抑制圍巖位移。
由表3可知,方案3中數(shù)值模擬與現(xiàn)場試驗的拱頂沉降相差最大,差值為2.88 mm。方案4中數(shù)值模擬與現(xiàn)場試驗的拱腰收斂相差最大,差值為4.91 mm。數(shù)值模擬與現(xiàn)場監(jiān)測結果中拱頂沉降、拱肩收斂、拱腰收斂和拱腳相比差距較小,可以證明數(shù)值模擬的準確性。
表3 數(shù)值模擬與現(xiàn)場監(jiān)測結果對比表Table 3 Comparison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field monito-ring resultsmm
綜合現(xiàn)場監(jiān)控量測結果與數(shù)值模擬計算結果分析得出,散體圍巖隧道中采用新型鎖腳錨桿支護方案基礎上,加強超前小導管支護的方式能最好地抑制圍巖變形。另外,在采用新型鎖腳錨桿支護方案基礎上,在拱頂局部打設注漿系統(tǒng)錨桿也是較好的方式。
通過對初期支護系統(tǒng)錨桿和鎖腳錨桿的優(yōu)化布置,得出以下結論:
a.通過與傳統(tǒng)系統(tǒng)錨桿支護方案對比,提出了散體圍巖中采用新型鎖腳錨桿支護方案,并針對新型鎖腳錨桿支護提出對拱頂局部打設系統(tǒng)錨桿(方案3)和加強超前小導管支護(方案4)的2種增強支護方案。
b.對比分析4種支護方案的第一主應力和第三主應力,方案1、方案3和方案4能夠滿足隧道結構安全性要求。分析塑性區(qū)破壞體積,2種增強支護方案塑性區(qū)均較小,二襯均未破壞。能充分發(fā)揮其支護安全儲備能力。
c.散體圍巖隧道開挖對掌子面前方圍巖擾動明顯,應提前做好超前支護。掌子面開挖過后隧道圍巖變形急劇增加,開挖過程中需要及時做好初襯支護。2種增強支護方案在加強超前注漿、減少圍巖擾動和初期支護時間方面優(yōu)勢明顯,有利于隧道變形穩(wěn)定。
d.對增強2種方案錨桿力學狀態(tài)進行分析,拱部系統(tǒng)錨桿能充分發(fā)揮其“懸吊”作用。拱肩鎖腳錨桿承受較大壓應力。拱腰部分的鎖腳錨桿處于受拉狀態(tài),能夠限制圍巖收斂變形。拱腳處鎖腳錨桿可發(fā)揮其“微型樁”作用,錨桿軸力較小,起不到主要的加固作用,需要注漿對該處圍巖進行加固。
e.將數(shù)值模擬計算結果與現(xiàn)場監(jiān)控量測結果進行對比分析,數(shù)值相差較小,可以從側面證明數(shù)值模擬計算的準確性。
綜上,散體圍巖隧道在200 m埋深情況下,如果取消全環(huán)系統(tǒng)錨桿,可以采用新型鎖腳錨桿增強支護方案,即:在拱肩、拱腰、拱腳等鋼拱架接頭處打設注漿鎖腳錨桿,并將錨桿端頭與鋼拱架焊接固定,同時在拱頂局部打設注漿系統(tǒng)錨桿或加強超前小導管注漿。這2種支護方案在取消系統(tǒng)錨桿的情況下,能保證隧道圍巖與襯砌結構的安全性與穩(wěn)定性,對于隧道支護方案的優(yōu)化具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