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圓記者 劉亞
元宇宙的飛速發(fā)展也不禁讓人隱隱擔憂,VR設備使人們在虛擬空間猶如身臨其境時,虛擬形象也可能遭遇來自其他人的不當觸摸和侵犯,造成一場VR性騷擾甚至強奸
2021年起,“元宇宙”概念逐漸受到追捧,Roblox在招股書中提出了元宇宙的概念,F(xiàn)acebook直接更名為Meta(元宇宙),字節(jié)跳動90億元天價收購國內VR行業(yè)頭部廠商Pico,百度推出元宇宙社交平臺“希壤”,網易伏羲發(fā)布沉浸式活動系統(tǒng)“瑤臺”,微軟花費687億美元收購美國游戲巨頭動視暴雪……然而,元宇宙的飛速發(fā)展也不禁讓人隱隱擔憂,VR設備使人們在虛擬空間猶如身臨其境時,虛擬形象也可能遭遇來自其他人的不當觸摸和侵犯,造成一場VR性騷擾甚至強奸。
近日,據外媒報道,一名女子在元宇宙中被一名陌生人“性侵”。受害者是一名21歲女性,她在Meta元宇宙游戲中創(chuàng)建了一個女性虛擬形象,想通過體驗元宇宙完成相關研究。但在不到一小時的時間內,她便遭到一位男性虛擬人物的“性侵”,當時還有另一位旁觀者在起哄。
“我在VR睡眠的時候被襲擊了,或者說,遭遇了VR強奸。雖然沒什么肉體上的傷害,但心理上仍然很難受。”在這個游戲中,虛擬人物的接觸能使玩家手中的控制器產生振動,一旦發(fā)生類似侵犯時,即便是在虛擬世界中,受害者也會產生不適感。
當“性侵”從現(xiàn)實世界蔓延到虛擬世界,虛擬攻擊是否同樣地能對人造成強烈的精神或心理創(chuàng)傷?VR強奸/性騷擾是否涉嫌違法犯罪?從法律層面上要如何保護受害者權益呢?
自20世紀80年代虛擬人開始出現(xiàn),虛擬人犯罪事件就偶有發(fā)生。早在2005年,有人利用軟件在虛擬生命游戲內毆打虛擬人并掠奪他們的財物,然后變賣成為現(xiàn)實世界中的金錢,被日本警方拘捕。
2007年,網絡游戲《第二人生》發(fā)生“虛擬強奸案”,一虛擬女子被一虛擬色魔利用一組程序編碼控制了她在游戲中角色的身體并實施了“強奸”,比利時警方對此展開調查但最終未起訴。
2008年,日本一名女子在網上與一名男子“相愛”并結為“夫妻”,因遭“丈夫”拋棄,該女子用黑客手段入侵“虛擬丈夫”個人電腦,將“虛擬丈夫”的“虛擬分身”殺死,日本警方以涉嫌非法侵入計算機和制造虛假電子數據對該婦女實施拘捕。
2021年12月,Meta公司元宇宙平臺“Horizon Worlds”測試期間,一名女性測試者稱她在虛擬世界里遭到了性騷擾。2022年2月6日,Meta 公司宣布將推出名為個人邊界Personal Boundary 的功能,此功能將建立一個環(huán)繞在虛擬人物身邊圓圈范圍,對他人保持安全距離,以避免不必要的觸碰與互動。
那么,當性騷擾/性侵犯從現(xiàn)實蔓延到虛擬世界里,這種行為是否涉嫌違法犯罪呢?“由于用戶在元宇宙中具有極強的真實性和沉浸感,人們在虛擬世界中的情緒反應會比較激烈,并有可能在人們的心理和生理方面造成極強的不安感和不適感。發(fā)生在虛擬世界中的強奸、猥褻等攻擊行為必然會對現(xiàn)實中的網絡用戶本人造成強烈的精神或心理創(chuàng)傷。”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師事務所高級聯(lián)席合伙人、元宇宙科技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黃斌告訴《方圓》記者。
“依據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強奸罪、強制猥褻罪要求犯罪對象必須是現(xiàn)實中有生命的自然人,虛擬人雖然從理論上是可永生的但其并不具有現(xiàn)實中的生命,所以虛擬強奸、虛擬猥褻不可能構成強奸罪、強制猥褻罪。”黃斌認為,但是,虛擬強奸、虛擬猥褻可能因利用計算機程序控制虛擬人等行為,構成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罪、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數據罪等計算機相關犯罪,也有可能因傳播電子淫穢書刊、影片、音像、圖片行為構成傳播淫穢物品罪。對于因攻擊行為產生的創(chuàng)傷,用戶可以對實施攻擊行為的虛擬人所對應的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主張民事上的精神損害賠償。
江蘇新天倫律師事務所律師林曉莉也有相似的看法?!癡R強奸/性騷擾行為肯定是違反了玩家的自由意志,但都難以構成刑事犯罪。即使從最樸素的價值觀來看,就像玩游戲時被對方殺死,也難以告對方故意殺人一樣,從法律角度衡量違法犯罪,需要有確實充分的證據標準,而虛擬空間的行為并不具有線下真實的接觸,因此很難用刑法去規(guī)制?!绷謺岳蚋嬖V《方圓》記者。
在元宇宙的虛擬世界中,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虛擬形象,能夠在虛擬世界中擁有和現(xiàn)實世界一樣的“人生”,能夠和現(xiàn)實世界中一樣開展社交、工作、娛樂等活動。那么當元宇宙中發(fā)生侮辱、誹謗虛擬人格的行為時,虛擬人格是否受法律保護?該侮辱、誹謗行為是否構成侵權?
目前來看,我國現(xiàn)有法律法規(guī)僅規(guī)定對現(xiàn)實社會中自然人的人格進行保護,并未明確侵害虛擬人格是否侵犯名譽權。民法典第3條規(guī)定,“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第1024條規(guī)定,“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并且,民法典第127條確認了公民的網絡虛擬財產受法律保護,因此虛擬人格與虛擬財產、數據均為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同樣應當得到法律保護。
那么,虛擬人格權是否等同于真正的人格權呢?有學者認為,虛擬人格是指自然人在網絡虛擬空間中進行隱名活動所展現(xiàn)出的虛擬人格,其本質仍然是自然人人格在網絡空間的延展,并不是真正的人格。也有學者認為,應承認虛擬人格的準人格地位,賦予虛擬人格一定的名譽權。由于虛擬人僅僅是一組數據代碼組成的,其無法享有如身體健康權等其他人格權利,僅可以享有部分人格權,包含名譽權。
在黃斌看來,元宇宙用戶采用虛擬形象的方式,以虛擬人格依法進入虛擬世界中開展社交、工作、娛樂等活動,比如可以參與社區(qū)管理、勞動、創(chuàng)作內容獲得回報,可以通過投資數字土地、交易NFT等獲得利潤,形成與現(xiàn)實世界類似甚至一樣的經濟文化繁榮。元宇宙用戶在虛擬世界中的活動可以為現(xiàn)實中的用戶本人帶來精神層面的愉悅感,有時也可以為其創(chuàng)造實實在在的物質財富。因此,在虛擬世界對元宇宙用戶虛擬人格的侵害亦能轉化為對元宇宙用戶本人在現(xiàn)實中人身權利、財產權利等合法權益的侵害。
“虛擬人格單獨是沒有名譽權的,在元宇宙中對虛擬人格的侵害,亦可對現(xiàn)實世界中所對應的人們所獲得和維持的社會評價降低。所以,發(fā)生在虛擬世界中的侮辱、誹謗行為同樣構成侵權?!秉S斌進一步解釋。
例如,在知名主持人何炅訴上海自古紅藍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案中,上海自古紅藍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叨叨記賬中大量使用何炅的“肖像表情包”和附加何炅人格利益的姓名,同時虛擬何炅人設,以何炅的口吻向下載用戶直接推送并非何炅本意的“撩人情話”。法院認為:涉案軟件的核心邏輯是通過創(chuàng)設虛擬的AI角色,將自然人的姓名、肖像、人格特點等綜合而成的整體形象投射到AI角色上,并且讓用戶可以與AI角色設置一定的虛擬身份關系,這是對原告整體形象和人格表征的利用,屬于原告人格自由利益的范疇。因此,被告允許用戶與映射原告人格形象的虛擬人物設定親密人物關系、任意設定稱呼、提供一定親密對話標簽等,構成對原告人格尊嚴的侵害,應認定被告的行為對原告造成了精神損害。最終,法院判決被告向原告公開道歉并賠償20.3萬元。
今年3月21日,中華遺囑庫發(fā)布《中華遺囑庫白皮書 (2021年度) 》(下稱“白皮書”),其中提到,2020—2021年立遺囑人群中,“00后”人群立遺囑主要處分的財產以“銀行存款” “虛擬財產”為主,后者占比17.3%。“90后”方面,截至2021年年底,“90后”立遺囑總人數達到1204人,自2017年以來呈穩(wěn)步上升的趨勢。其中,涉及“虛擬財產”的遺囑占比21.75%。
而從整體來看,隨著數字化時代的發(fā)展,虛擬財產的轉讓和繼承問題已然成為中青年人最關注的問題之一,所以處分“虛擬財產”的情況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元宇宙、區(qū)塊鏈的盛行,人們所擁有“虛擬財產”的種類越來越多元,確?!疤摂M財產”長久存續(xù)的愿望也會更加強烈。
“元宇宙內,虛擬身份成為人們在虛擬世界的身份標識,當虛擬身份所對應的現(xiàn)實世界中自然人死亡,這就涉及虛擬財產的繼承相關法律問題?!秉S斌表示。
比如說,手機號能否被繼承?在朱某與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河南有限公司信陽分公司案中,法院認為:手機號碼的所有權雖然歸屬于國家,但是電話號碼隨著被繼承人的使用逐漸具有特定的人身屬性,產生一定的關聯(lián)利益,因此,通信工具號碼屬于廣義的虛擬財產。根據民法典第1122條第1款的規(guī)定,遺產是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
“因此,元宇宙中虛擬人身份所對應的相應虛擬財產,可以按照民法典繼承篇繼承?!秉S斌認為。
一般來說,虛擬財產可以簡化為三大類:賬號、數字貨幣、道具。在網絡游戲中,道具包括角色、武器、裝備、皮膚等數字資產。而在元宇宙中的數字資產主要包括數字地產、數字作品、行為數據、數字貨幣、數字道具。賬號是虛擬空間和現(xiàn)實空間的媒介;數字貨幣是不同玩家在虛擬空間進行活動時認同的一般等價物;道具是虛擬空間中具有實際價值和意義的財產。在網絡游戲中,道具包括角色、武器、裝備、皮膚,進入元宇宙后道具的含義將更加豐富。這些虛擬財產在自然人死亡后該如何繼承,都是法律上值得探討的問題。
在元宇宙的發(fā)展過程中,它已經不是簡單的應用,而是高度獨立的平行空間,里面可能還會有線上購物、社交、游戲和教育等場景,這又延伸出新的問題,在道德之外,元宇宙的發(fā)展還有許多環(huán)節(jié)需要補足,如VR性騷擾、侵犯人格權等法律問題也逐漸暴露在公眾的視野中。在林曉莉看來,元宇宙的現(xiàn)實性使得發(fā)生在這個虛擬世界的行為會對現(xiàn)實世界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因此,對元宇宙行為的法律規(guī)制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我國法律目前在防范虛擬空間犯罪上并沒有特別的規(guī)定,主要還是適用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人格權方面的犯罪主要有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罪,侮辱罪和誹謗罪?!秉S斌說,未來在防范虛擬空間侵犯人格權犯罪方面,應當考慮自然人取證難以及虛擬世界的傳播途徑快、影響惡劣等特點,以司法解釋或立法的方式具體明確相關標準。
黃斌還表示,目前來說,元宇宙還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具體如何發(fā)展以及往哪個方向發(fā)展均尚未可知;再者,法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滯后性,在現(xiàn)階段我們可以用科學倫理來指導技術,用技術手段規(guī)避或者降低對用戶可能的傷害,比如設置一個救助鍵,只要按下救助鍵就可以將惡意或強行靠近自己的虛擬人彈開,或者有網絡警察從天而降將其帶走;另外,還可以引導設置元宇宙自治規(guī)則,將具有某些攻擊行為的虛擬人打入冷宮,相當于判處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