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毅,楊立川
(1.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腎內科,四川 成都 610041;2.三六三醫(yī)院內分泌腎內科,四川 成都 610000)
腎性貧血是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常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0%,可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1]。血紅蛋白(hemoglobin,Hb)是診斷腎性貧血和評估貧血治療的重要依據(jù)[2],而鐵是合成血紅蛋白的基本元素,鐵缺乏或鐵代謝紊亂可引起缺鐵性貧血,也會導致腎性貧血難以矯正,故腎性貧血患者還需進行鐵代謝評估,評估主要指標為血清鐵蛋白(SF)、轉鐵蛋白飽和度(TSAT)[3-4]。腎性貧血的發(fā)生與患者腎功能損傷有關,臨床診療過程中還需評估腎性貧血患者腎功能狀態(tài),但評估腎功能的腎小球濾過率無法直接檢出,檢測步驟較為復雜、受個體影響較大[5]。胱抑素(Cys C)是近年發(fā)現(xiàn)的評估腎功能較為敏感的一個指標,但目前較少用于腎性貧血評估檢查中[6]。DNA合成輔酶維生素B12則與紅細胞生成素分泌量有關,也是評價貧血的重要指標[7]。目前,我國腎性貧血診療中還存在評估不充分、系統(tǒng)性診斷不足等問題,需對患者進行規(guī)范的血常規(guī)、鐵代謝、腎功能檢查,在臨床治療中綜合調控腎性貧血的多個致病因素[8]。本研究擬探討SF和TSAT、Cys C及維生素B12水平變化在腎性貧血發(fā)生、進展過程中的意義。
選擇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收治的98例CKD腎性貧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另選擇同期于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體檢的50名健康人群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1)符合《腎性貧血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8修訂版)》[9];(2)年齡≥18歲;(3)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出血、腫瘤等非腎性原因引起的貧血;(2)近4周有輸血史;(3)近4周內有急性感染、活動性肝?。?4)近期服用過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5)接受腎移植治療;(6)有精神疾病史。CKD腎性貧血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44例;年齡(62.28±9.74)歲;原發(fā)疾?。郝阅I小球腎炎40例,糖尿病腎病32例,高血壓腎病26例;CKD分期:1期15例,2期15例,3期30例,4期13例,5期25例。對照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59.62±7.96)歲。兩組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采集研究對象空腹靜脈血5 mL,經3 000 rpm離心處理10 min,離心半徑10 cm,留取上清液保存待測。采用血細胞分析儀檢測血常規(guī)指標Hb、紅細胞計數(shù)(RBC)、紅細胞壓積;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鐵代謝指標血清SF、TSAT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Cys C,采用免疫分析儀檢測維生素B12水平。
CKD腎性貧血患者血清SF、Cys C水平高于健康對照者,血清Hb、RBC、HCT、TSAT及維生素B12水平均低于健康對照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CKD腎性貧血患者與健康者血常規(guī)、鐵代謝指標和Cys C、維生素B12水平比較
CKD腎性貧血患者Hb水平與血清SF、Cys C負相關(P<0.05),與TSAT、維生素B12水平正相關(P<0.05)。見表2。
表2 CKD腎性貧血患者Hb水平與血清鐵代謝指標、Cys C及維生素B12水平的相關性
不同CKD分期患者中,血清SF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血清Hb、TSAT、維生素B12水平比較:CKD1期>CKD2期>CKD3期>CKD4期>CKD5期,血清Cys C水平比較:CKD1期 表3 不同臨床分期CKD腎性貧血患者血清Hb、鐵代謝指標、Cys C及維生素B12水平比較 腎性貧血是CKD患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會導致CKD患者機體缺氧、免疫力降低,增加其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風險,是CKD管理中需要面對和解決的一個問題[10]。目前臨床認為CKD腎性貧血的發(fā)生涉及鐵缺乏或鐵代謝紊亂、腎功能減退使腎臟中促紅細胞生成素減少、長期缺乏葉酸或維生素B12等重要輔酶等多種因素[11-14],故其診斷和治療評估均是復雜的臨床問題,均需系統(tǒng)、規(guī)范的檢查和評估,綜合分析各個貧血原因和機制,才能進行正確診斷和病情評估。因此,需要對腎性貧血患者進行血常規(guī)檢查、鐵代謝檢查、腎功能檢查、營養(yǎng)物質檢查等多項檢查。 目前,相關指南推薦檢查腎性貧血患者血常規(guī)指標Hb、RBG、HCT直接了解患者血紅細胞情況,其中Hb是診斷貧血的直接指標,但其受到年齡、種族、患者所在地海拔高度的影響[15]。本研究中,CKD腎性貧血患者Hb、RBG、HCT水平較健康對照著均降低,反映患者處于貧血狀態(tài)。人體紅細胞的生成依賴于體內鐵的儲存,而鐵在機體中能夠以SF的形式儲存;TAST則是骨髓利用鐵的數(shù)量,代表著機體對鐵的生物利用情況[16]。臨床研究[17]顯示,大部分腎性貧血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鐵缺乏,檢測SF、TAST可評估腎性貧血患者鐵缺乏狀態(tài)。本研究中,CKD腎性貧血患者血清SF水平高于健康對照者,而血清TSAT水平低于健康對照者,證實腎性貧血患者普遍存在鐵缺乏。但值得注意的是,鐵狀態(tài)評估受患者炎癥狀態(tài)、營養(yǎng)不良等因素的影響,單獨以二者判斷鐵狀態(tài)存在一定局限性。此外,腎性貧血的發(fā)生發(fā)展還與腎功能變化關系密切,而小分子量蛋白質Cys C是能夠反映腎小球濾過率的理想內源性標志物,較少受外界因素影響,可用于評估腎功能[18-19]。本研究中,CKD腎性貧血患者血清Cys C高于健康對照者,表明腎性貧血患者的腎功能損害狀態(tài)。維生素B12是儲存在肝臟中的營養(yǎng)物質,能夠促進紅細胞發(fā)育成熟,其缺乏也可引起貧血[20]。本研究中,腎性貧血患者維生素B12水平較健康對照者更低,說明CKD患者腎性貧血的發(fā)生還與維生素B12缺乏的營養(yǎng)不良有關。本研究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Hb水平與血清SF、Cys C水平負相關,與TSAT、維生素B12水平正相關,其中Hb與SF的相關性最弱,這可能是因為SF受到機體炎癥狀態(tài)、營養(yǎng)狀態(tài)等因素影響較大,不能完全反應患者鐵儲備狀態(tài)有關。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隨著CKD分期的增加,Hb、TSAT、及維生素B12水平不斷降低,Cys C水平不斷增加,說明隨著腎性貧血患者腎功能損害不斷加劇,患者鐵缺乏、營養(yǎng)缺乏及貧血狀況不斷加劇,但各分期患者SF水平并無明顯差異,考慮可能與SF受到影響因素較多,僅僅以SF并不足以完全反映機體鐵儲備情況有關。以上結果也提示臨床中應綜合檢測CKD患者Hb、SF、TSAT、Cys C及維生素B12水平,從多方面了解可能影響導致患者發(fā)生腎性貧血及腎性貧血進展的因素,進而指導臨床診療。 綜上,SF、TSAT、Cys C及維生素B12與腎性貧血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臨床可通過檢測上述指標對CKD患者進行綜合、系統(tǒng)性的評估,從而根據(jù)檢測結果針對性預防和治療腎性貧血。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未能評估各檢測指標對腎性貧血患者的診斷和病情評估效能,也缺乏對患者腎性貧血治療后各指標的觀察,有待在后續(xù)研究中加以改進。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