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甘 偉,劉維久,劉創(chuàng)宇
(深圳平樂骨傷科醫(yī)院<深圳市坪山區(qū)中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 廣東 深圳 518000)
腕關節(jié)三角纖維軟骨復合體(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位于腕關節(jié)偏尺側及遠端橈尺關節(jié),其內部構成復雜。TFCC損傷為引起腕關節(jié)尺側疼痛的重要原因。在損傷后期由于生理改變會導致尺橈關節(jié)不穩(wěn)定,影響正常的腕關節(jié)活動,甚至伴有腕尺疼痛感[1-3]。TFCC解剖結構細小、形態(tài)不規(guī)則。通過影像學檢查可初步診斷腕關節(jié)TFCC損傷,但確診難度較高[4-6]。準確診斷損傷類型對后期治療方式的選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目前,MRI被廣泛用于各類疾病的輔助診斷中,如骨科疾病、婦科疾病等。MRI為當前診斷骨損傷的常見影像學檢查方法。在骨早期病變診斷方面,T1maping和T2maping成像有一定臨床價值,可明確膝、髖、踝及髕骨病變診斷,但將其用于腕關節(jié)軟骨病變的相關研究較少[7]。本研究就MR maping成像下對健康人群腕關節(jié)和TFCC損傷患者不同區(qū)域值變化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5月—2019年12月深圳平樂骨傷科醫(yī)院收治的青年TFCC損傷患者100例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期招募的20名青年健康志愿者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50例,女50例;年齡22~35歲,平均(25.9±2.5) 歲。對照組中男11例,女9例,年齡23~35歲,平均(26.4±2.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存在其他影響研究疾病,如腕關節(jié)外傷病史及疼痛病史;②所有研究對象知曉研究內容,并自愿參與;③伴有不同程度尺側腕部慢性或亞急性側腕部腫脹,用力抓握、旋前、尺偏時加重。排除標準:①合并類風濕關節(jié)炎及腕部腫物等腕部畸形;②不愿意接受本次研究;③既往有腕關節(jié)手術病史及月骨無菌性壞死、類風濕關節(jié)炎等其他引起腕部癥狀的疾病。
所有患者均開展MR maping成像,設備選用GE公司的1.5T磁共振掃描儀。協助患者取俯臥位,腕關節(jié)相控陣線圈,上肢前臂頭上位伸直,掌心向下,手背位置予以沙袋固定,頭下予以海綿墊,盡可能使患者處于舒適體位,前臂墊高與肩部平齊,綁外固定,線圈中心對準腕關節(jié),身體逐漸向對側移位,在掃描腕關節(jié)的過程中接近磁場中心,固定腕部后,線圈內不能運動。序列:軸位FSE T1WI,冠狀位FSE fsT2WI,冠狀位3D Fs SPGR,及T1maping和T2maping。圖像分析:由2名具有10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影像學醫(yī)師進行分析及評估,詳細評估兩組腕關節(jié)MRI圖像,對損傷人群的TFCC解剖、MRI特點進行分析?;赑almer分類,對MRI影像特點分析,并依據結果將其分類。當2名醫(yī)師意見不一致時,可協商處理。
①比較4個區(qū)域腕關節(jié)T1maping和T2maping成像結果,包括橈側軟骨、腕關節(jié)三角纖維軟骨盤、纖維血管組織、類半月板。②分析T1值和T2值相關性。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n)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T1、T2值在橈側軟骨、腕關節(jié)三角纖維軟骨盤、纖維血管組織及類半月板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橈側軟骨、腕關節(jié)三角纖維軟骨盤、纖維血管組織上T1、T2值小于對照組,類半月板上T1、T2值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腕關節(jié)軟骨不同區(qū)域T1、T2值比較(,ms)
表1 兩組腕關節(jié)軟骨不同區(qū)域T1、T2值比較(,ms)
組別 例數 橈側軟骨 t P T1值 T2值觀察組 100 38.42±5.1237.96±5.26 0.365 0.716對照組 20 41.23±5.2641.15±7.15 0.080 0.936 t 2.231 2.322 P 0.028 0.022組別 例數 腕關節(jié)三角纖維軟骨盤 t P T1值 T2值觀察組 100 26.45±7.3626.26±7.45 0.105 0.916對照組 20 31.47±6.2631.26±6.26 0.138 0.891 t 2.849 2.807 P 0.005 0.006組別 例數 纖維血管組織 t P T1值 T2值觀察組 100 30.25±4.1130.26±4.15 0.010 0.992對照組 20 34.96±4.2634.82±4.12 0.135 0.893 t 4.651 2.413 P 0.001 0.024組別 例數 類半月板 t P T1值 T2值觀察組 100 42.26±4.0542.15±4.05 0.111 0.912對照組 20 38.22±4.1538.02±4.22 0.196 0.845 t 4.056 4.135 P 0.001 0.001
TFCC損傷分型中以橈側損傷、磨損合并軟骨軟化、尺骨莖突基底部、橈骨遠端骨折多見,占比為25.00%、18.00%、12.00%,見表2。
表2 100例TFCC損傷分型表現[n(%)]
腕關節(jié)為人體解剖結構最復雜的關節(jié)之一,其功能狀態(tài)與手部功能關系緊密,特別是手部的精細活動。腕關節(jié)疼痛及功能障礙會影響患者正常生活[8-10]。三角纖維軟骨、足月韌帶、尺三角韌帶、相鄰的掌背側尺橈韌帶、纖維軟骨同系物及尺側伸腕肌肌腱鞘管共同組成三角纖維軟骨復合體。尺側纖維分為深層纖維以及淺層纖維,具有維持腕關節(jié)尺側的穩(wěn)定性、緩解腕關節(jié)沖擊力、傳遞手部力學、增加關節(jié)活動靈活性等作用。腕部尺側疼痛的常見原因為TFCC損傷。TFCC損傷可分為創(chuàng)傷性、退變性。TFCC損傷是導致尺骨撞擊綜合征的病因之一,臨床表現為軟骨盤變薄、撕裂。當TFCC損傷后,會引起相鄰關節(jié)不穩(wěn)定、尺側疼痛、尺骨撞擊等臨床表現。由于TFCC解剖結構復雜,其臨床診斷依然有挑戰(zhàn)性。在TFCC損傷后若出現撕裂應開展手術治療。腕關節(jié)鏡是診療該疾病的金標準,能直觀顯示關節(jié)軟骨和韌帶。但由于腕關節(jié)鏡有一定的創(chuàng)傷性,導致其臨床應用受限[11]。準確判斷TFCC損傷部位以及程度,可幫助臨床醫(yī)師正確為患者選擇治療方案。
MR檢查無電離輻射,具有較好的軟組織分辨能力,可獲取準確的術前診斷結果。MRI具有較高組織對比度及多平面成像的特性,是一種無創(chuàng)評估軟骨、肌腱和韌帶損傷程度、臨床療效的有效方式。TFCC解剖結構、走形復雜,損傷分型多樣。因MR具備較高的診斷敏感性、準確性,故被廣泛用于腕關節(jié)疾病的診斷和評價中。當前依據MR表現不同對TFCC損傷進行準確分型,對后續(xù)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具有重要意義。正常三角纖維軟骨MRI表現為不對稱蝴蝶樣低信號,周緣韌帶等結構因有血管分布,MRI表現為較高信號。莊曉舫等[12]研究以腕關節(jié)鏡檢查結果為金標準,發(fā)現MRI序列所顯示TFCC高信號灶在關節(jié)鏡上均顯示出損傷,同時三種不同序列顯示TFCC損傷程度與關節(jié)鏡所見基本符合。
MR T1maping和T2maping成像作為評估關節(jié)軟骨病變的常用定量技術。T2maping可以再關節(jié)軟骨發(fā)生形態(tài)學變化之前,早期發(fā)現關節(jié)軟骨退行性改變,并提供定量分析參數。一旦關節(jié)軟骨發(fā)生退行性病變,膠原蛋白-蛋白多糖所構成網絡結構被破壞,水分增多,此時關節(jié)軟骨形態(tài)未呈現出明顯變化,T2值顯著增大。因此,T2maping可用于早期關節(jié)軟骨退行性病變診斷。但在操作過程中由于負載、體位等因素的影響,導致T2maping值不穩(wěn)定。T1maping代表自旋-晶格弛豫的時間常數,可評估運動受限的水分子與周圍大分子之間的低頻流動信息。在生理狀態(tài)下,關節(jié)軟骨細胞外基質中大分子限制水分子運動。當細胞外基質發(fā)生病變時,如蛋白多糖丟失等,可通過T1maping探測出來。相比T2maping,T1maping的診斷效果更佳,且與年齡線性關系更為明顯,可獲得更佳的軟骨與鄰近骨的對比度。對腕關節(jié)盤發(fā)生退變、鈣化以及撕裂等腕關節(jié)病變患者采取T1maping值評估,其數值會顯著增大,并能準確分期TFCC。本研究就MR T1maping和T2maping成像進行檢查,結果顯示,兩組T1、T2值在橈側軟骨、腕關節(jié)三角纖維軟骨盤、纖維血管組織及類半月板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分型方面,以橈側損傷、磨損合并軟骨軟化、尺骨莖突基底部、橈骨遠端骨折多見,占比為25.00%、18.00%、12.00%。MR maping成像適用于細小局部病變評估,基于偽彩圖色階、T1、T2值,將病變軟骨內部情況詳細展現出來,包括軟骨內水量、膠原纖維網絡完整性,繼而評估軟骨病變[13]。陳琪等[14]研究指出,MR T1 maping和T2 maping成像可對軟骨及TFCC損傷進行早期診斷與定量分析。1項對比MR T1maping和T2maping成像的研究指出,測量MR弛豫值可定量診斷TFCC損傷,且伴隨著年齡的增加T1值增加,T2值在各個年齡組中表現出更大的差異[15]。另1項研究指出,相同的掃描部位T2maping信號強度顯著高于T2WI序列,在軟骨損傷患者中其信號強度更高[16]。總之,T2maping對TFCC損傷進行非侵襲性的定量分析,在損傷形態(tài)學出現前做出診斷,可指導臨床治療。但是同T2maping相比較,T1maping在相同感興趣區(qū)域內弛豫量多出32%~63%,信噪比更高,透明軟骨與周圍骨骼對比更好。當T1自旋鎖頻脈沖頻率在(0~500)Hz內,腕部不同區(qū)域內所表現出的信號存在一定差異性。T1能定量診斷關節(jié)早期退變?yōu)樵\斷理想序列。MR的評估優(yōu)勢為圖像清晰,可直觀觀察到關節(jié)軟骨內骨質成分改變,對于輕度膝關節(jié)炎、骨關節(jié)炎同樣可早期診斷,表現為軟骨T1、T2值延長。為此,在半月板損傷分級診斷方面可通過MR影像學檢查評估,但由于目前對腕關節(jié)軟骨相關研究較少,仍需進一步深入分析。
綜上所述,將T1maping和T2maping成像應用于TFCC損傷患者的診斷中有著顯著的價值,可將其作為觀察腕關節(jié)TFCC及其周圍韌帶常規(guī)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