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天,周彥汝,李國文(通信作者)
(1鄭州大學基礎醫(yī)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0)
(2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磁共振室 河南 鄭州 450000)
(3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放療科 河南 鄭州 450000)
女性乳腺癌已成為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是女性癌癥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1]。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能夠有效提高乳腺癌患者的術后生存率[2],因而對乳腺良惡性腫塊的鑒別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磁共振成像動態(tài)對比增強(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是乳腺腫塊良惡性鑒別的主要方法之一。本研究對乳腺DCE-MRI的定量參數(shù)進行對比分析,納入的參數(shù)包括早期強化率、峰值強化率、早期強化比值、達峰時間,并明確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參數(shù)的閾值,從而在臨床工作中輔助鑒別診斷腫塊的良惡性。
選取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2020年8月—2021年8月所有接受乳腺磁共振檢查的451例患者,建立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乳腺腫塊型病變;②磁共振檢查前未經(jīng)穿刺活檢和治療;③MRI檢查后接受穿刺活檢或手術切除取得病理結果。排除標準:①灶點狀及非腫塊型病變;②無病理結果;③男性病例;④MRI圖像質量差的病例。本研究獲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使用Philips Ingenia 3.0T MR掃描儀,應用乳腺專用相控陣線圈進行檢查。掃描序列包括T1WI序列、T2WI序列、DWI序列、MRI-DCE序列。MRI-DCE序列采用mDIXON-FFE技術,TR 8.0 ms,TE 0.0 ms,層厚2 mm,層間距-1 mm,視野350 mm×350 mm,每個動態(tài)掃描時間55 s,共掃描7個動態(tài),動態(tài)增強掃描時間約6.67 min。
所有病例MRI檢查資料由2名經(jīng)驗豐富的磁共振診斷醫(yī)師進行分析,經(jīng)協(xié)商確定最終診斷結果。采用測定感興趣區(qū)域(region of interest,ROI)方法進行動態(tài)增強分析,ROI放置于強化程度最高的區(qū)域,并>5個體素。早期強化率是描述病變在增強早期時的相對強化幅度,計算公式為(SI后-SI前)/SI前×100%。其中,SI前為增強前信號強度,SI后為增強后早期信號強度(約注射對比劑后2 min)。峰值強化率是描述腫塊增強后信號強度達峰值時的相對強化幅度,計算公式為(SI峰-SI前)/SI前×100%。其中,SI峰為增強后最大信號強度。早期強化比值是描述腫塊增強后早期強化幅度與峰值強化幅度的比值,計算公式為(SI后-SI前)/(SI峰-SI前)×100%。達峰時間為增強后腫塊達最大信號強度時的時間,單位為秒(s)。
應用SPSS 25.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若滿足正態(tài)分布,描述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若為偏態(tài)分布,統(tǒng)計描述采用中位數(shù)(四分位數(shù)間距)表示,即以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 WhitneyU檢驗;對良惡性組間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參數(shù)繪制ROC曲線,分析其鑒別診斷乳腺腫塊良惡性的效能。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51例乳腺磁共振檢查病例中,排除治療后病例35 例,排除無病理病例96例,排除灶點狀病例113例,排除非腫塊型病例115例,排除男性病例1例,最終納入腫塊型病例91例,其中40例為良性腫塊,51例為惡性腫塊。在40例良性腫塊中,腺病11例,纖維腺瘤25例,導管內乳頭狀瘤2例,良性葉狀腫瘤2例。51例惡性腫塊均為浸潤性導管癌。
良惡性組腫塊早期強化率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846);良惡性組腫塊峰值強化率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83),見表1。良惡性組腫塊早期強化比值比較,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良惡性組腫塊達峰時間相比較,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表1 良惡性組早期強化率、峰值強化率差異性分析
表2 良惡性組早期強化比值、達峰時間差異性分析
分別對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參數(shù)腫塊早期強化比值、達峰時間繪制ROC曲線,見表3。
表3 早期強化比值、達峰時間ROC曲線分析
乳腺MRI腫塊良惡性鑒別診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動態(tài)對比增強掃描序列已成為乳腺磁共振成像的常規(guī)檢查序列,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動態(tài)對比增強的早期強化率是描述病變早期增強的相對強化幅度。本研究中,良惡性腫塊早期強化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龔濤等[3]研究結果顯示,早期強化率在良惡性腫塊中重疊較多,早期強化率敏感性較低,特異性不高,與本研究結果一致。腫塊增強峰值強化率是描述腫塊達到強化峰值時的相對強化幅度。柏拉拉等[4]認為,峰值強化率在良惡性病變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有學者認為,峰值強化率在良惡性病種中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5-6]。本研究中,腫塊動態(tài)對比增強的峰值強化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峰值強化率在不同研究中出現(xiàn)了不同的結論,可能與不同的研究中納入的病例病種分布和數(shù)量不同有關。
早期強化比值描述的是腫塊早期強化程度占峰值強化程度的百分比。既往研究認為,良惡性組病變的早期強化比值存在差異[7-8]。本研究中良性組早期強化比值中位數(shù)為76%,惡性組早期強化比值中位數(shù)為100%,良惡性腫塊的早期強化比值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與既往研究一致。對早期強化比值繪制ROC曲線,AUC=0.761,閾值取81.91%,此時敏感度為98%,特異度為55%。由此可見,早期強化比值對腫塊良惡性鑒別診斷有一定應用價值。
達峰時間描述的是腫塊增強后達到最大信號強度時所需要的時間。惡性病變血管增多但又發(fā)育不成熟、動靜脈吻合較多,故達到強化峰值的時間相對較短。良性病變血管相對成熟,動靜脈吻合少,達到強化峰值的時間相對較長。本研究中良性組達峰時間中位數(shù)為290 s,惡性組達峰時間中位數(shù)為125 s,良惡性組腫塊的達峰時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與既往研究一致[9-10]。于達峰時間繪制ROC曲線,AUC=0.772,閾值為235 s,敏感度為100%,特異度為55%。由此可見,達峰時間對腫塊良惡性鑒別診斷有一定應用價值。
乳腺DCE-MRI對乳腺腫塊的良惡性鑒別診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對早期強化率、峰值強化率、早期強化比值、達峰時間進行了病例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應用早期強化比值、達峰時間閾值輔助鑒別診斷腫塊良惡性,有一定的臨床實用價值。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難免存在偏倚,所納入良惡性病變的種類不夠全面,今后需增加納入病例數(shù)和病種范圍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