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倪胤,常 婷,穆倩倩,王京京
(嘉興南湖學院,浙江 嘉興 314001)
我國傳統(tǒng)文化厚重且悠遠,魏晉時期作為精彩且獨特的一段歷史,其精神文化傳承對于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拔簳x風度”這一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是在1927 年魯迅先生的一次演講中。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的學術演講當中,魯迅先生認為“魏晉風度”是一種文人情感與精神的傳承[1]。近年來,也有不少學者對魏晉時期的文化思想傳承和服裝服飾進行深入的研究。在《魏晉風度的美學特征》中陳長義把“魏晉風度”的美學內涵概括為一個“清”字,不拘禮法、不慕權貴、自由個性等都是其中特征的表現[2]。在《中國古代服飾史魏晉南北朝婦女的服飾風貌與個性解放》中周兆望、侯永惠系統(tǒng)且詳細地闡述了魏晉時期女子服飾的形成、特點與變化包括妝發(fā)[3]。但同時,當前國內對于魏晉風度的美學傳承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運用案例還是較少。
魏晉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順應時代產生的“魏晉風度”是獨特而璀璨的文化瑰寶,值得后人深入了解與繼承發(fā)揚。
戰(zhàn)爭與分裂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旋律,民族矛盾凸顯,階級矛盾錯綜復雜,戰(zhàn)亂頻發(fā),政權不斷更迭,王權衰落,社會黑暗動蕩不安,受多元化的社會環(huán)境影響,魏晉時期的文化思想開始逐步變得自由開放。不同的學說復興,思想上的碰撞,掙脫了過去的束縛,當時的士人開始思考自身生命的價值,更加注重個人精神層面的自由,追求精神的獨立。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因素的雙重作用,為“魏晉風度”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滲透在魏晉文人的日常生活和文藝創(chuàng)作中,形成了多變的風格特色,在文化上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并逐漸形成了“魏晉風度”。
“魏晉風度”也分狹義與廣義,狹義上指魏晉時期文學層面上所表現出來的瀟灑脫俗的文風與藝術;而廣義上則體現在魏晉時期獨特而精彩的社會精神文化思想[4]。本文所指的“魏晉風度”運用的是廣義層面的定義,體現了魏晉時期魏晉士人獨特而精彩的精神文化思想。他們不被禮法束縛,追求自由與個性,呈現出自然隨性、自主自立的風格,重視個人思想與個性發(fā)展,不迎合社會大眾,追求自我價值,崇尚老莊無為、虛靜和自然的精神,追求純粹和自然的美,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和文化遺產。
以自我意志的發(fā)展為核心,是“魏晉風度”美學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魏晉時代,戰(zhàn)亂頻繁,太過輕易的生離死別,輕如草芥的性命,讓魏晉士人意識到了生命的脆弱與寶貴,當生命的長度無法被自己意愿掌控時,他們轉而選擇去延展其寬度[5]。所以,在這個時期各種個性的、張揚的、突出的個體紛紛出現,被記錄,被接受,被宣揚,被追捧,被傳承。故而魏晉士人追求自由與個性,自主自立,風流瀟灑,不滯于物,不被老舊的思想所禁錮,解放自我天性,向往瀟灑自由的閑適生活。
魏晉士人崇尚老莊無為、自然的精神,“自然”是一個道家的哲學概念,他們在其基礎上融入了人的意義,認為人生的本質在于精神的發(fā)展與升華而不在于世俗,投身于自然,縱情享樂于山水之間,修生養(yǎng)性,不迎合外界,不以外物和外界態(tài)度而轉移[6]。他們樂于置身山水自然之間,以之寄托情感,孕育精神,形成的自然主義也成為了“魏晉風度”的美學特征。
因為魏晉士人對于自由、個性、自我的追求,注重發(fā)展個人自我價值,解放天性,所以在服飾上出現了寬衣大袖、袒胸露臂、追求寬松、瀟灑飄逸的服裝風尚,同時也將魏晉士人的精神風度縫制在了“褒衣博帶”之間。
在“魏晉風度”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魏晉時期的服飾形成了“褒衣博帶、自然質樸、華袿飛髾、上儉下豐”的脫俗飄逸的服飾風格,“寬衣大袖,袒胸露臂,垂飾飄帶”的服裝特征使穿著者氣質更加脫俗飄逸,“褒衣博帶”的服裝形式也成為了當時的一種時尚,被當時的社會所推崇[7]。如圖1 所示。
圖1 《北齊校書圖》局部
魏晉時期的男子多以大袖衫為時尚,寬大衣袖,瀟灑風流。那時的男人們穿衣袒胸露臂,追求自然、灑脫的感覺。魏晉士人們也多光身穿著寬大外衣,或者在外衣內加以吊帶式的內衣,即裲襠,不著中衣。此種穿衣方式也是獨屬于魏晉這一時代[8]。
魏晉時期的女子服飾形制多承自漢制,以衫、襖、襦、裙、深衣等為其日常所服,款式多為交領,上短下寬,同時長裙曳地,大袖翩翩,更多地表現出優(yōu)雅與飄逸。上衣短小,腰部合體,裙擺寬松飄逸,既體現了飄逸的風格又舒適合體,就形成了“上儉下豐”的服裝風格。袿衣也是當時流行的一種女子服裝制式,也稱雜裾垂髾服,衣下擺有上寬下尖的尖角,層疊排列,又加以兩條或多條的垂飾飄帶,使服裝隨風飄逸,即“華袿飛髾”[9]。
根據此類服裝風格的流行,魏晉時期的服裝廓形元素大多可以概括為H 型、A 型、X 型等寬大的廓形,這類廓形也常常被廣泛借鑒運用到現代服裝設計當中[10]。
魏晉時期的歷史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是特別而璀璨的,在其影響下的服飾色彩也相對“特立獨行”些許,總體上來說偏愛素雅的色彩,尤其推崇白色。
魏晉士人服裝顏色多喜用白,國事、婚事等重要的場合亦服白,白衫不僅可以用作為常服,也可以作為禮服,“褒衣博帶”的形制加之脫俗的白,更加突出了他們?yōu)t灑自由的形象,這種白色服飾的使用文化是中國歷史上除魏晉時期以外的其他時期所沒有的。
同時魏晉的服裝以白、朱、青等為主要顏色,如圖2 所示,服飾色彩較為豐富,有多種選擇,但色彩純度較低。因為古代面料染色大都使用天然染料,所以大部分服裝面料色彩純度較低,多為本色系,呈現出自然無為的美感。天然植物染色(如圖3)是我國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服裝染色工藝,是一種藝術。本文以此為部分靈感點,對面料進行植物染的實踐活動,并運用到實踐設計中去。
圖2 魏晉時期出土文物中的服裝色彩
圖3 天然植物染色
在面料方面,在當時歷史背景的條件限制下,魏晉時期最能體現“魏晉風度”的服裝面料應該屬于絲織品與棉麻類織物了。絲織品質感垂順,可以突出服裝的優(yōu)雅飄逸,而棉麻類織物屬于純天然織物,更加自然,可以體現穿著者以自然為美,崇尚自然質樸的精神。
同時,棉麻類織物對于體現天然染料的染色效果來說也是最佳載體,自然的織物與天然的染料之間相輔相成。面料的質感幫助服裝傳遞情感。服裝的第一要義就是舒適,棉麻面料很好地滿足了舒適、自然的要求,可以突出服裝純粹而自然的美,其自帶的質感也利于表現出服裝的層次感之美。
順應魏晉時期特定社會歷史文化背景而產生的“魏晉風度”有著自己特定的內核與美學思想值得我們去發(fā)掘、傳承與發(fā)展。其“以人為本,以自我意志為發(fā)展”的思想就與我們現代的思想高度重合。
在現代社會,服裝成為一種表現自我個性的語言,人們通過穿著表現自我。拒絕被規(guī)則束縛的人生,選擇一種自我的、個性的方式存在,不在意外界的評價與目光,才是現在年輕人追求的人生態(tài)度。
本系列設計的主題為“丘山”,并非是山巒的意思,而是源于晉代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歸田園居(其一)》之中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丘山,指的是自然,意為熱愛自然,也可以看做對天然自我的喜愛。這首詩的整體都透露著熱愛自然,追求自我的精神。希望這個系列的服裝承載起這份精神,在快時尚的當今社會,帶來一份不一樣的色彩,尋求精神獨立。
本系列服裝在進行設計構思的時候,主要圍繞著“自然之美”而展開,偏向于寬松舒適,個性隨意的風格,不刻意強調女性的美,而是與著裝者的本身氣質相結合,表現出個性自然、飄逸灑脫的感覺。
圖4 服裝設計圖
在服裝細節(jié)設計方面,首先學習了魏晉時期裲襠和袴褶特色的服裝結構,消化吸收后,加以改變融入到服裝當中。還提取了魏晉時期常見的衫、襖、襦當中的元素進行變形與設計運用。
為表現服裝寬松飄逸,層次變化,加入了飄帶結構,并且在學習魏晉大袖的基礎上對袖型進行了設計。對該系列服裝的設計圖進行解析,繪制出款式圖,以及使用CAD 軟件完成結構圖的制作。
魏晉時期面料染色大部分使用天然植物染料,所以大部分服裝面料色彩純度較低,多使用本色系。本次設計以此為部分靈感點,對面料進行植物染的實踐活動(如圖5),想要呈現出自然無為的美感,其產生的化學反應是獨一無二的。
圖5 部分面料植物染實驗
本文以魏晉時期的社會、文化和歷史環(huán)境為切入點,對“魏晉風度”作了探究,了解到“魏晉風度”的具體成因和它所承載著的時代精神,總結了“魏晉風度”的含義及其美學精神,深入體會到魏晉士人精神層面的富足和他們個性的瀟灑。將之與現代服裝設計理念相結合,進行設計部分的實踐,為“魏晉風度”的美學思想與現代服裝設計相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