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鑫,馬丹,付娟,王云鋒,蘇勝昌,唐祖鑫,李曉渝,陳潔,*,李志*
1西南醫(yī)科大學中西醫(yī)結合學院,四川瀘州 646000;2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中醫(yī)醫(yī)院脾胃病科,四川瀘州 646000;3海軍軍醫(yī)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消化內科,上海 200082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治療累及黏膜、黏膜下層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變的主要措施之一,能有效地整塊切除直徑>2 cm的病灶[1]。人工潰瘍部位狹窄是ESD術后最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當病變范圍累及食管全周時,食管狹窄的發(fā)生率接近100%[2],嚴重影響術后生活質量。有研究發(fā)現,食管ESD環(huán)切術后狹窄部位肌成纖維細胞(myofibroblasts,MFB)標志蛋白——α肌動蛋白2(actin alpha 2,ACTA2)的表達明顯上調,提示食管ESD環(huán)切術后狹窄可能與人工潰瘍過度纖維化有關[3]。人體食管組織可取材部位有限,誘導食管過度纖維化的上游機制尚不明確,本研究建立豬食管ESD環(huán)切術后狹窄模型,以探討人工潰瘍過度纖維化的可能機制。
1.1 實驗動物 8頭普通級健康雄性實驗白豬,體重(15.5±0.9) kg,購自上海市甲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動物許可證號:SCXK(滬)2015-0005]。
1.2 試劑 注射用鹽酸替來他明鹽酸唑拉西泮(舒泰?50,批號:6477)購自維克中國公司,硫酸阿托品注射液(批號:040191511)購自山西省芮城科龍獸藥有限公司,PrimeScriptTMRT反應混合物(批號:RR036Q)、TB Green?Premix EX TapTMⅡ(批號:RR820A)購自日本TAKARA公司,BCA蛋白定量試劑盒(批號:ZJ102)購自上海雅酶生物醫(yī)藥科技有限公司,轉化生長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抗體(批號:NBP1-80289)購自美國NOVUS公司,共介導Smad蛋白2/共介導Smad蛋白3(Smad2/3)抗體(批號:#8685)購自美國CST公司,p-Smad2/3抗體(批號:D160746)購自美國Affinity公司,Smad4抗體(批號:D220124)、Smad7抗體(批號:D160746)購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結締組織生長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抗體(批號:23936-1-AP)、ACTA2抗體(批號:80008-1-RR)購自美國Proteintech公司,山羊抗兔IgG(批號:L3012)購自美國SAB公司。
1.3 儀器 TP1020石蠟組織包埋機、RM2235石蠟切片機購自德國LEICA公司;SpectraMax SM0260全自動酶標儀購自美國Molecular Devices公司;AXIO Scope A1光學顯微鏡購自德國ZEISS公司;Wonbio-48R高通量組織研磨儀購自上海Onebio Biotech公司,LightCycler 480實時熒光定量PCR儀購自瑞士Roche公司。
1.4 方法
1.4.1 實驗分組與動物模型制備 將實驗白豬適應性飼養(yǎng)1周后,隨機均分為假手術組與模型組(n=4)。所有動物術前禁食24 h,禁水6 h。麻醉誘導前15 min肌內注射硫酸阿托品(0.05 mg/kg)抑制腺體分泌,隨后肌內注射舒泰?50(10 mg/kg)誘導麻醉。麻醉后模型組給予氣管插管,術中吸入1%~2%異氟烷維持麻醉深度,假手術組給予面罩吸氧。所有內鏡操作過程中均使用心電圖監(jiān)測器觀察白豬的生命體征。
實驗白豬取左側臥位,由經驗豐富的消化內鏡副主任醫(yī)師用帶有透明帽(ND-201-1802,Olympus公司)的上消化道內鏡(GIF-Q260J,Olympus公司)進行操作,均已排除可能干擾本研究結果的食管病變。模型組采用“隧道法”,通過黏膜下注射分離黏膜層與固有肌層,在距離賁門10~14 cm處使用Dual刀(KD-650L,Olympus公司)進行人工潰瘍顱側及尾側的圓周標記,先沿尾側標記切開黏膜,再沿顱側標記建立黏膜下隧道,然后逐漸與尾側切口連接,聯合使用Dual刀及IT-2刀(KD-611L,Olympus公司)完成黏膜下剝離。假手術組僅用帶有透明帽的上消化道內鏡輕觸賁門上10~14 cm處的食管黏膜數次。實驗過程符合國家和單位有關實驗動物的管理和使用規(guī)定。
內鏡操作結束后,將動物轉移至安靜溫暖處,采用血氧飽和度監(jiān)測儀觀察生命體征直至麻醉蘇醒。兩組術后均禁食24 h,先給予流質飲食,再逐漸過渡至固體飲食,當模型組出現進食困難時,兩組均切換為流質飲食。模型組造模后連續(xù)3 d肌內注射氨芐西林20 mg/(kg·d)抗炎,連續(xù)7 d喂服奧美拉唑10 mg/d抑酸。
1.4.2 標本采集 造模后間隔7 d行1次食管內鏡檢查,第3周模型組動物食管人工潰瘍部位已明顯狹窄且內鏡不能通過,提示造模成功(圖1)。處死動物后分別沿顱側、尾側橫軸采集模型組食管人工潰瘍部位組織,假手術組采集與模型組對應長度的食管組織。取部分組織全層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24 h,乙醇梯度脫水,石蠟包埋。剩余組織剔除固有肌層及外膜后,于-80 ℃保存。
圖1 兩組實驗白豬造模后第3周內鏡下食管形態(tài)Fig.1 Endoscopic esophageal morphology of each group of tested pigs at 3rd week after endoscopic mucosal dissection
1.4.3 HE染色 組織蠟塊經切片、脫水、復水后,蘇木精染色5 min,水洗,再于1%鹽酸乙醇中分色5 s,自來水沖洗15 min,甩干,75%乙醇處理10 s后,直接置于1%醇溶性伊紅染色1 min,水洗,無水乙醇脫水2 min,晾干,再以二甲苯透明10 min后,于通風處晾干,中性快干片封片。采用Image J圖像處理軟件對兩組食管黏膜下層的成纖維細胞(fibroblasts,FB)與肌成纖維細胞(muscle fibroblasts,MFB)進行半定量分析(每張切片隨機挑選5個視野),以細胞總個數/細胞總面積為最終測定結果。
1.4.4 實時熒光定量PCR(qRT-PCR)檢測相關基因mRNA的表達 稱取100 mg食管組織,用高通量組織研磨儀研磨。采用Trizol法,依次加入Trizol、氯仿、異丙醇、75%乙醇提取總RNA,根據反轉錄試劑盒說明書分別反轉錄為cDNA,反轉錄條件為37 ℃ 15 min,85 ℃ 5 s,保持4 ℃。參照Green?Premix EX TapTMⅡ試劑盒說明書進行qRT-PCR檢測,擴增引物見表1。擴增條件為:95 ℃預變性30 s;95 ℃變性5 s,60 ℃退火,延伸30 s,40個循環(huán)。采用2-ΔΔCt法分析mRNA的相對表達量。
表1 qRT-PCR引物序列Tab.1 Primer sequences of qRT-PCR
1.4.5 免疫組化檢測CTGF、ACTA2的表達 組織蠟塊經切片、脫水、復水、枸櫞酸100 ℃水浴修復抗原、過氧化物酶阻斷、封閉、CTGF及ACTA2一抗及相應種屬的二抗孵育、顯色、蘇木精復染、鹽酸乙醇分色、脫水、封片,在光鏡下觀察CTGF、ACTA2的表達情況。使用Image-Pro Plus圖像處理軟件對陽性結果行半定量分析(每張切片隨機挑選5個視野),結果采用平均光密度值表示(目的蛋白光密度值/圖像面積)。
1.4.6 Western blotting檢測TGF-β1/Smads/ACTA2信號通路相關蛋白的表達 取-80 ℃保存的100 mg食管組織,加入1 ml含蛋白酶及磷酸酶抑制劑的RIPA裂解液,采用組織研磨儀研磨后于冰上裂解30 min,渦旋振蕩數次,15 000 r/min離心15 min;吸取上清液,使用BCA蛋白定量試劑盒測定蛋白濃度,加入SDS上樣緩沖液,于100 ℃干熱塊上加熱7 min使蛋白變性,微量離心2 min后于-80 ℃保存。蛋白經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后,轉至PVDF膜上,室溫封閉2 h,TGF-β1(1:1000)、Smad2/3(1:1000)、p-Smad2/3(1:1000)、Smad4(1:500)、Smad7(1:1000)、CTGF(1:1000)、ACTA2(1:5000)
一抗按比例稀釋后,置于搖床上4 ℃孵育過夜,洗膜,二抗室溫孵育60 min,洗膜,顯色,每組重復4次。采用凝膠圖像分析成像系統(tǒng)進行條帶檢測,采用Image J圖像處理軟件對條帶灰度值進行半定量分析,結果以目的蛋白與內參蛋白的相對表達量表示。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食管組織HE染色 模型組食管人工潰瘍部位復層鱗狀上皮層變薄,再生上皮在人工潰瘍部位不能連續(xù)分布;黏膜肌層缺失;黏膜下層新生的結締組織增厚、致密,可見大量炎性細胞浸潤。與假手術組比較,模型組FB/MFB大量增殖(14.992±0.291vs.28.510±0.612,P<0.001)。FB形態(tài)呈多角形或扁平星形,細胞質染色較淺,細胞核大且呈規(guī)則卵圓形,核內可見細小黑色斑點,呈方向一致地束狀排列。MFB呈長梭形,細胞核扁圓,與細胞外間質連接緊密,呈波浪形平行排列。假手術組食管組織黏膜層及黏膜下層完整,結締組織疏松,內含少量排列雜亂的纖維細胞,除血管壁外幾乎無MFB分布(圖2)。
圖2 兩組實驗白豬食管組織形態(tài)Fig.2 Morphology of esophageal tissues in each group of tested pigs
2.2 qRT-PCR檢測食管組織TGF-β1、Smad2、Smad3、ACTA2mRNA的表達 與假手術組比較,模型組食管組織TGF-β1、Smad2、Smad3、ACTA2的mRNA表達均明顯上調(P<0.05,圖3)。
圖3 qRT-PCR檢測兩組食管組織中TGF-β1、Smad2、Smad3、ACTA2 mRNA的表達Fig.3 Relative expression levels of TGF-β1, Smad2, Smad3,and ACTA2 mRNA in each group of esophageal tissues of tested pigs (qRT-PCR)
2.3 食管組織TGF-β1/Smads/ACTA2信號通路相關蛋白的表達
2.3.1 免疫組化檢測CTGF、ACTA2表達 CTGF蛋白在模型組食管人工潰瘍部位組織中的陽性表達升高,致密纖維組織中FB的細胞質可見黃色或棕褐色顆粒沉積;假手術組僅疏松結締組織中纖維細胞的細胞質有少量CTGF蛋白表達。ACTA2蛋白在模型組增生纖維層MFB的細胞質中表達增強,部分細胞核可見表達,呈黃色或棕褐色平行的波浪形分布;而在假手術組的疏松結締組織中僅血管壁肌細胞可見ACTA2陽性表達,在疏松結締組織中的纖維細胞幾乎不表達(圖4)。對免疫組化染色結果進行半定量分析顯示,模型組中CTGF、ACTA2的陽性表達水平均高于假手術組(P<0.001,表2)。
圖4 CTGF、ACTA2蛋白在實驗白豬食管組織中的表達(免疫組化)Fig.4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of CTGF and ACTA2 protein in esophageal tissue of tested pigs (Immunohistochemistry)
表2 實驗白豬食管組織CTGF、ACTA2蛋白陽性表達半定量分析(平均光密度值,±s,n=4)Tab.2 Semi-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ositive expression of CTGF and ACTA2 protein in esophageal tissues of each group of tested pigs (average optical density value, ±s, n=4)
表2 實驗白豬食管組織CTGF、ACTA2蛋白陽性表達半定量分析(平均光密度值,±s,n=4)Tab.2 Semi-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ositive expression of CTGF and ACTA2 protein in esophageal tissues of each group of tested pigs (average optical density value, ±s, n=4)
CTGF. 結締組織生長因子;ACTA2. α-肌動蛋白-2
組別 CTGF ACTA2假手術組 0.017±0.003 0.021±0.002模型組 0.082±0.004 0.047±0.003 t 12.823 7.642 P<0.001 <0.001
2.3.2 Western bloはing檢測TGF-β1及其下游蛋白的表達 與假手術組比較,模型組TGF-β1、Smad2/3、p-Smad2/3、Smad4、Smad7、CTGF、ACTA2蛋白表達均明顯上調(P<0.05,圖5)。
圖5 實驗白豬食管組織TGF-β1/Smads/ACTA2信號通路相關蛋白的表達(Western blotting)Fig.5 Expression of TGF-β1/Smads/ACTA2 related proteins in esophageal tissues of each group of tested pigs (Western blotting)
我國是世界上食管癌發(fā)病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2015年食管癌新發(fā)病例數為24.6萬例,占全球發(fā)病人數的50%以上,并呈逐年上升趨勢[4-6]。2012年、2017年日本食管協(xié)會發(fā)布的食管癌診療指南指出,食管切除范圍不再是限制其內鏡下治療的禁忌證[7-8],意味著ESD在食管癌診療中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但與此同時ESD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也將隨之升高,食管狹窄就是其中之一。研究表明,食管ESD術后人工潰瘍面積是狹窄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且治療范圍越大,病變縱徑越長,術后食管狹窄發(fā)生的風險就越高,當病變范圍>3/4食管周徑、病變縱徑>5 cm時,極易出現頑固性食管狹窄,使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嚴重降低[2,9]。因此,對食管ESD環(huán)切術后人工潰瘍纖維化修復的機制研究變得尤為迫切。
本研究通過食管ESD環(huán)切術建立縱向約4 cm的人工潰瘍,在術后第3周左右,模型組實驗白豬半流質飲食進食困難,甚至有嘔吐癥狀,電子胃鏡檢查提示人工潰瘍部位出現明顯狹窄,且直徑為9.8 mm的內鏡不能通過時,定義為造模成功,與Nonaka等[10]的研究結果基本吻合。從食管黏膜缺損愈合的時間進程來看,模型組白豬在食管ESD環(huán)切術后3周左右可形成明顯狹窄。
TGF-β超家族在調節(jié)細胞生長、增殖、分化等方面有重要意義[11],其中TGF-β1是一種來源廣泛的關鍵致纖維化細胞因子,多種細胞(如FB、肝星狀細胞、內皮細胞等)均可分泌TGF-β1[12]。當機體受到損傷時,多種細胞會分泌大量TGF-β1,通過調節(jié)Smad2/3蛋白磷酸化水平激活Smads信號通路,在共同介導蛋白Smad4的作用下,進一步與活化的轉化生長因子-β1受體(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receptor-Ⅰ,TβR-Ⅰ)結合,向細胞核傳遞相應的轉錄信號,激活轉錄因子,調節(jié)FB的增殖及分化,故TGF-β1又稱為組織器官纖維化的“啟動子”。Smad7是Smads信號轉導通路的抑制性蛋白,通過競爭性地與活化的TβR-Ⅰ結合,使Smad2/3去磷酸化而失活,可以從側面反映Smads通路的信號轉導水平[13]。纖維化相關研究結果顯示,TGF-β1拮抗劑可以抑制Smad2/3磷酸化,從而下調TGF-β1/Smads信號通路相關蛋白的表達,進而抑制FB的增殖[14]。Tang等[3]的研究表明,食管狹窄模型動物的血清TGF-β1水平明顯升高,且與狹窄程度呈正相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無論在基因水平還是蛋白水平,模型組TGF-β1、Smad2/3、p-Smad2/3的表達均上調;Western blotting結果進一步提示,作為Smads信號轉導的共介導蛋白之一,模型組Smad4的表達亦高于假手術組;抑制性蛋白Smad7的表達升高,可競爭性地與活化受體結合,促進Smad2/3的去磷酸化,從側面反映出該通路的活化水平提高,這與現有的研究結果基本吻合[15]。因此,食管ESD環(huán)切術后人工潰瘍部位管腔狹窄可能與組織損傷后多種細胞分泌TGF-β1增多及Smads信號通路過度活化有關。
CTGF是一類富含半胱氨酸的生長因子家族,具有明顯的絲裂原性及趨化性,可調節(jié)多種類型細胞的黏附、遷移、增殖、存活及分化,在組織纖維化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6]。Arias等[17]在纖維化體外實驗中證實,CTGF啟動子序列上存在TGF-β誘導CTGF所必需的功能性Smads結合位點,CTGF可能是TGF-β1/Smads信號轉導通路的直接下游效應介質之一。Mori等[18]在小鼠皮膚纖維化模型中發(fā)現CTGF的持續(xù)表達是纖維化緩慢持續(xù)進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ACTA2是MFB的標志性蛋白之一,可以反映MFB的分化活性。有研究證實,CTGF與TGF-β1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誘導腎小管上皮細胞發(fā)生表型轉化,上調間質細胞中ACTA2的表達,促進腎臟間質中的FB轉化為MFB[19]。Nonaka等[10]發(fā)現食管狹窄的特征性病理改變之一是大量MFB平行排列,水平延伸,從而促進凸起的管腔嵴形成。因此在纖維化病程中,CTGF是TGF-β1/Smads信號轉導的關鍵下游效應靶點,可能與TGF-β1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上調ACTA2的表達,促進纖維化持續(xù)進展,誘導FB向MFB表型轉化。本研究結果顯示,模型組ACTA2mRNA表達上調,CTGF、ACTA2蛋白表達明顯高于假手術組,表明CTGF可能在TGF-β1/Smads轉導通路的誘導下,上調功能性Smads位點結合水平,從而參與食管ESD環(huán)切術后人工潰瘍部位過度纖維化的進程,促進FB增殖,并誘導其向MFB表型轉化。但本研究對模型的觀察周期僅為3周,尚不清楚相關蛋白在長期食管纖維化進展中的表達情況。
綜上所述,本研究再次驗證了豬食管ESD環(huán)切術后3周左右可形成食管狹窄;造模后人工潰瘍部位多種細胞大量分泌TGF-β1,隨后上調Smad2/3的磷酸化及核轉位水平,促進Smads信號轉導通路的進一步活化,以及下游轉錄介質CTGF的表達,從而上調細胞內ACTA2的表達,造成FB大量增殖并逐漸分化為MFB,并最終形成食管ESD環(huán)切術后狹窄。TGF-β1/Smads/ACTA2信號通路的過度活化可能是食管ESD環(huán)切術后人工潰瘍過度纖維化修復的機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