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扶霞·鄧洛普
◎何雨珈 譯
我媽懷上我不久,她的祖母為她訂閱了《藍帶》雜志。我媽每拿到一期就專心致志地閱讀,還從中自學了經典法餐的基本技巧。她不是在做荷蘭醬或泡芙酥皮,就是滿懷熱情地參照各類食譜下廚,其中有克勞迪婭·羅登的《中東美食》,還有各種從折扣店和慈善商店淘來的外國食譜書——她越買越多。所以,即便還在娘胎,從一些偉大的世界佳肴中提煉出來的精華就滋養(yǎng)著我。我一直懷疑這是參與塑造我命運的早期影響。
據說,嬰兒時期的我總是餓得嗷嗷待哺。我媽到現在還收著一盤錄音帶,記錄了我貪婪吮吸著母親乳房的聲音。她的乳汁本身一定含有豐饒的美食風味。我母親在20世紀50年代的薩里郡長大,她吃的東西,在那個時代看來,國際化得非同尋常。她的父親是奧地利猶太人和英國人的后代,在維也納度過了一段童年時光。直到生命將逝,他的早餐還是黑面包配腌肉奶酪。他也熱愛烹飪,不僅愛做中歐菜,還喜歡做咖喱,因為戰(zhàn)時他在錫蘭和緬甸做過突擊隊員,喜歡上了那里的特色飲食。我的外婆因為很難買到意面之類的外國食材而郁郁寡歡,甚至一度開了個熟食店。我媽年輕的時候在倫敦工作,會從外國朋友那里收集各種菜譜,這些朋友有來自肯尼亞的印度人,還有希臘人和阿拉伯人;等有我的時候,她的飲食已經非常多樣化了。
我媽說,她永遠忘不了我第一次嘗到固體食物時,那胖乎乎的小臉上突然煥發(fā)的狂喜。那種飲食帶來的強烈愉悅永遠留在了我體內,再沒離開;我說出的第一個帶交流功能的詞是“還要(more)”。我們家在牛津,媽媽在那里給外國學生教英語。這些學生總要征用我們的廚房,做一頓充滿思鄉(xiāng)之情的大餐。土耳其人會做青瓜酸奶醬“卡西克”,還會在烤架上烤羊肉丸子。一次日餐聚會上,有個調皮的學生拎著一條巨大的生魚悄悄溜到我身后:我還記得自己當時轉身對著那條魚張開的大嘴,嚇得不輕。伊朗人和也門人會來串門兒,帶的禮物也是食品。有個日本女孩在我們家住過一陣,早餐會給我們做“兔兔蘋果”(將蘋果片切成長耳朵的形狀)和日式飯團。我媽會把大家的食譜都記下來,就算這些學生已經畢業(yè)離去多時,他們的菜色卻在我家廚房里保留了下來。我們的食品柜是充滿草藥與香料的寶庫,從小茴香到紅椒粉再到阿魏,應有盡有。
童年時代的我們當然是極盡挑剔的“小惡魔”。我們不喜歡每頓飯都要被迫吃蔬菜,之后還得吃水果。我們更希望能靠冰激凌、奶酪、土豆和巧克力過活。但那時候的小孩子通常享受不到“專人專菜”的服務,大人往我們盤子里裝什么,就得全部吃光。我們唉聲嘆氣,我們大鬧餐桌,上演“扁豆咖喱之戰(zhàn)”這種“大戲”——對這個菜我們可是積怨已久——最終又答應了嘗嘗扁豆,結果很喜歡,從此和扁豆“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我們根本不了解大部分英國人眼中的“正常飲食”是什么樣子,這對我媽來說很是有利。牧羊人派之類的傳統(tǒng)幼兒食物偶爾會出現在餐桌上,但都只是一場“大秀”中的匆匆過客,其他“表演者”包括法式什錦燉豆子、非洲黑眼豌豆沙拉、匈牙利紅燒牛肉配團子、塞羊心、黎巴嫩塔博勒沙拉和自制酸奶。所有人都在一起吃飯,無論大人小孩,也不會為難以取悅的嬰兒小祖宗們單獨準備什么菜。
我母親還是一位出色的戰(zhàn)略家。在我們鬧脾氣的時候,她通常會想起來:哎呀,本來是要給你們吃巧克力布丁的,但遺憾的是,只有吃完了春季蔬菜的小孩,才吃得上布丁。她讓人陷于如此無法選擇的境地,我們真是氣得冒煙,但又只能把盤子里的菜先吃光。不過,她最高妙的計策,是規(guī)定我們可以選擇三種不吃的食物,條件是其他所有東西都得吃——這樣算是授予了我們選擇權,又讓我們非常認真地去思考最最討厭什么食物(我那時候選擇的三種“食物天敵”是蘑菇、防風草蘿卜和茄子)。她還潤物細無聲地向我們灌輸了這樣一種觀念:如果有人不辭辛苦地為你做了飯,你還要抱怨,那就太不禮貌了,飯桌上禁止出現“我不愛吃!”這句話。
另一方面,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做飯和吃飯都被視為快樂源泉。我媽總是渴望去品嘗新菜,越不尋常越好,還會對不熟悉的菜品進行法醫(yī)一般認真詳細的分析,努力去猜測做法過程。我還記得自己看著她的樣子,心想:我也希望能像她一樣。她還鼓勵小孩參與烹飪。我媽向我展示了如何捏住新鮮草藥的葉子,使其釋放香氣;在菜市場上如何輕輕捏捏水果,看是否成熟;她教會我如何細切洋蔥、做乳酪面粉糊、搟酥皮、給雞拆骨。我會站在爐灶前的椅子上,攪著鍋里的東西?!凹狱c兒鹽怎么樣?”我媽會說?!凹佣嗌??”我會問。“嘗一嘗,看需要多少。”她如此回復。這責任好大啊,我驚呆了,而且有點膽怯,但還是抖抖索索地加了鹽,慢慢有了自己的味覺標準,信心也逐漸增強。我媽從沒節(jié)食減肥過,從沒提過體重,也從沒說過吃是罪惡感的來源。最近,她說這是一個有意識的決定:很多女性癡迷于節(jié)食,她們采取的方式讓我媽深感痛惜,所以下定決心絕不會在自己的女兒們面前說類似的話。她把所有健康飲食之道對我們傾囊相授,比如飯菜是由蛋白質、淀粉和蔬菜組成的,比如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及廚房衛(wèi)生和家政方面的規(guī)矩——但我至今也不知道食物卡路里究竟有什么實際意義。
媽媽經濟拮據,再加上孩子哭鬧,還遭受抑郁癥發(fā)作之苦而精神衰弱??墒俏覀兊拿恳活D飯菜她幾乎總是從原料開始一點一滴地做起,這在很多時候一定都很辛苦,但整體說來,她從未喪失對下廚的熱愛,也總能夠將這種享受傳達給她的孩子們。
中學時期,我逐漸覺得媽媽古怪的口味有那么一點叫人尷尬。我那些朋友的父母有時候提到她做的生雞蛋、山羊奶酪和鷹嘴豆泥,都會皮笑肉不笑地嗤之以鼻——即便是在整體上思想前衛(wèi)先進的牛津,她那些食物也怪得叫人震驚。十二歲時,我和一位朋友辦了人生中第一場燭光晚宴(主菜是我做的,按照塞恩斯伯里超市的一個菜譜做了道香腸腰子砂鍋)。十四歲時,我已經是廚房里快樂的掌勺人,不僅做蛋糕和餅干小菜一碟,還會做常規(guī)、健康和經濟的家庭日常餐食。放假時我們一家人去歐洲露營,我也會記下菜譜,尋覓新的美味。嘗、烹、吃——并在其中獲得超凡樂趣——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并將定義我的人生和未來事業(yè)。如果說我們的家常便飯是“全球食譜大游行”,那么圣誕節(jié)的時候,英國傳統(tǒng)便會大顯一日的身手。我記憶中那一天里食譜書從未被使用過,我的曾外祖母、外祖母和母親好像對要做什么總是成竹在胸。時光流逝,我也逐漸掌握了這場富有儀式感的晚宴的所有元素,這也一直是我自己作為英國人民族身份認同的核心,我讓自己投身于外國文化影響的大旋渦之中,而這個核心,就是穩(wěn)住我的錨。
小時候,面對一盤盤的胡蘿卜和豌豆,我氣鼓鼓地發(fā)誓,一長到有權選擇的年紀,就不會再碰蔬菜,只吃垃圾食品。但我媽在飲食方面的教化灌輸(無論是胎教還是我出生以后)太成功了,我一離開家,就發(fā)現自己在根深蒂固、無法抗拒的直覺驅使之下,重現了家中均衡飲食的規(guī)則:吃水果和蔬菜,為朋友們做一頓從原料開始的大餐。我的妹妹與弟弟都是如此。
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旅居中國,那時的我已經萬事俱備,完全能應對飲食上的挑戰(zhàn):充滿好奇心,什么都愿意嘗試,也很禮貌,甚至可以吃下我一開始十分排斥的食物。也許從“扁豆咖喱”那一課開始,我就在某種程度上意識到,厭惡情緒很多時候是一種心理建設,我可以在通往享樂主義的路上克服這種心理建設。我就像曾經那個貪吃的嬰孩,仍然愿意把幾乎任何東西放進嘴里,越驚人越好。發(fā)酵的龍蝦內臟、臭豆腐、黏糊糊的海菜、嘎吱嘎吱的軟骨:這些我都很愛吃,它們是那么反常規(guī)、新奇、多余和怪異,這正是它們深得我心的原因。成人后的我,臉上仍然會因為美食帶來的愉悅而煥發(fā)光彩,我也會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把愉悅傳遞給他人,來解釋世界上一些美好的奇跡。而這所有的一切,都得感謝我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