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兵
現行教育部統編中小學語文教材大量增加了古典詩詞的篇目,毋庸置疑,這對于傳承優(yōu)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將大有裨益。然而,在編撰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令人遺憾的缺陷和不足。本文將結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重點談談其中兩篇“對韻歌”在編寫上存在的問題和錯誤。在小學一年級教材之中有兩篇課文的編寫采用的是傳統對韻歌的形式,第一篇出現在一年級課本上冊第13頁,課文題目叫作“對韻歌”,第二篇出現在一年級課本下冊第56頁,課文題目叫作“古對今”?!豆艑瘛返木帉懘嬖阱e誤,《對韻歌》的編寫則存在不足。
課文《古對今》由三個小節(jié)組成,每小節(jié)四行,且結構相同。原文如下:
古對今,圓對方。嚴寒對酷暑,春暖對秋涼。
晨對暮,雪對霜。秋風對細雨,朝霞對夕陽。
桃對李,柳對楊。鶯歌對燕舞,鳥語對花香。
與該教材配套的《教師用書》說:“本課采用對韻歌的形式識字,這是本套教材第二次采用這種形式識字。”顯然,此篇連同一年級上冊的《對韻歌》是一并作為“對韻”來編寫的?!皩嵏琛?,顧名思義,既是為了訓練對對子的基本功,又要傳授押韻的知識。我們來看其中的錯誤。
開篇的第一句“古對今”,平仄沒有問題。第二句“圓對方”,平仄就錯了。無論是依照普通話的今韻,還是古韻,“圓”與“方”都是屬于平聲。平聲對平聲顯然不當。同樣,第二節(jié)的第四句“朝霞對夕陽”,平仄也是錯誤的?!俺肌笔恰捌狡健保瑧獙Α柏曝啤??!跋﹃枴?,從普通話今韻來看也是“平平”,“夕”是古代入聲字,但是因為這是二字對,第一個字平仄可以從寬。鑒于前面第三句“和風對細雨”,是合乎平仄的,此處是第四句以平聲結尾為宜,所以本句最好修改“朝霞”二字,可改為“朝雨”或其他。
進一步說,第一句“古對今”本句縱然沒有平仄問題,但是結合《笠翁對韻》《聲律啟蒙》的編排來看,一字對一般有兩句并列,一般第一句為“平對仄”,第二句為“仄對平”,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第二句以平聲作結,因為這類對韻書一般都是押平聲韻,而且通常是偶句押韻。課文的每節(jié)為四句,現在第一節(jié)第二句、第四句最后一字分別為“方”(fāng)、“涼”(liáng),這無論是在今韻還是古韻中都是押韻的,問題是因為第一句結尾是“今”,也是平聲,卻又不入韻,而又給后面幾句的平聲韻造成了干擾。因此,無論是從前人對韻歌的編撰習慣,還是押韻的需要、平仄和諧的需要來看,開篇第一句用“仄對平”顯然都是不合適的。倘若將“古對今”改成“今對古”則勉強可以。
前人編撰的對韻歌,一般按照韻部編排,每一韻部的對語一般分成三節(jié),而每一節(jié)全部對語所關涉的詞語、句子所涉的內容大都屬于一個大類,形成各自的系列。例如《笠翁對韻》“一東”部的第一節(jié):“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蒙蒙,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讀者一看便知,這些詞語、句子都屬于天象氣候之類。因此,對韻節(jié)次編排是有邏輯的,而不是隨意拼湊的。試看本課的第一節(jié)四句:
古對今,圓對方。嚴寒對酷暑,春暖對秋涼。
姑且不論這一節(jié)在平仄方面的錯誤,單看其中的八個詞語就是無序的,顯然缺乏邏輯上的歸類意識。“古對今”屬于時間范疇,“圓對方”屬于空間范疇,時空相對,邏輯上尚能說得通。但是后兩句中的四個詞“嚴寒”“酷暑”“春暖”“秋涼”又無端竄入季節(jié)、氣候一類了,這與前面兩句尤其是“圓對方”顯然不屬于一個邏輯序列,可謂是風馬牛不相及了。由此可見,對于對韻歌內容上的邏輯關系,教材的編撰者恐怕未曾考慮。而這一點卻又是非常關鍵的,對于從啟蒙階段就啟發(fā)孩子對詞語的歸類意識,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兒童的邏輯思維都會有不容小覷的作用。
《古對今》和《對韻歌》中的雙音節(jié)詞,也就是二字對所用的詞語在構詞方法上比較單一。在《對韻歌》中出現了四個雙音節(jié)的詞“山清”“水秀”“柳綠”“桃紅”,全是主謂形式的構詞法。在《古對今》中有十二個雙音節(jié)的詞,如“嚴寒”“酷暑”“和風”“細雨”等,幾乎全是偏正結構的名詞。在《笠翁對韻》開篇第一節(jié),除了“山花”“海樹”“赤日”“蒼穹”這樣的偏正結構名詞之外,還會插入“日下”“天中”這類方位詞的結構,讓構詞形式呈現出變化?!堵暵蓡⒚伞烽_篇第一節(jié)除了“晚照對晴空”的偏正結構名詞,又會加入“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之類的動賓結構的詞語,也是有意讓構詞方式呈現多樣化的形態(tài)。這種“別有用心”的選詞、構詞,其實是為了體現漢語詞匯的豐富性、生動性,如此用心的編排,對于兒童從小就感悟漢語的美感其實是大有好處的。
再來細看一年級上冊的《對韻歌》:“云對雨,雪對風?;▽?,鳥對蟲。山清對水秀,柳綠對桃紅?!比牧?,分六行。從形式來看,編者顯然是模仿的明末李漁《笠翁對韻》和清代車萬育《聲律啟蒙》。從內容來看,也是從兩書的“一東”部中分別提取并雜糅而成的。其中“云對雨,雪對風”直接采自《聲律啟蒙》的頭兩句,“花對樹”是從《笠翁對韻》的“山花對海樹”縮減而成,“鳥對蟲”則是從《聲律啟蒙》的“宿鳥對鳴蟲”縮減而成。“柳綠對桃紅”應該是從《聲律啟蒙》的“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縮減、改寫而成?!吧角鍖λ恪笨赡茉醋猿烧Z。將“宿鳥對鳴蟲”簡寫為“鳥對蟲”,其實丟失了其中暗含的構詞之美,“宿”“鳴”都是動詞,用來修飾后面的名詞“鳥”和“蟲”別具意蘊。“宿鳥”安靜,“鳴蟲”喧鬧,兩者相對是以鬧襯靜,在朗讀的時候人們能夠從中能想象到兩者的情態(tài),而簡化成了“鳥對蟲”,則弄丟了其中的審美意境,也不利于豐富兒童的語言表達。
以上四點,前三點可以說是教材存在的硬傷,第四點是編寫存在的不足。對于這些錯誤或疏漏,編輯或許會以小學生不要求掌握格律知識為由來做解釋。其實不然,縱然不要求小學生掌握這些知識點,作為編者來說也不可不講究。兒童未必要能從理論上懂得聲律,但是編者斷然不可以讓有疏漏甚至錯誤的對韻歌來對他們啟蒙。學生原本可以從正確的對韻歌中潛移默化地感受漢語表達的格律之美,卻因為編輯的失誤在啟蒙階段就給孩子們造成了誤解,同時對廣大教師和家長也形成誤導,必將貽害無窮。鑒于當前很多編寫者可能對于傳統的詩詞格律、楹聯規(guī)則等不甚明了,建議教材中的相關篇目可以直接從《笠翁對韻》或《聲律啟蒙》的“一東”部中節(jié)選。因為這些傳統的對韻書經過歷史的檢驗已經成為經典。放著既有的經典不去用,而去自行編寫,反而導致錯誤和疏漏。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