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文
中國大運河擁有2500多年歷史,不僅具有很高的航運價值,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積累了深厚而悠久的文化底蘊。自2014年申遺成功后,其文化保護與傳承被高度重視。傳于大運河沿岸的故事,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最優(yōu)秀的精神品質,展現(xiàn)了沿線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這些引人入勝的中國大運河故事,正是向外生動展示中國文化精髓的絕佳載體。基于中國大運河故事的跨文化傳播,該研究探討如何通過短劇視頻將中國大運河的故事更有效、更生動地傳達給來自不同背景的受眾。
后疫情時代下,國際局勢錯綜復雜,國際輿論環(huán)境對中國不甚友好,因此,建立有效的傳播機制,傳遞真實的中國聲音極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xiàn)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故事的自身屬性使其帶有一定的吸引力,中國大運河故事既是大運河文化的載體,也是對外展示中國優(yōu)秀精神品質的載體。
以拉斯韋爾“5W”傳播模式為基礎,“say what”即傳播內容,“in which channel”即傳播途徑,跨文化傳播既需注重傳播內容,又要利用高效且生動的傳播載體。新時代下,對外講好中國大運河故事,要求堅守中國文化立場的同時兼顧中外文化差異,在差異的基礎上尋找共鳴,又要探索國際受眾喜聞樂見的傳播途徑,增加受眾的接受意愿,其中劇情短視頻是個極佳的選擇。
新傳播載體是基于手機等移動媒體利用數(shù)字化網絡進行信息傳播的中介和平臺[1]。在信息碎片化時代,人民傾向于更便捷的信接收方式。Facebook、YouTube、Instagram等社交軟很受國際用戶青睞,其具有信息更新快、功能更多元的特性。其中短視頻的分享廣受青睞,其時長較短、內容生動是抓住廣大受眾注意力的關鍵。要善于捕捉受眾心理,多角度給予感官刺激。將中國大運河故事制作成短劇,打造極具吸引力的視頻傳播體系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通常情況下,信息傳播主要有三種模態(tài):文字、圖像、聲音。大眾從書本文獻獲得對應信息的方式較為普遍,而視頻集視聽功能為一體,是獲取信息更加生動有效的方式。因此,從“視”“聽”著手,讓受眾通過大運河系列視頻在視聽盛宴中對潛移默化地對中國大運河文化產生興趣。
以江蘇段大運河沿線城市蘇州的采芝齋為例。采芝齋是著名的點心老字號,店鋪坐落在美麗的蘇州觀前街,環(huán)境優(yōu)美,景色宜人,適合作為故事的選取對象。參照B站文化區(qū)up主“拿鐵怪兔子”的中英雙語大運河系列視頻——采芝齋,視頻取夜晚之景,店外周遭人流涌動,流光溢彩,更顯生機,以此吸引觀眾視線。視頻的選址、環(huán)境等對于激發(fā)觀眾興趣有著一定的作用。配音者聲線甜美,以描寫蘇州的詩句開場,配以古風且節(jié)奏感強的音樂,渲染中國古典文化氣息,給予聽覺上的沖擊。視角通過進場動畫效果迅速切換到室內,整個畫面呈暖色調,使人有種置身幻境之感。包裝色彩鮮艷的糖果是鏡頭的首選。其采用遠景與特寫相結合,從“采芝齋”三個紅色大字定格,聚焦到五彩斑斕的具體的點心,再到室內環(huán)境的總體展示,最后落腳到琳瑯滿目的點心上,用動畫效果設計出場與結尾,井井有條,也營造出了回味悠長的感覺。一個凝練的大運河雙語小故事一般在兩分鐘以內,對于受眾來說不至于產生疲勞。就視頻系列制作來說,該博主在每一個視頻的右上角統(tǒng)一制作了系列專屬Logo,不僅說醒目明了,也更具有內容上的連貫性。
隨著自媒體的興起,越來越多的視頻平臺進入大眾生活。就國內來看,抖音、快手、B站組成了最受用戶歡迎的視頻流量矩陣。讓大運河故事視頻破殼“出圈”,不僅需要劇情生動的視頻,更要利用國內外資源,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傳播渠道。當下,極具“中國味”的流量視頻也有可能走出國門,受到國外網友追捧。以李子柒的“田園風”視頻為例,其通過國內如新浪微博、美拍、抖音等平臺奠定基礎,后通過YouTube向世界群眾進行輸出,其悠然自適的狀態(tài),仙境一般田園風情,迅速吸引了一大批國外粉絲,不覺中塑造了“東方美食生活家”的形象,成為國外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巧用國內自媒體矩陣講故事,并借助媒體報道以及國民熱度傳故事,推動在國際媒體平臺上的傳播,是助推國內視頻走向國際的一項選擇。
同樣,要重視海外華人群體的帶動作用。海外華人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中間橋梁,其生活方式和居住地接軌,大部分能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直接接觸,又保留一定的自身文化,是對外傳播、解釋中國文化的合適人選。華人之間可以借助本地共同的社交軟件或視頻平臺,一起自行創(chuàng)作或轉載相關視頻,形成“朋友圈”中獨特的傳播引力,成為中國文化宣傳的專屬IP。
在就傳播內容來看,中國大運河故事及其所體現(xiàn)的精神內涵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積淀形成,其體現(xiàn)的文化生態(tài)具有中國本土性質,而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往往不能夠準確地理解對方所傳達的文化信息。因此,既要立足本土文化,又要避免對立沖突,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
短劇所選取的大運河故事首先應該充分展現(xiàn)大運河文化精神和中國精神。中國大運河凝練的文化精神有五種,其主要內涵可以歸結為:(1)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科學精神[2]。這主要體現(xiàn)在古代勞動人民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的智慧上。(2)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拼搏精神。大運河的修筑與治理是項長久而艱苦的過程,大運河沿岸衍生出的故事也蘊含著頑強拼搏的內涵。(3)無怨無悔、敢于奉獻的犧牲精神。古往今來,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大運河的修建而犧牲,他們的事跡充分體現(xiàn)了無私奉獻,無怨無悔的精神。(4)大膽探索、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不畏困難挑戰(zhàn),開創(chuàng)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工程。(5)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開放精神。中國大運河貫穿多個省市,不同的文化在此會聚交融,形成了大運河開放包容的文化生態(tài)。
這五個凝練的大運河精神內涵是中華優(yōu)秀精神品質的精髓,因而故事的選取應首先堅持中國文化立場。大運河故事分布散亂,內容繁多,要充分利用其文化資源,深入挖掘其內涵與價值,可以圍繞這五個凝練出的核心內涵,將中華民族的大德大智體現(xiàn)在生動的短劇里。收集傳于大運河沿岸的故事,根據(jù)自然觀、英雄觀、奉獻觀等方面進行取材,分門別類整理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并對此加工打磨。
在中國本土文化對外傳播,面對一定文化沖突時也需要一定的策略。亞里士多德說服三原則,“Ethos, Pathos, Logos”(即道德訴求、情感訴求和邏輯訴求)是說服受眾的手段。在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框架中,“Ethos”指的是演講者的信譽、人格威信、道德品質,也就是講述者需要讓聽眾信服。“Pathos”指向與受眾的情感共鳴?!癓ogos”指的是邏輯論證”,包含對理性推論的研究。對標說服三原則,中國大運河故事也可以從相似的三個方面著手:首先如何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認為故事是真實可信的?這就要求故事中人物行為充分體現(xiàn)所要傳達的精神品質。以泰伯奔吳為例:身為長子的泰伯為了順從古公傳位姬昌的愿望,與其弟裝瘋出走,最后抵達江蘇無錫的梅里,而后與當?shù)鼐用褚黄痖_發(fā)江南,使其逐漸繁榮?!熬鋮恰眽汛蠛?,泰伯卻拒絕稱王,將王位讓給仲雍,后季歷的兒子“昌”要泰伯回中原繼位,泰伯再次讓位。事實上,泰伯精神內涵有三個層次:三讓王位,千里奔吳的禮讓精神;中原文化與江南文化相存的包容精神;開化江南,構筑吳城的開拓精神。其中,“仁愛奉獻”最能通過具體化、生動化的劇情表達出來。將故事以泰伯“三讓王位”為主線來開展,強調突出事件的結果,給人清晰的因果呈現(xiàn)。同時注重細節(jié)的展現(xiàn),即劇中人物的情感的表達、對于親情、名利的態(tài)度等,通過細節(jié)引人思考,表層是親情的禮讓,實則是仁愛的體現(xiàn)。
中西文化場域的不同使得思維方式也呈現(xiàn)差異。中國觀眾在觀看外國電影或閱讀外國書籍譯本時也會遇到一些理解障礙,這也是跨文化的阻礙。相較而言,西方更注重分析,更傾向直線思維。因而敘事方式應當考慮采用直線的敘事方式,串聯(lián)起事情的起因、經過與結果,在直線周圍加上適當?shù)姆治雠c修飾。同時,也要考慮目標受眾的知識儲備、歷史背景及文化其包容度等因素,以受眾為中心重新建構故事敘述方式,來滿足“邏輯訴求”。
講好共同故事,從雙方的共同點出發(fā)是獲得情感共鳴的基礎??梢詮膶Ψ降奈幕尘爸?,尋找內涵相似的故事或其他載體,依據(jù)受眾對本國特定文化的了解,在鏡中增加對應的文化元素,增強情感共鳴,由此加深其對中國大運河故事及其精神文化內涵的認知,從而促成有效傳播。
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中國大運河依然煥發(fā)生機。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要求下,深挖世界的共同故事,要立足“求同存異”,展大國開放包容之態(tài),體現(xiàn)中國智慧對世界的貢獻。從各國人民身邊的故事講起,從各國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出發(fā)。以每年在揚州舉辦的世界運河城市論壇為例,可以從當?shù)卮髮W生論壇志愿者的視角創(chuàng)作《我與WCCF的故事》,結合各國的運河文化選取角度進行劇情創(chuàng)作并推廣,用多語種再現(xiàn)自己在論壇舉辦期間的經歷,最終上升到文明互鑒下的合作共贏以及當代青年對文化傳播的責任上來。全國各地有關中國大運河的治理、保護、文化傳承等機構都可以創(chuàng)建一個官方專屬視頻平臺,用多語種、多元化的方法展示不同角度的運河故事。
大運河作為中國聯(lián)通世界的文化紐帶,亦是展現(xiàn)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精神的文化載體。后疫情時代下,中國大運河故事及其精神內涵的跨文化傳播具有一定的時代價值,這也同樣是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具體實踐。巧用“短劇故事”這一生動窗口以及短視頻這一大眾喜聞樂見的載體,構建全方位的國際傳播渠道,求同存異尋找共鳴,力求正確展示中國形象,讓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出去?!?/p>
引用
[1] 杜彥霖.增強文化自信的傳播載體創(chuàng)新研究——以《經典詠流傳》為例[J].豫章師范學院學報,2021,36(4):45-49.
[2] 王杰.以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N].人民日報,2022-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