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麗麗
要讓學生準確而清晰地建立1 米的表象,可以經(jīng)歷以下活動:
活動一:反復(fù)體驗,建立表象
1.看一看:出示并介紹米尺,請學生觀察1 米有多長,感受它的長度。
2.動一動:每個學生拿一把米尺,以米尺為標準比劃1 米的長度,初步體驗1 米有多長。
3.說一說:1 米有多長。引導學生借助自己身體的高度,手臂的長度等標準來介紹1 米的長度。如:手臂張開到這樣的長度是1 米(邊說邊做動作)。
4.做一做:先閉眼想象,再張開手臂比劃1 米的長度。一個人比劃,另一個人驗證,反之同樣進行。
5.猜一猜。
(1)教室里課桌(門、黑板、窗臺等)哪一部分的長度剛好是1 米?先比劃再米尺驗證。
(2)同伴身體的哪一部分的長度剛好是1 米?先比劃再米尺驗證。
6.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實物的長度約是1 米。
7.量一量。
(1)用米尺量門的高度,窗戶的長度。用“門的高度大約有( )個1 米”的句式交流結(jié)果。
(2)用米尺量繩子的長度(限整米)??梢赃x擇若干根繩子讓學生量長度,也可以拿一根繩子,量出1 米、2 米……給同伴看。
活動二:辨析體悟,完善表象
1.觀察。
出示米尺和1 厘米的木條,對比觀察,引導得出: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作單位;量比較長的物體,可以用“米”作單位。
2.比劃。
比劃1 米和1 厘米的長度并驗證。用比賽的形式組織這一活動。
3.類推。
觀察1 米和10 厘米的木條,感受它們的長度差異。比劃1 米和10 厘米的長度并驗證。
活動三:豐富估測,深化表象
1.估測方式一:先測量,再用估算進行推算。
出示練習:書本第8頁第3 題。
獨立完成,說一說你是怎么想?
2.估測方式二:利用熟悉的身高等作標準,并將之與生活中的實際體驗聯(lián)系起來估算。
出示練習:書本第8頁第4 題。
獨立完成,交流討論。教師重在思考過程的引領(lǐng)。如引導學生用跳繩的一半與自己的身高進行比照,再作出判斷。
利用一系列形式多樣的體驗活動,讓學生不斷感知“1 米”,在觀察、操作、想象、驗證、辨析、估測中多次、反復(fù)地感知,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了1 米的長度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