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忠,楊曉東,韓麗華,楊忠彬
(1.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qū)石嶺鎮(zhèn)綜合服務中心,吉林 四平 136000;2.吉林省四平市耕地保護中心,吉林 四平 136000)
當前玉米生產中,部分農民堅持傳統(tǒng)種植模式,普遍存在施肥不合理、施肥結構不科學問題。玉米生長發(fā)育階段盲目追失大量氮肥,磷肥、鉀肥施用量不足,前期生長發(fā)育較快,后期因磷鉀肥供給不足嚴重影響光合作用和營養(yǎng)物質積累,從而影響整體產量[1]。同時,施肥不合理會造成大量肥料流失,不僅降低肥料的利用率、提高種植成本,還會對農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較大危害。為明確科學施肥方法,本次試驗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對玉米生長發(fā)育的影響,給科學施肥提供參考數據。
本次試驗選擇在四平市鐵東區(qū)石嶺鎮(zhèn)王家溝村進行,當地有效積溫3100℃,降水量484 mm。前茬種植作物為玉米,品種為良玉99。常年施肥量為緩控釋肥(25-11-12 ≥48%)950 kg/hm2,產量為10500 kg/hm2。供試土壤類型為土類草甸土、亞類草甸土、土屬山川草甸土、土種厚層山川草甸土,地塊平坦,肥力中等。土壤養(yǎng)分測試值為:有機質2.6%、速效氮150 ppm、速效磷28 ppm、速效鉀204 ppm、pH 值6.4。
供試肥料:尿素(N-46%)、過磷酸鈣(P2O5-42%)、硫酸鉀(K2O-50%)。
供試品種為吉單39,出苗至成熟130 天,為晚熟普通玉米品種。幼苗綠色,葉鞘紫色,花藥黃色;株型半緊湊,穗位以上葉片上舉,株高287.0 cm,穗位120 cm,成株葉片數21 片,公頃保苗4.5 萬株。
本次試驗共設4 個處理組別,每個組別重復3 次。按照隨機原則,將4 個組別分別命名為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4,詳見表1。小區(qū)面積30 m2,每處理6 行,行長8.33 m,小區(qū)間有明顯邊界分隔,除施肥外,各小區(qū)其他田間管理相同。
表1 施肥設計(kg)
5 月1 日劃定處理小區(qū),對土壤進行有效翻耕,耕深20~25 cm。耕作層相對較淺應使用深松機或深耕機進行全面翻耕作業(yè),打破犁底層,增加田間有效深度[2]。結合土壤翻耕,將1/3 氮肥以及全部磷鉀肥施入,翻耕到地表以下,然后進行機械化播種。
5 月12 日進入出苗期,7 月20 日進入抽雄期,8 月10 日進入吐絲期,9 月24 日進入成熟期,10 月2 日收獲。
玉米整個生長發(fā)育階段進行2 次調查,分別在5 月20 日和7 月20 日。調查時分別測量植株高度、葉齡期、葉色、莖粗,玉米收獲后,每小區(qū)籽粒與植株一同收獲,計算玉米籽粒產量和植株產量。
根據表2 數據可知,不同處理的玉米物候期差異不明顯,從播種期到收獲期4 個處理的生長周期大致相同。由此可知,此次試驗不同施肥模式不會對玉米物候期產生明顯影響。
表2 不同處理的玉米物候期(月.日)
結合表3 可知,5 月20 日各個處理植株高度、葉齡、葉色、莖稈粗度等方面沒有明顯差異。從7 月20 日調查數據可知,處理1 的葉齡大小與處理2、處理3 和處理4 之間存在一定差異,但差異不明顯。由此可知,本次試驗采取的不同施肥模式對玉米植株性狀產生的影響相對較小。
表3 不同處理的玉米植株生育性狀
由表4 數據可知,不同施肥模式對玉米籽粒產量和植株產量影響較大。處理4 產量最高,其次處理2,然后是處理3,最少的是處理1。由此可知,氮元素在玉米植株生長發(fā)育階段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并不是氮肥施用越多玉米產量和品質越高,需保證氮磷鉀肥料的科學搭配。
表4 不同處理的玉米產量
玉米生育周期相對較長,在整個生長發(fā)育階段需要大量養(yǎng)分,屬于喜肥類高產作物,肥料充足供給才能穩(wěn)產、高產[3]。但大量施用氮肥會導致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造成土壤理化性質發(fā)生變化。需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本次試驗結果表明,此次采取的不同施肥方式不會對玉米植株的生育性狀和物候期產生較大影響,但會對最終產量產生一定影響,科學施入氮、磷、鉀肥料,能夠提高玉米產量和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