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麗,劉燕妮
(襄陽市安定醫(yī)院 襄陽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 精神科,湖北 襄陽,441000)
精神分裂癥不僅治療周期長,還具有較高的復發(fā)率和致殘率,嚴重危害身體健康[1]。疾病初期是治療的黃金時段,時間護理是指根據(jù)人體生物作息規(guī)律在最佳時間節(jié)點完成對應的護理措施,以達到最佳護理效果的一種護理方式[2]。人文關懷護理是指涵蓋社會、心理和生物的護理模式,其以人道主義精神對待患者的生命健康、人格尊嚴及需求等[3]。本研究探討時間護理和人文關懷護理模式對初發(fā)精神分裂癥男性患者預后的影響。
本研究選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1月襄陽市安定醫(yī)院收治的100例初發(fā)精神分裂癥男性患者為研究對象,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入組標準:① 符合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4],且為患病初期;② 有一定的正常溝通能力;③ 遵循知情同意原則。排除標準:① 合并其他疾病導致的精神障礙;② 有吸毒史、酒精依賴史;③ 合并腫瘤等重大疾??;④ 中途退出研究。將所有患者根據(jù)不同的護理模式分為2組,分別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均為50例。比較2組間一般資料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1.2.1 常規(guī)護理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周期為3個月。入院后,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醫(yī)院和病房的制度,詳細告知其生活區(qū)域常規(guī)設備的使用方法及擺放區(qū)域。每周進行2次關于疾病和康復治療相關知識的宣教講座,要求患者及其家屬至少全程參加1次,每次參加時間不少于45 min。
1.2.2 時間護理結合人文關懷護理 觀察組患者在采用常規(guī)護理的前提下,聯(lián)合時間護理結合人文關懷護理,周期為3個月。① 時間護理:由專人成立小組,制訂時間護理計劃并執(zhí)行。規(guī)定三餐時間分別為 7∶00~7∶30、11∶00~11∶30、17∶00~17∶30。三餐定量,由專人全程陪護,記錄患者的進餐情況。規(guī)定每日6∶00~6∶30進行生命體征測量,6∶30~7∶00進行晨間洗漱,9∶00~10∶00進行心理護理,18∶30~19∶00進行第2次生命體征測量,19∶00~20∶00根據(jù)個人情況進行散步、打太極拳等舒緩運動,20∶00~21∶00進行個人洗護,21∶30熄燈睡覺。② 人文關懷護理:在時間護理的基礎上,如出現(xiàn)與患者平日作息、病情改變和飲食習慣不同的情況,可進行個性化的人文關懷護理。針對嚴重失眠的患者,可在睡前進行助眠護理(服用安眠藥物或聽助眠音樂等);針對患有多種疾病的患者,可根據(jù)其病情和藥物半衰期時間調整其飲食時間和飲食搭配;針對不同性格和經(jīng)歷的患者,可制定相應的心理護理方案,并給予其針對性的護理。③ 健康教育: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一對一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幫助其認識和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治療方案及預后效果等。多分享治療效果滿意的案例,激發(fā)患者主動配合治療的積極性,緩解其負性情緒。治療過程中遇到問題時,鼓勵患者積極溝通和傾訴,加強其與外界的交流,幫助其順利回歸社會和家庭。護理過程中,盡量要求家屬全程參與。
① 采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5]評估2組患者的康復療效。BPRS包括焦慮憂郁等5個因子,各因子平均分均為1~7分,總分合計為0~35分,得分越高提示病情越嚴重。② 采用精神分裂癥患者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6]評估2組患者的臨床癥狀。PANSS由陽性癥狀量表(7個條目)、陰性癥狀量表(7個條目)和一般精神病理癥狀量表(16個條目)3項構成,每個條目評分為1~7分,得分高說明癥狀嚴重。③ 采用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7]評估2組患者的社會功能。選取社會活動等5項內容進行評估,每項評分為0~2分,得分高提示社會功能缺陷嚴重。④ 采用自擬的治療依從性評價標準評估2組患者的遵醫(yī)行為。完全依從為主動服藥和配合治療;部分依從為有藏藥行為,需督促服藥和治療;不依從為拒絕服藥和治療,需強制執(zhí)行。以完全依從、部分依從計入總依從率。
2組在干預3個月后的BPRS各項因子分值及總分均較同組干預前更低(P均<0.05),且觀察組在干預3個月后的BPRS各因子分值和總分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表2 2組BPRS評分比較分)
2組在干預3個月后的PANSS各分量表評分均低于同組干預前(P均<0.05),且觀察組的PANSS各分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3。
表3 2組PANSS評分比較分)
2組在干預前的社會活動、家庭活動、個人生活自理、對外界的興趣和關心、責任心和計劃性5項評分及SDSS總分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2組在干預3個月后的上述各項評分及SDSS總分均低于同組干預前(P均<0.05),且觀察組的上述各項評分及SDSS總分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4。
表4 2組SDSS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觀察組的總依從率為62.00%(31/50);對照組的總依從率為64.00%(32/50),2組間總依從率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43,P=0.836)。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的總依從率為88.00%(44/50),對照組的總依從率為70.00%(35/50),觀察組的總依從率高于對照組(χ2=4.482,P=0.027)。
部分精神分裂患者在發(fā)病初期出現(xiàn)認知功能障礙,且病情容易反復,對其正常生活和社會交往造成很大的影響[8]。有研究[9]表明,精神分裂癥單純靠藥物進行治療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還需要結合心理層面的治療和護理,以加強患者的遵醫(yī)意識和行為。
王雅辭等[10]的研究發(fā)現(xiàn),精神分裂癥患者在 9∶00~11∶00 的心態(tài)和精神狀態(tài)最佳、接受度更高、配合度更強,此時可適當進行心理護理和健康宣教。時間護理強調按照時間規(guī)劃有序地實施護理措施,更具有時效性。人文關懷護理注重患者的實際需求,以患者為主體,并對整體護理方案進行調整,可拉進與患者的距離。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的治療依從性和社會功能均優(yōu)于對照組(P均<0.05)。分析其原因,時間護理結合人文關懷護理提高了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水平,使其了解治療的重要性,且人性化護理和治療的方式使患者的接受度更高、遵醫(yī)意識更強。根據(jù)作息時間進行護理操作,患者的適應程度更好,更有益于其身心健康。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3個月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臨床癥狀更輕、康復效果更好(P均<0.05),提示時間護理結合人文關懷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療效顯著,推測與患者良好的遵醫(yī)行為及積極的治療心態(tài)有關。
綜上所述,初發(fā)精神分裂癥男性患者采用時間護理結合人文關懷模式后,可有效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和社會功能,減輕其疾病癥狀嚴重程度,促進其病情恢復,值得推廣應用。